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光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曾玙是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位著名诗人,年轻时“与杨用修(杨慎)齐名”*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明文海(第1455册卷二百四十八)》,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760页。且有非比寻常的深交,还与吕柟、何景明和郑善夫等名流为“莫逆之交”*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明文海(第1455册卷二百四十八)》,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760页。。杨慎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因“议大礼”之事被贬云南永昌,其往返于滇蜀之间,数十次留住于曾玙所居之泸州。张佳胤《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少岷曾公墓志铭》云:“杨用修白首戍滇,欲归蜀为首丘计,乃不归新都,而卜斋江阳以就公,相与庚酬甚盛。”*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明文海(第1458册卷四百三十六)》,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296页。杨用修在泸州期间与曾玙诗文唱和颇多,据不完全统计,其文集中与曾玙唱和的诗词有20首以上。可见曾玙在当时并非等闲之人。然《少岷先生拾存稿》*本文所见材料系由林家骊先生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拍摄的图片资料,本文所用曾玙诗文均取于此。传世罕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千倾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附编》中均有存目而未见其稿。
今《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影印出版《少岷先生拾存稿》(本四卷,卷四与后所附《司徒大事纪》今佚),为研究曾玙其人其诗及与杨慎交游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该影印本出现后,一些著述中已有提及或研究,但对曾玙其人始末及其诗歌尚语焉未详,本文试论之。
曾玙,《明史》无传,但在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九十五和卷二百均曾提及。由张佳胤《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少岷曾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张《墓志铭》”)、郭子章《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曾少岷先生祠堂碑并序》(以下简称“郭《碑并序》”)、董复亨《少岷先生拾存篇序》和朱尊彝《静志居诗话》可知,曾玙为四川泸州合江县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庚子十六年(1480)三月三日,卒于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十一月二十九日,无争议。然其名字号、家世与生平等诸问题却有抵牾,本文试辩之。
曾玙,郭《碑并序》《千倾堂书目》(卷九)和《明史艺文志附编·国史经籍志》(卷五)均作“屿”。由曾玙诗《予与姪子士交幸中省魁第五、今秋长子士弘幸中亚魁、姪孙震同科第四得报志喜》知,曾玙有兄曾璠,按通例,兄弟两人所用之名应同旁,当以“玙”为是。曾玙字东石,然《(雍正)江西通志·名宦》《静志居诗话》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东玉”。《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盖亦据此而收录“东玉”*杨廷福、杨同甫:《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3页。。光绪八年《直隶泸州志·人物志》曰:“曾玙,字东石,旧志误作东名。《明诗综》亦作‘东玉’。”*华国清、施泽久编,田秀栗等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直隶泸州志(卷九)》,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621页。