赵春光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需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培养具有实践运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日语专业应以此为契机,重新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 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9-0054-04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广义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1] 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已确定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必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就业难”已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也不高,虽然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趋势。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职业应用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对于日语专业而言,人才培养目标转型也是迫在眉睫,要从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转向运用语言优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以学习日语为目的转向通过日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从培养学生从事与日语相关工作的能力转向培养学生适应任何相关工作的能力[4]。日语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本身不具有技术性和理论性的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是偏重于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学生不需要在理論层面进行深度研究,承担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任务,而是要把语言技能转换为实践应用水平或实际运用能力,承担在外事、旅游、外贸以及涉外企业中,承担实际生产、经营、管理等系列任务时,胜任日汉双语互译工作,需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和专精实用的外语基本功。
二、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发生变化,必然要对转型期的日语教学课程体系作出调整。现行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仅从宏观外语教学角度采用统一教学大纲和统一教学模式,忽略了日语专业的特殊性,一方面造成学生刻板片面的知识结构,限制了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学科之间的知识无法融会贯通,不利于达到知识全面、思维灵活、应用能力突出的教学效果。综合近年来的用人信息,社会对日语能力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些行业需要较高的日语水平,有些则不需要,不同岗位对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需求多样化,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体系。
调整课程体系应细化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课程外,在低年段,新增了《日语专业导论》课程,在一年级入学即连续五周开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日语专业的定位和特征,帮助学生把握专业方向和内涵,对未来的学习充满向往和动力。结合日语专业的基本要求,开设了《基础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阅读》《日语语法》等基础课程。同时把这些课程全部设为必修课,将词汇、语法、阅读等理论学习与听说训练并重,以“精讲多练”为原则,加强课堂上语言应用能力训练。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日语教学不应该是被尊为象牙塔的日语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等,而应该是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具备日语能力的同时配合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使用日语自由表达专业观点,走出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培养模式,这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年级阶段,我们着重开设专业方向拓展类课程,满足学生将来在不同行业就业的能力需求,即“日语+专业”课程模式,日语是基础,专业是方向,教授日语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专业方向需求,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相结合,目前共开设2个专业方向课,分别是旅游方向和翻译方向,学生自由选择。
在“日语+旅游方向”课上,开设的专业方向拓展课程有《旅游资源》《旅游概论及导游实务》《旅游心理学》《出境旅游业务》《观光酒店管理》《旅游文化专题》等,把在旅游行业涉及到的专业概念、实际操作技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在“日语+翻译方向”课上,开设的专业方向拓展课程有《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笔译》《基础口译》《时事新闻翻译》《商务日语翻译》《同声传译入门》等,涵盖面较广,以训练基础翻译能力为目标,课程讲授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除专业方向拓展课程外,还开设辅助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如《日语写作》《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日本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巩固专业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体系改革,目的是按照未来职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按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职场应用能力。
三、建设转型期的专业教学结构
在教学安排上,重新审视各年级的排课比例,调整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拓展课占比46.2%,专业任选课占比22.4%,2项合计占比近70%。在基础阶段把日语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同时把运用日语学习专业方向的能力作为重点,并适当提高教学难度。鉴于目前在全国的各高校中为学生“减负”、缩减课时已成为一种潮流,总学时减少,加上国家法定节假日增多,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实际的上课时数大幅减少,现在绝大多数的日语学生都是零起点,如果没有课堂上严格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设定合理的教学课时数也是重中之重。endprint
教材是传输教学内容的载体,如何及时更新并增加时效性一直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数量大,各种社会知识更新迅速,而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迟缓,日语语言的学习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紧密相关,教材知识的老化必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基础教学阶段,仍首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国内知名院校资深专业教授主审编写的新版教材。而在专业方向拓展课程中,灵活利用音频、视频等优质电子教材或日语原版教材,避开更新缓慢的纸质教材,尽量使学生在“原生态”的语言环境下学习并掌握该专业方向的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虽然日语语言理论基础不变,但承载语言功能的文章“语境”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大量增加时尚用语,顺应社会大环境变化,引发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课堂上积极采用慕课、微课等先进、高效、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授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把《基础日语》课中的主要内容分模块录制成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辅助使用,有效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今后将逐步构建教学视频、课件素材、测试练习、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等建成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的普及,依托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教学的优势,可以补充传递丰富的专业信息。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注重各门学科内容的动态发展,根据需要不断更新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搜集社会生活中与本学科相关的新热点问题,并及时导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两会报告、南海争议、大阅兵等热点新闻,在翻译方向课堂上导入最新关键词语,关注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把日语语言的学习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变枯燥为实用,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喜学乐学的学习领域。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根据实际授课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日语专业基础课程里,课堂讲授是教学基本形式,作为基础入门课程如《基础日语》,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采用传统板书有步骤有条理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基础训练。