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元素;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2—0099—01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运用生活元素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生活与数学的有效结合,拉近两者的距离,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
一、与生活有效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逻辑性。由于其具有这两个特殊性,所以数学知识枯燥和乏味,不够生动,以至于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催化剂。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所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不得不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而与生活有效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民币,如给学生展示5角、5元、50元这些常见的人民币。首先让学生们熟悉这些常见的人民币,然后展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之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元、角的概念。其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日常生活中商店购物的情境,让一部分学生扮演银员,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人民币的兑换、找零等经历,对这一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此外,这样的方法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结合生活实例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小学生来说,各方面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在学习数学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不容易理解。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抽象的概念比较多,因而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通过结合生活实例来讲解,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内容,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比如,教学“比例”一节课时,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比较难,笔者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把这节课的概念知识转换成具体的知识。比如,在“对比关系”、“分量”的定义理解中,教师可以举例:“假设我们学校有男生700人,女生500人,那么男女比例是多少”?又比如,“假設三年级(2)班的总人数是48人,男生是27人,女生是多少人,并且求出男女比例是多少”?当学生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学校的男女比例是7:5,三年级(2)班的女生是21人,男女比例是9:7。实践证明,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内容,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三、 课后作业与生活元素巧妙结合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课后作业是避免不了的。学生只有通过做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所得的数学技能。而把生活元素巧妙地结合到课后作业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课堂上,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时间,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要想教好这一节课的知识,只有通过课后作业来帮助学生回忆并且巩固。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教育观念逐渐改变,传统的布置大量作业的教学方法已经渐渐被生活化的作业所取代,迎接学生的是现代化的,并且融入生活元素的课后作业。
比如,教学完“倍数”一节后,布置作业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与生活元素巧妙结合。并且布置的课后作业一定不要太多,太多的课后作业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厌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课后作业引起重视,确保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
总之, 教师一定要将生活元素巧妙地结合到教学中,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学生易理解的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