考张佳胤、郭子章、董复亨及曾玙同时代人赠答诗文均称“东石”而非“东玉”。“东玉”乃清代才有之称,且《直隶泸州志》中所记亦为暂摆出异说之意,而非言其另字“东玉”。《直隶泸州志》所言之“旧志误作东名”,“名”与“石”字形相近,盖旧志中是将“东石”误抄为“东名”矣。曾玙号“少岷”,亦号“岷野”,其在《与升庵杨太史培庵刘中丞联句》《蜀邛都前兵宪方冈胡公政绩碑记》等诗文中均自称“岷野”,为杨慎之父杨廷和《乐府余音》所作序之末亦署“嘉靖癸丑暮春岷野晚学,曾玙顿首书”*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二)》,第260页。,杨慎亦有《寿曾岷野年丈》诗。
张《墓志铭》说曾玙的祖先是从江西经河南迁徙到湖北麻城,后入蜀于江阳。曾玙亦有诗曰:“族氏传遗牒,汝宁徙麻城。入川代序远,卜里萃聚更。”*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34页。(《七十感怀百二十五韵》)此事确实。张《墓志铭》言蜀之始祖为“河西公”,“历四传生思虎,思虎生海宽,是为公父……”*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明文海(第1458册卷四百三十六)》,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296页。据张《墓志铭》,曾玙是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授户部江西司主事,后转员外郎中,丙子知建昌府。
综上考察,对曾玙作如下叙述:曾玙,字东石,号少岷,亦号岷野,四川泸州合江县人。其开基祖于元末明初避战乱,传六世至曾玙。其父曾海宽,以曾玙之贵封户部主事,《直隶泸州志·人物志》言其善诗,家贫不仕,有节行:“常晚浴渡口,得遗金七百尽还其主,又以学资给鬻女偿官钱者,其人纳券授女,海宽焚而遣之。”*华国清、施泽久编,田秀栗等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直隶泸州志(卷九)》,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621页。其母邓恭人。玙生于成化庚子十六年(1480)三月三日,幼即早慧,张《墓志铭》云:“一日侍父,于山阳茅屋见隙光,曰:‘此何故哉?其野马丈虹耶?’父异而诘之:‘儿能对乎?明透屋山光似玉。’玙应声对曰:‘影浮书案气如龙。’”*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明文海(第1458册卷四百三十六)》,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296页。明正德三年进士,授户部江西司主事,以廉明称,忤逆刘瑾。后转员外郎,以十事上大司徒。正德十二年任江西建昌知府,政绩颇著,立礼学、建书院、灭淫祀、正豪民、伸冤案及察悉民情等。助朝堂平定宁王宸濠叛乱,有收复南康之功而无赏。次年弃官归隐泸州江阳,购茅斋数楹,以藏书著述为快。与其交游者有大才子杨慎,心学大师王阳明,理学大师吕柟,前七子中的何景明、郑善夫和王廷相,“嘉定四谏”之一的安磬,“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嘉靖五子”之一的张佳胤等当世名流。著有《圣学会通》《河图洛书解》《春王正月考》《历代史评》《新学论》《乐律论》《数字论》《召和录》和《川东志》等。后南京工部主事章懋选定其诗文集《少岷先生拾存稿》四卷。卒于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十一月二十九日。卒后乡人与弟子私谥“文节先生”,建昌有其祠。有子六人:士弘、士宗、士林、士登、士彦、士科。高第有四,士弘举嘉靖壬子乡试,授洧川知县;士登为丁丑进士;士科为嘉靖辛卯举人;士彦为万历二年甲戌科三甲第四十九名进士,任吏部郎中,历陕西副使、河南参政。其兄曾璠,明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进士,生子七:士交、士贤、士传、士怡、士蒙、士孝、士朝。
曾玙著述颇丰,本文主要考察其诗歌创作。曾玙现存诗歌221首,均存于《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中,诗歌体裁四言古体、骚体、五七言古近体和五言排律众体皆备,内容多为山水景物、咏怀寄兴和关心时事之作,其诗歌中呈现“清脱”的艺术特征。
曾玙年轻时开始漫游,入仕后亦是宦游四方,弃官归乡后游历山水近40年之久,山水和咏怀诗居多亦是自然。曾玙喜爱大岷峨眉,并因此自号“少岷”“岷野”,他在诗中多次抒写大岷峨眉,如《游峨眉歌》《入岷山至青城》和《登峨山》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四首独立绝句《江上望三峨》《登峨眉绝顶》《经八十四盘》和《别峨》*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43页。,细体味可发现,这四首绝句形成一组完整的登峨游记。诗云:
