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过程管理,深化区域教研的若干思考

2018-01-11 10:26逻敏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过程管理区域

逻敏

摘 要:本文围绕建立区域教研协作体,开展高效研修活动,建立区域教研工作模式,探究构建区域教研工作机制等问题,阐述了深化区域教研管理和课程改革的观点。

关键词:区域;过程管理;教研协作体;教研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2B-0016-02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说,“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教研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核心理念。明确新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一是紧扣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施教;二是精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三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四是强化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研模式,教师处于被动、遵从的地位,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只能自我思考、自我决策,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学校层面的教研也多数落实到教研组,完成自上而下分配的工作任务,成立单一学科的备课组和课题组。在备课、听课、评课过程中,往往是就课论课,提炼和提升程度不够;课题研究又脱离了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师的有效指导性不强,难以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缺少专业的规划和建设空间。高中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熟悉规范的教研操作,但缺少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上述情况,亟需搭建开阔的交流工作平台,构建区域教研机制,开展高效的区域教研工作。

一、建立教研协作体、构建区域教研工作机制

(一)开展区域教研

我们是从构建四级教研协作体,组织多项专题活动入手。市教育研修学院高中教研室将二十三所普通高中划分为海拉尔和牙克石两个片区一级教研协作体;海拉尔片区分为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区两个二级教研协作体,牙克石片区分为牙克石区和扎兰屯区两个二级教研协作体。每所学校为三级教研协作体。每所学校的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四级教研协作体。

(二)建立区域教研工作模式

规范“研”、讲求“实”、强化“导”、落实“管”。从教研工作有效开展的高度,全面提高教研工作的计划力。制定有周密预设性的工作方案,强化方案的顶层设计。市教研员开展区域教研,可以从区域教育和教研工作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比较丰富的研究资源,调动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群策群力,提高洞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并诊断;采用科学方法,细致分析教学及教学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归纳、总结并分类。教研员与各级研究人员一起研究、选定教研主题、增加丰富的教研内涵、整理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设立教研维度,由高中教研室统一制定出有效、便捷的工作方案,不重复,不朝令夕改,全面优化设计。二级、三级教研协作体由主管学校负责,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三级教研协作体由学校教科研室负责;四级教研协作体由各备课组长负责。以市高中教研室为中心,联研联动。四级教研协作体根据工作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三)逐渐完善区域教研工作机制

从最初单一的,自上而下传达行动指南、办事规程、教研制度,上升为四级联动的活动计划、活动方案和活动策略,目标明确、任务清晰。从规范和约束研究人员的行为到研究人员主动参与、相互支持和相互影响。使区域研究结构和职能不断变化,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对课堂教学系列化的课改成果实施过程性管理。选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就研究过程和现状进行商讨和确认,提炼研究维度,理清研究脉络,教研员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优化研究思路,完成从关注学科教学指导到学科课程建设的转变,促进教研室和教研员,学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高效研修活动,深化区域教研管理

(一)加强视导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面检查活动。通过听课和督导工作,检查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完成情况。通过查阅学校过程性材料,检查各校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对教师的个人备课情况、上课状态、教研活动等方面制定检查频率、检查形式和量化指标的详细方案,做好检查记录和评价结论。分层次地深入推进“精细化常规教学管理”。

高中教研室开展地毯式听课,分三期完成新课程理念下全市3000多名高中全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达标任务。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分层、分类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培优辅差,建立各种团队,如学科组卷团队、学科评委团队、信息技术团队等,打造品牌,带动区域内共建共研共享。

(二)通过命题工作,进一步打造学科教研队伍

经过几年的总结和改进,已经建立了严密的命题、考试、阅卷、质量分析及反馈评价的规范流程。每次都会召开会议布置考试工作、强调规范的工作流程。提出命题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依据全市学生水平,不出偏题怪题;完善命题审题制度,科学制定双向细目表,合理选编试题,并由出题人先做自我检测,确保试题编制的准确无误;学科试题组撰写试题命制质量分析报告,以保证试题质量和检测效果。统一组织考试,养成严谨的考风、考纪,对教学质量及时监控,组织安排好考试质量分析,做好教学工作的总结、反馈和调控。

(三)系统地组建精品课堂

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用好网上优质数字资源。市高中教研室搭建“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同频互动研究课堂”平台,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数据收集和管理。认真落实《教育信息“十三五”规划》,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可以集中一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经验、一流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内容的处理方式,一流的课堂教学管理,更好地分享与推广各校课程和教学改革成果。

(四)充分利用内蒙古教研网平台,加强对学科成果的伴随式管理

整合计划、总结、教案、学案、课后反思、教学质量分析、教学随笔、专题讲座、论文和课题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视听资料,聚集校本教材、课件、素材和习题等课程资源,形成直观的数字化教材。让学生突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兼顾学习能力的差异,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将认知能力转化为操作行为。随着教研网功能的不断完善,通过区域内资源的收集,评选和整合,强化了教研员对学科资源的把控能力,增强了学科教学的研究实力。伴随全方位开通的网络高速通道,不断加强的云存储能力,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助推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提升。

(五)参观考察各地教改先进学校,学习课改先进经验

把握教学基本要求,修定学科教学规范,改进课堂管理措施,强化教学常规管理。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中“走班制”授课模式势在必行。因此,提前做好“走班制”课程资源建设,教师要懂得如何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在学科的“排列组合”中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走班制”管理的准备工作。区域内领军学校已经开始酝酿部分学科的“走班制”教学,教室和老师相对固定,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段进行流动。为真正的全学科“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打好基础。在打破“同步授课”的传统模式的同时,引导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教材、教案和教学技术,设计教学行为,区域内教研活动也要探讨“走班制”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加强对教师的全面、全程和全员管理。

三、开展区域性研究还需探索的问题

通过各种教研活动、调研活动,各校在高考新政策下推进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了肯定,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行为的设计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缺少师生、生生深层次的思维互动交流。

2.基础年级授课容量偏大,教学进度快,新课多被上成了复习课。高三预留的复习时间较长。

3.某些区域内教研主题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突破的瓶颈还有技术性难度。

将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的个例研究通过区域内互动,不断改进深化,进行有效的推广辐射。几年来,我市高中教研室围绕着学科教学、教研方式、调研方式、资源建设等主题不断地实施论证,通过活动有效地促使片区教研协作体顺畅工作。各次活动中,保证了区域内各工作部门在理念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教研成果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刘永康,李华平.新高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过程管理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病案首页质量控制与信息系统实现方法
分区域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事务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