而在《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等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课堂上,则是任课教师选取最新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模拟实际的场景和语境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氛围。在方向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互动参与的教学法,采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旅游突发事件处理等方式开展小组活动,引导启发学生自由联想和讨论,培养学生以导游或领队的身份在带团过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现行的考核方式多采用试卷形式,任课教师在考核形式选择和成绩评定上没有自主权。往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个别课程虽有口语测试,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很难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日语听说能力,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导向作用,进而出现了学生笔试成绩高但口语能力差的情况。
以能力为核心是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对于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所以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从对结果的评价调整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打破以往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决定性比例的惯例,结合日语课堂上师生互动性高的特点,提高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上演示、随堂测验等平时成绩的权重,在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上做到多元化,在不同的年级逐步增加口试、课堂讨论发言、小组作业、专题研究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等非试卷式考核方式,把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基础日语》课程中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平时成绩占20%,包括听写、背诵、课堂发言、临时测验、小作业等机动项目。因日语基础学习阶段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增加了1次期中考试作为阶段性测验,占10%。口语测试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内容,占10%。期末考试为综合性考核,占60%。这样就把成绩考核均衡地分为4次,贯穿整个学期,实行了3年,效果良好。在考核形式上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可根据需要独自命题,在学期初就制定好考核形式和成绩评定比例并告知学生,使学生有目标分阶段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规划能力和务实的学习精神。即使在闭卷笔试中,也逐渐减少突击背诵类的客观试题的比重,增加分析理解类主观试题的比重,这样可以加大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同时在校期间鼓励和帮助学生考取日本语能力N1测试、导游资格证、翻译资格证等,参加各类各级别日语演讲赛、作文竞赛,既检验了教学结果,也提高学了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和社会认可度。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虽然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有实践教学环节,但从以往的执行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方面是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施校内教学实践。很多日语专业学生都是零起点学习日语,基础理論课时所占比重较大,压缩了实践环节课时数。另一方面是校外社会实践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在实践经费十分紧缺甚至为零的情况下,教师缺乏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等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成为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瓶颈。
在日语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无法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安排出16.8%的实践课时分布在四个年级内进行,着重在校内、校外实践课堂上加大力度。在低年级段主要是在校内实践教学上挖掘潜力,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有步骤地开展诸如动漫角色扮演、日本料理制作、日本和风展示等富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以学生亲自参与的方式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化氛围。在课余时间举行日本社会与文化知识竞赛、日语演讲比赛、专题发表会等,日本外教参与建立日语学习小组,开展日语角等第二课堂学习,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等等,以上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高年级段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以校外实践为主。承担“日语+旅游”方向课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具有多年从业经验,可独立承担实训类课程的教学,将多家旅行社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旅游方向学生大多数在三年级就已考取导游资格证,可以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跟团实训,通过实践增强实践能力。针对近期中国人在日本的“爆买”现象,及时把导游实训课程分为出境游和入境游两大模块,参与个性化旅游团的组团、带团流程制定等环节,切入实际,效果良好。翻译方向的学生则是深入到学校签约的各个翻译公司,实际处理各种类别稿件的翻译工作,学生纷纷表示通过实训切实感受到了实践的重要性。endprint
占学时比重最高的实践教学是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共计安排6周,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到不同的城市相关岗位上进行入职前热身体验,岗位有日资公司、涉外企业的文案处理、贸易进出口公司职员、对外在线客服、赴日出镜和入境游的领队及导游、日语培训学校的教师、外事接待等等。毕业生最深刻的感受是在校期间的各种实践和实训,为大四毕业实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工作角色,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快胜任工作岗位。
日语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以来,学生显现浓厚的课堂参与意愿,考试成绩以及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人数和获奖比例均有了明显提升,“日语+专业”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里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比如考取导游证的日语专业旅游方向学生,参与在校期间的各种实践活动,毕业后可直接去旅游公司做导游或领队,无需任何岗前培训,就业前景非常好,受到各旅游公司的提前预定;日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毕业生也广受各方的好评,就业率逐年提高,均是得益于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可见,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地转变传统观念,立足于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以合理的教学方法施教,才能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平衡发展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 /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 /moe _ 838 /201008 /93704.html.
[3]张兄武,许庆豫.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93-97.
[4]修刚. 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1-6.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es need to highligh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ctively launch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so as to cultivate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It is an opportunity for Japanese specialty to readjust the teaching system, updat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stablish the diverse evaluation ways,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market.
Key words Japanese specialty;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teaching reform
Author Zhao Chunguang, lecturer of Chuangchun University (Chuangchun 130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