眉宇清寥外,相看意甚投。
三峨贤仲伯,容我少岷游。(《江上望三峨》)
峨眉七重天,云梯直上上。
到顶不呼僧,独立观万象。(《登峨眉绝顶》)
白云绕盘盘,青霞萦步步。
冷然生羽翰,不是人间路。(《经八十四盘》)
登山屐若催,下山步如蹇。
横道竹枝垂,留人莺语啭。(《别峨》)
峨眉山山势雄伟,景色秀丽,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誉。第一首绝句是未登山而先于江上远观峨眉之秀景,一见而钟情——“相看意甚投”,深得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彭定求等:《全唐诗(第一百八十二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版,第1858 页。(《独坐敬亭山》)之神韵。其二写峨眉虽高,诗人却乘兴直登山顶,独观万象,与奇景同醉。其三是诗人沿峨眉八十四盘下山,山路幽曲,古韵生香,俨然仙境,于是直发出“不是人间路”的感叹。其四为诗人离别峨眉山时之流连情态,美景于记忆中萦绕不绝。四首绝句依次为远望——上山——下山——离别,序次井然,紧扣峨眉之巍峨与奇景,感受独特,简白流畅,令人神往。
曾玙生性耿介正直,其诗于景中多表达其高雅超然之意,如《雪山春莫有约游溪南村坞者》*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42页。诗云:
出门烂漫寻春色,春在溪南第几村。
村外鸟啼花正落,溪中鱼跃水初浑。
坐怜野席铺松叶,饮爱山杯捧竹根。
偶得浮生如此日,果然欲辩已忘言。
暮春时节,诗人满怀兴趣出寻春色,鸟啼花落,鱼跃水浑。诗人以松叶铺地,席地而坐,聊自酌以欣赏美景。尾联之陶醉由前人诗句化出,前句化用唐李涉诗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彭定求等:《全唐诗(第四百四十七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3 页。(《题鹤林寺僧舍》)后句化用陶渊明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998页。(《饮酒》其二)诗人感悟到先贤所体悟的意境,淡泊悠闲的高雅情怀跃然纸上。又如《晚过西山》*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44页。诗云:
皓月迟迟度远林,素华冉冉浸寒襟。
野僧邀入云边寺,卧听流泉响玉琴。
宁静清新的山林中,明月缓缓从密林枝叶中游过,万物静如斯,无限清寒之意让诗人心静如水。万籁俱静中,有不问俗事的僧人邀请他一起到云边寺去听流泉,流泉声响如玉琴之声那般美妙,诗人亦随之进入无忧无愁、没有世事变幻的空灵世界。景色本已幽矣,又与野僧相邀听泉,幽中更入禅境,诗人高雅心性不言而喻。
曾玙为官十余年,正直清廉,官绩颇著,其诗有不少关心时事之作。《少岷先生拾存稿》中收录的《平濠凯歌》《平珎雅》和《铙歌曲》等,均为反映当时或四川当地重大战役战事的诗作。《平濠凯歌》*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15页。记录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平复宁王宸濠之乱全过程。曾玙以一介书生提旅,然其与将士奋勇杀敌之豪情如狂风涌云般势不可挡:
仗皇灵兮攸驶,飞钺斩兮万级。南风焚兮千舣,收浔阳兮掣电,复南康兮存晷。于中台兮二史,辍常职兮伸国耻,佐大将兮监临,合诸郡兮进止,铜钲击兮众愤,铁鼓声兮众喜。提三尺兮稜稜,俨风行兮山峙……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年)蜀羗作乱年余,平乱后曾玙乃作《铙歌曲》*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19页。十二首以扬军威,如其三:
□酋要赏,梗我道途,凭危下石,突如纷如,兵威既扬,群丑悉遁。千公红厓,蔚有美荫,小大溜口,蛮烟静静,树垣复堡,则莫我敢近。
此曲彰显官军的威武与群丑的不堪一击,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又如《渝州细雨》*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31页。:
巴蜀频年旱,今年旱又新。
三农泪欲尽,四月雨初匀。
江雚鸣堪喜,云帆湿不嗔。
亦知秧已老,迟种胜全贪。
四川大旱,本已“频年”而“旱又新”,真是雪上加霜,一句“泪欲尽”道出农夫欲哭无泪的苦痛。继而,雨水终至,江雚、云帆亦为之喜悦。一个“嗔”字,以拟人手法,将获雨的感受形象表达,别有新意。末句说这四月雨虽有些迟,可对于连年干旱的农民来说仍是万喜之事。曾玙为官而不忘民间疾苦,忧民之所忧,展现了一个传统文人士大夫心系苍生的胸怀。
