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9月初,“秦一峰展”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这也是艺术家秦一峰负片摄影作品的首次展览,展期至12月3日。此次展览的作品,艺术家用大画幅座机拍摄有损坏的明制木器部件,但观者却看不到任何明式家具的符号,因为秦一峰运用压缩空间的负片拍摄方法,把立体的它们进行无限的“平面化”处理,消除其文献性以及摄影性——还原物件现状的逼真空间,一种似胶片般的“平”。这种以“负”为“正”的视觉体验,无疑是颠覆性的。让观者看见“负”的存在和价值。
立体与平面的非常态处理
踏入展厅,仿如进入一个灰色空间。据介绍,秦一峰的负片是75度到85度的灰度,为了更好地让作品在灰色环境里展示,余德耀美术馆新换了4000色温灯。展览策展人、诗人萧开愚对这批作品至关重要的“灰度”作了很好的解读:“秦一峰的面中构面、其上的音迹行止,都是灰为取缔纸上假深——连带取缔眼睛假视——施行的反制笔法。像毛笔点墨拖线,纸上仅遗点、线、墨,不冒现假东西,负片面中构面的深浅灰色,实即浓淡墨迹,点是点,线是线,谢绝物体指涉,物体如同墨分五色的色,幻也。”
这些作品创作于2013年后,每件作品都记录着一个明式家具的一个局部。不过,观众往往无法辨别它,因为,经过艺术家的摄影手段,它们已全被“平面化”了。
秦一峰将立体的实物“压平”的理念,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早在1992年前后,秦一峰确立了其称之为“线场”的绘画风格。最初,“线场”作品是以线条构建立方体,并在此视觉主体的基础下探讨线与面、平面与立体的关系。此后,秦一峰从“立体”转向“平面”,在简单构图中创造出关于形式美学、空间关系、视觉虚实以及心境氛围的无尽变化,该阶段的作品用色也更为肃静。作为明式素工家具的收藏与研究者,2006-2009年,他以同一个角度拍摄同一把明式家具,正是透过这种“打卡”式的探索,秦一峰确定了语言和方向。此次展览中,秦一峰用大画幅座机拍摄有损坏的明制木器部件,他穷尽技术限度压缩画面中的深度,使其中的线面无限地接近于理论上的“平”——这是一种胶片所根据的“平”,内含了带有分析性的线和灰度。
秦一峰镜头下的这些明代家具,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身份”与“背景”,这些家具都不是完整的,或被切割,或被损坏。而拍摄过程也并不轻松,天气、光线等因素,都关系着作品的完成度。每一件作品都是通过不断实验、尝试而成;作品的最终呈现也是对每个细节多方面考量的结果,比如为了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展览现场没有设置展签,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扫描二维码或通过微信菜单获取线上导览。他使用的器材也已淡出主流的攝影市场,而他采用的摄影方式,也是很纯粹的、古典的——凭双眼观察并对焦、使用测光表、长时间曝光。
视“负”为“正”的视觉体验
负片摄影,学术点来解释的话,负片(Negative Film)是经曝光和显影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与被摄体相反,其色彩则为被摄体的补色,它需经印放在照片上才还原为正像。在摄影原理中,相对于照片这一正存在,底片是一种负存在。但秦一峰经过极其复杂却又是基于自身的影像美感与美学判断的拍摄处理过程,让底片这个“负面的”存在,堂堂成为了“正面的”存在。
在秦一峰的作品中,承载了负像的底片本身,作为一个影像载体,而且是具有其本身魅力的影像被呈现出来。秦一峰说他的摄影是做减法,这符合他一贯以来的美学原则与追求。这次,他是通过摄影这个手段来贯彻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追求,这也是秦一峰对于摄影的独到认识。秦一峰的工作,是在与过往的可亲的匠人等无名氏的对话中进行的,他在完全从他自己的方法产生的初生的平面上,使音迹成为音流,这也是负片颠倒黑白的颠覆效果最振奋人的用场:起死回生。
本场展览学术主持、评论家顾铮在《让我们看见负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一文中,给予秦一峰创作高度评价:“秦一峰具颠覆性地视‘负为‘正,在将这个反转过来的认识加以视觉化的过程当中,既给出了他独特的视觉体验,也提示‘负的意义与价值。他帮助我们发现与理解摄影、也是看待现实事物的新的立场与方法。” (编辑/雷焕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