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娜
摘 要: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应运而生,这一群体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希望通过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来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本文深入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自卑感,缺乏安全感,遭受他人的暴力袭击和正成为施暴者等方面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论述,并对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2B-0019-02
留守儿童这一词汇是伴随着城镇化应运而生的。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技变化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村开始使用机械化操作,于是便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留下的孩子则交由母亲和奶奶爷爷照顾。据2012年教育部公布数据可知,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超出1260万,而留守儿童高达2200万。2015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正成为流浪儿童新来源,或被操纵走向犯罪。留守儿童已然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儿童。未成年儿童由于心理素质上的脆弱性,认识水平上的不成熟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扭曲、自卑等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一般存在自卑感
由于自己的父母亲外出打工,自己只能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长大。但爷爷奶奶与孩子接受的知识文化不同,生活年代不同,生活消费观念不同,他们在交流上可能会存在困难,相比于其他父母照看的儿童,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陪伴的关爱,他们看着其他学生由父母照看,有父母的关爱,父母闲暇时带着游玩,那是何等的幸福,而对比自己发现,没有父母的陪伴,遇到自己的小心事也无法向人诉说。在这种情绪的长期影响下,容易令留守儿童诱发自卑感。
(二)留守儿童一般缺乏安全感
留守儿童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陪伴的情况下。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容易患得患失,不相信其他同学,遇到事情容易偏激,情绪暴怒。据调查,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督,爷爷奶奶监督不力,正在走向吸烟酗酒的道路,甚至是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留守儿童一般容易遭受他人的暴力袭击
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频频受到其他同学或教师攻击的案例越来越多,甚至性侵等社会问题的报道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例如,在中国青年网上曾有人写道“湖南媒体:两成孩子曾遭校园暴力,留守儿童成重灾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报道;据腾讯网报道,北京警方打掉一个利用互联网传播儿童淫秽视频的群体,视频中遭奸淫猥亵的女童高达30多人,这些女童多数居住在乡村偏远落后地区。
尽管农村留守儿童性侵案件不断曝光,但这起覆盖全国的案件,集中涌现了30多起性侵事件,仍然令人震惊。还有2013年,河南黄岗镇斗称沟村小学56岁的教师杨仕富,多年多次性侵女生,16名女生家长集体到医院进行医疗鉴定,其中有9名幼女的处女膜破裂,其他幼女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她们多为一到三年级的学生。这些案例令人愤怒、谴责。
(四)农村留守儿童正成为施暴者的重灾区
据腾讯教育报道,在2016年3月,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正在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而且容易被性侵等恶性犯罪行为伤害。农村留守约为5800万人,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如果不加以遏制的话,10年以后,他们会成为社会的劳动主体,会给社会埋下极大的隐患。
(五)农村留守儿童较自闭,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
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是自卑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这种情感长期弥漫又得不到疏解,使留守儿童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其他同学交流,或者是留守儿童抱团和那些非留守儿童形成对抗群体。他们彼此交流甚少,在有问题争端的情况下易发生团体斗殴等情况,严重威胁校园和谐,校园秩序将会受到严重破坏。
既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严重,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二、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一)發展农村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现阶段的问题。农村之所以有留守儿童这一说法,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乡镇企业又无法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农村的经济压力大,所以他们迫于无奈,只好离开农村远赴他乡去谋求经济来源。对这类群体的调查显示,他们也想陪伴孩子,不想远离家乡,但在农村找不到工作,所以只有进城务工。因此,应扶持农村招商引资,多建设一些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来适应未来社会的千变万化。
(二)政府及教育部门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可以向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此外,多向孩子的爷爷奶奶及父母宣传一下如何对待孩子,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运用正确的疏解方法,而不是进行所谓的“棍棒式”教育。
(三)学校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学校方面,要优化分班机制,相关研究发现,班级内一般儿童所占的比例较高,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较低。来自特殊结构家庭的儿童感知到的压力较大。
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在对学生进行分班时,我们要合理分配一般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特殊结构儿童,不可以让一个班农村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结构儿童所占的比例太少。只有合理分配不同结构家庭的儿童,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爱的班级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
除此之外,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在课程安排上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心理健康课,定时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教给他们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使孩子们逐渐了解何为心理健康,从而使其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爱。现在有些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学校、同学对待他们时是持一种怜悯的心态,这个社会是冷酷无情的,所以必须为他们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对这个社会充满爱。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预防性侵的问题,心理健康老师要给学生讲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他人侵害的相关内容,开展性教育等相关课程。
学校不仅要有心理健康老师、心理健康课,还要配备一些心理健康课的硬件设施,例如沙盘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等等。沙盘室需要配备必备的沙具,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和他们交流,解决不了问题时可以选择运用沙盘来让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来探求学生察觉不到的东西,以此来让孩子正视自己,维护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
学校还要积极联系资深的对留守儿童问题有深刻认识的专家,让他们给任课老师传授方法,使他们了解在遇到问题时,怎么解决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留守孩子们的自尊,使他们有安全感。任课老师之间也要定期就某些“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近期状况、上课态度。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其他任课老师提供一些突发事件解决的样例,从老师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帮助关怀留守儿童的有效方法。
(四)在家庭方面,父母要注意对孩子进行引导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父母对其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因为某些客观因素,父母可能远赴他乡,但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更要无微不至。要经常与他们打电话,表达自己的关爱。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网络已经覆盖,父母可以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视频交流。视频交流比电话交流更容易观察孩子细微的情感变化,更容易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需要特别关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在这些关键期要适当进行引导。
例如,开学初与同学的陌生感如何解决,临近期中和期末考试时压力如何解除,青春期对异性有好感该怎么解决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父母去关注,父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搭建一个和孩子沟通无障碍的平台。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如果在一个先进的城市务工,可以把这个城市的先进之处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从而使其从小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爷爷奶奶通常对孩子有一种隔代親,对孩子特别的宠爱,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甚至是包庇,现在有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犯的错误不仅视而不见,而且还给孩子一种错误的暗示,认为他们很棒。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爷爷奶奶需要与父母对其孩子的教育同步,不要放任他们,对于错误,要及时指出,遇到问题要及时告知父母与老师,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留守儿童因为与奶奶爷爷有隔代问题,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不会主动向爷爷奶奶诉说,即便爷爷奶奶主动问,怕是孩子也不会说,遇到这种情况,爷爷奶奶要及时询问老师和其他同学,争取最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侯珂,刘艳,屈智勇,张云运,蒋索.班级结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同化还是对比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14,(5).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