纵观曾玙诗作,情高趣雅,与其正直超脱的高洁人格甚是相合。朱彝尊以“清脱无尘气”*朱彝尊著,姚祖恩编:《静志居诗话(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页。相誉,评之甚当。“清”,本意是指水澄澈,自魏晋以来用以指清新自然的文体风格,是文人词客们重要的艺术追求之一。刘勰言五言诗要以“清丽居宗”*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杜甫晚年谈作诗的心得:“清词丽句必为邻”*彭定求等:《全唐诗(第二百二十七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3 页。(《戏为六绝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清奇”之品云:“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彭定求等:《全唐诗(第六百三十四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版,第7286 页。可见“清” 尽显清新、明朗和雅洁之妙境;而“脱”是指脱俗,脱去世俗的功利与繁华,颇具高雅之境。“清”本可引申为高洁之意,“清脱”便是由“清”而至“脱”的境界,“清”是“脱”的条件,“脱”是“清”的效果,“清脱”一起构成了清新雅致的文体风格。曾玙之诗,由“清脱”而致“无尘气”,清雅脱尘,人品与文品合一,使其诗作颇可玩味。如《游麻源三谷二首》*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40页;第225页。其一曰:
秋兴撩人出郭行,偶来三谷觉身轻。
清泉色为舟厓变,万籁声随独鹤鸣。
错忆子贞家欲问,空杯康乐句难庚。
数盅仙醴真消得,一醉云边无世情。
麻源三谷坐落在江西抚州(即临川)南城(即建昌)的麻姑山下,风景奇绝,群峰如黛,泉清水碧,文人墨客观游不绝。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曾作《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并镌刻在麻源三谷的石壁上,中有“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8页。之句。诗人饶有兴致地记载了这次秋游:秋兴撩人,出行三谷,空谷幽静,鹤在独鸣,看到谢灵运所题的石磴红泉,古意顿生。遂与友人饮酒为乐,一醉忘尽世事之烦扰。心淡如水,高雅之调自出。再如《九日感兴柬同年汪子修》*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40页;第225页。:
揽衣步中庭,严霜晨下来。木叶黄欲落,菊花黄正开。霜前物色有开落,处士醉酒词人哀。西山爽气今何似,与子乘兴登高台。
时值九月,天气已寒,诗人独自徘徊在中庭,物与心同冷寂。木叶已黄,飘然欲落,本已伤之不已,忽见菊花正悄然而开,心境渐朗。木叶与菊花有落有开,世间万物亦有生有灭、有盛有衰。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世事所扰,不如与友人一起登高台同享西山的爽气吧。末联诗用的是《世说新语·简傲》里的典故,王子猷用“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刘义庆编,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年版,第415页。表明自己不问俗事的心境。诗人用此典,与全篇情调甚和。诗中有哲思,表达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此二诗皆前叙清新之景,而后归之以“一醉云边无世情”“与子乘兴登高台”远离世俗的雅逸,突出体现了其人其诗“清脱”的特点。
曾玙早年学习及科考时仍处于“前七子”何景明、王廷相和郑善夫等倡导学习汉魏与盛唐的复古潮流之中,其诗歌创作与当时的复古潮流相从亦在情理之中。他的诗作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师法盛唐的杜甫,其近体诗受杜甫的影响非常大,在现存的律诗中,有五言排律四首《自夔出峡用少陵韵》《七十感怀百二十五韵》《丁卯六月过嘉州游凌云寺》和《武昌谢周宪长》等明显学杜;还有不少“和杜”之作,如《月夜泊黄草峡和杜》《长至偶和杜》等。他甚至化用杜甫的诗句,如《山行漫兴》中“高林恰恰莺声啭,近路依依柳眼明”*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39页;第242页;第245页;第233页;第221页;第222页。,化用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彭定求等:《全唐诗(第二百二十七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2页;第2467页。;《即事次张惟信韵》“情闲试听三乘法,潦倒谁登百尺台”*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39页;第242页;第245页;第233页;第221页;第222页。,显系化用老杜《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彭定求等:《全唐诗(第二百二十七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2页;第2467页。对于用字,曾玙也受杜甫的影响,用尽炼字的功力,如《南洲歌三叠》“数声渔篴落风潮”*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39页;第242页;第245页;第233页;第221页;第222页。中的“落”,《巴东偶兴》“儿童望眼赊”*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39页;第242页;第245页;第233页;第221页;第222页。中的“赊”。特别是“赊”字,将万山叠嶂、层云环绕之景刻画得非常生动而又境界阔远。
由于“前七子”师法汉魏与盛唐的主张,久而久之,在文坛上形成了堆积剽窃的陋习,在正德嘉靖年间不断有人反其道而欲革其弊,出现一股学习六朝初唐的新潮流,杨慎是领军人物之一。“何仲默枕杜诗,不观余家,其于六朝初唐,未数数然也。与余及薛君采言及六朝初唐,始恍然自失。”*杨慎著,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曾玙与杨慎乃至交,不可避免地裹挟其中。其五言古诗学六朝者如《发谢家埠宿湖边》:“撑篙离谢埠,鸣橹超蔗林。虽无挂席快,幸免逆浪侵。岸草绿玉齐,飞鸿遗好音。”*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39页;第242页;第245页;第233页;第221页;第222页。此诗起首即对仗,且“撑篙”与“鸣橹”事义相近,明显是学南朝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起首即一串对句及近乎合掌的对仗法。曾玙亦学初唐诗,将风雅兴寄与汉魏风骨联系在一起。在其现存的诗作中比较明显的如《春日将抵浔阳阻风兼雨雪》:“中夜撼北风,万窍号愈急。初疑苍兕吼,忽听长蛟泣……惊呼人语乱,闪烁电光熠,黎明亟起视,江水十尺立,河岸崩相续,风雨仍交集。”*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39页;第242页;第245页;第233页;第221页;第222页。风雪交加的场景几乎是惊天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仕途险恶的大无畏正面直对,古朴自然而又不乏寄意,与陈子昂的《感遇》诗有异代相知之感。董复亨《少岷先生拾存篇序》指其“五言古学陈伯玉,时出入六朝”*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明文海(第1455册卷二百四十八)》,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760页。。惜曾玙集中所存五言古诗仅有几首。
曾玙与杨慎在诗歌创作上呈现出某些相近的特点,实属情理之中。两人同为蜀人又是莫逆之交,倔强、清高之秉性甚为相似,杨慎因死谏“议大礼”之事触怒皇帝,一生贬黜云南而不见用,曾玙平乱有功而不见赏,正值壮年即弃官归隐,加之两人交往长达几十年,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一些共通之处且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兼习众体。杨慎倡导六朝初唐,乃针对文坛上已僵化的汉魏盛唐派而发,事实上汉魏六朝也是杨慎喜爱并一直学习的对象,他广泛学习众家且众体兼备。王藩臣《重刻杨升庵先生文集序》云:“时而汉魏,时而六朝,时而四杰,时而李杜,时而欧苏元晦,其于材无所不构,而其于体无所不兼。”*王文才、张厚锡辑:《升庵著述序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曾玙虽未达杨慎之广博,却也广泛学习,董复亨《少岷先生拾存篇序》云:“概先生之大全,古歌在灵均廊庑间,裱习植传奕,四言出《常武》《江汉》,五言古学陈伯玉,时出入六朝,七言古诗祝老杜五,七言律几夺王孟之座,五七言绝太白以后遂无敌手。”*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39页;第242页;第245页;第233页;第221页;第222页。其评论未免夸大,但也反映出曾玙兼习众体的事实。
2.向民歌学习。杨慎一生非常注重对民歌的学习,编有《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和《古今谚》等古歌谣集,而且作有民歌多首,如《渡黄河》:“河上人家杏子花,河边人唱浪淘沙。草薰风暖春将半,若个行人不忆家!”*王文才等整理:《杨升庵丛书·升庵文集(卷三十六)》,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562页。还有《滇海曲》12首、《竹枝词》9首等。曾玙集中亦有民歌体《南洲歌》3首,其一:“南洲春早江离生,南洲日长沙鸟鸣,郎君莫向东湖去,不似南洲烟水平。”其二:“云航载酒上南洲,一上南洲望却愁。蓴菜肥时鱼脍美,人称汝是水乡侯。”其三:“十洲何处话空劳,一望南洲路不遥。蕬壁药房清梦熟,数声渔篴落风潮。”
3.呈现以本身的气格秉性直承情深意切、流动畅达的汉魏盛唐诗的艺术倾向。他们反对文坛上汉魏盛唐派僵化、剽窃的歪风,实际上他们才是真正味习汉魏盛唐诗逞气流动的真意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从小就处于“前七子”时代;另一方面则与他们本身心系苍生而又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很大关系。张含《南中集序》即指杨慎:“其修辞荡放流动,沨沨乎入李白。”*王文才、张厚锡辑:《升庵著述序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观曾玙之诗,多以真切自然之气格而出,如《西浦吟为张宪长》:“西浦在西方,潆潆澄且纡。上有九畹兰,下有明月珠。畹兰为国香,明珠为世须。”*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22页;第229页;第230页;第239页。这是一首五古,全用汉魏句式,首句颇似《古诗十九首》“所思在远道”*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0页;第331页;第334页;第338页。的句式,第二句颇似《十九首》中“河汉清且浅”*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0页;第331页;第334页;第338页。的句式,第二联颇似《古诗》中“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0页;第331页;第334页;第338页。的句式,第三联颇似《李陵录别诗》中“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0页;第331页;第334页;第338页。的并列句式,全诗显得古朴自然而又流畅有余韵。再如《赤壁》:“赤壁赤壁,汝何好事不肯休,武人战罢词人游。铁衣森寒胜乃喜,斗酒取适极亦愁。豪华百岁俱尘土,汝色犹赤临江流。汝不见,沧波渔夫睡正足,不游不战对汝如浮沤。”*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22页;第229页;第230页;第239页。这是一首七古,全凭气势而下,自由挥洒,不受任何限制。即使是格律诗也不刻意求工,而是以逞意为主,如《石上万年青》:“石上万年树,庭前四季花。花开红碧白,树隐雾云霞。性与蒲芦近,香无蜂蝶哗。看君如老友,耐可伴生涯。”*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22页;第229页;第230页;第239页。这是一首五律,其首联用汉魏古朴的对仗法,且与第二联不避重字,形成顶针而呈现流转之势。尾联将树视为相伴一生的好友,情深意切。又如《送徐东岩见礼罢归》:“端笏惊看柱下史,挂冠无愧葛天民。百年礼乐嘉谟在,万里舟航野服新。锦水春来添浩荡,峨眉秋入倍嶙峋。枫辰早晚询遗直,莫向清时夸引沦。”*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一)》,第222页;第229页;第230页;第239页。此虽为七律,首联却未用转合之式,而是用古朴的对仗法,使自然流畅之势顿出。友人因坚持正道而被免官,曾玙从心底赞赏友人的高风亮节,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与情谊。
两人的不同主要在于:杨慎因为倡导六朝体,其文集中似齐梁的艳情诗颇多,如《玉台体四首》《小春红梅效徐庾体》《游女行》《湖艳曲》和《古艳曲》等,陈田《明诗纪事》云杨慎:“早岁醉心六朝,艳情丽曲,可谓绝世才华。”*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9页。而曾玙虽然有时用六朝诗的某些技巧,但其文集中并没有艳情诗。前考曾玙死后弟子谥其为“文节”,盖曾玙比较注重操守、不涉艳情之事。
综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曾玙乃正德嘉靖年间一位著名的诗人;与其结交者皆为当世名流;其诗歌创作上兼擅众体,直承汉魏盛唐的古朴自然与流转畅达,受其好友杨慎在创作上的影响而又不涉艳情诗。概言之:其人也高洁,其游也有方,其诗也无尘。对他的研究,不仅使杨慎的生平交游状况更为明晰,而且为进一步探究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文坛状况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