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足球队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11 21:38刘俊莹
山东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培养模式

刘俊莹

摘要:美国在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培养模式上成绩突出,本文从球员选拔、学习管理、课余训练、竞赛制度等四个方面对中美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改进中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效益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足球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要求,足球负能量已经严重影响了它的正常发展。这一切就在于我们金字塔的基础不夯实,也就是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模式不科学,都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前几年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为代表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曾风风火火,现在也逐渐淡出视线。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体育强国美国。虽然美国的足球水平在世界上难称一流,但其高校培养和选拔机制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选拔与学习

在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选材由足球主教练负责。招生前他们到全美中学生足球联赛的赛场挑选运动员,并给选中的运动员发邀请函,或者是足球运动员写自荐信自荐。具有自主性、灵活性、机动性特点。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选材途径基本上有2种。一是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从各地区高中选拔,二是通过提供奖学金来吸引各地优秀的运动员,但这种比例较低。在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招生根据教育部规程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招收足球运动员并不普及。而且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选拔途径以竞技为主,一般有3种。第一是各省(市)的专业足球运动队的退役或在役运动员;第二是省市体校等未入选体工队一线队伍的学生;第三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特长生。其中退役的各省(市)专业足球运动员是主体。与中国运动员根据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的等级而获得高考加分不同的是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录取条件是文化课考试成绩和足球技术水平都达标。相比较之下,在录取上中国侧重技术标准,而美国则相对较看重文化标准。比如,NCAA规定中学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各科平均成绩达到C并在SAT(学术倾向测试)中获得700分才能有资格被录取参加大学运动队。否则该运动队也将受到处罚。可见,中美比较球员组成大相径庭[1]。按道理讲高校运动员的优势应是文化基础。但是,中国高校运动员的选拔机制造就了与美国高校运动员的差距。加之,进入高校后偏重运动成绩忽视文化提升,运动员的文化氛围越走越远。

二、学习管理

学习管理主要是指文化学习管理。美国各学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选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学籍的管理非常灵活。但是为了防止这种灵活性所带来的球员文化学习管理的困难,NCAA在其章程中给出了许多“禁止性条款”[2],违反有关规定的选手将取消参赛资格。当然在实际中,美国多数高校对球员文化学习的管理较为松懈,只是为了满足NCAA要求保证球员的参赛资格,同时要达到顺利毕业的学分要求。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对学生球员的文化学习管理比较严格,相关制度比较健全,比如体优生学籍管理办法、体优生守则及奖罚办法、体优生政治思想管理规程等。但缺少类似NCAA章程那样的国家层面的法规对其进行宏观控制[3]。

三、課余训练

中国高校足球队的训练安排比较简单,基本按照学期同步进行。春季和秋季开学开始训练,期末训练结束。寒、暑假的训练则根据比赛任务临时调整。球队每周安排5次训练课,从周一到周五,每次训练2小时左右。由于缺乏比赛任务,因而训练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连续性比较差,效果不明显。美国高校的课余训练重点安排在秋季,而春季训练则着重于发现和培养新人。基本上保证每周有6次训练,每次训练大约在3小时左右。全年的训练都有严格的计划和针对性的安排,训练紧紧围绕着比赛进行[4]。此外,在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调查显示,由于缺乏相应奖励制度、学习压力太大、比赛太少等原因,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中有约五分之四认为自己不能全身心地投人训练;而近九成的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这主要是因为运动员参加训练的目的很明确:首先,通过在训练和比赛中良好表现获得丰厚奖学金;其次,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毕业后参加更高水平的足球联赛打基础。

四、竞赛制度

目前,中国高校足球队的数量在10支左右,而真正拥有高校足球队的学校有3-4所,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都在学校。一般而言,球队基本上每年只能参加全国高校足球联赛一项比赛,比赛的场次约在10场左右,校际间的友谊比赛基本上没有。在美国,参加NCAA1级联赛的高校足球队伍大约有280支左右,参加NCAA2级的足球队伍大约在110支左右,参加NCAA3级的足球队伍大约在390支左右。NCAA1级的球队水平最高,然后逐级递减。平均每支美国高校足球队伍每年大约有25场左右的全国联赛,加上社区间、校际间的友谊比赛,因此一支高校足球队伍一年最少要参加40场左右的比赛。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高校足球队伍每年参加的比赛非常少,锻炼的机会不多,而美国高校足球队参加的比赛多,队员、球队以及教练都能从中获得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受中国传统的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影响,在外部领导、校内管理、教练管理、球员选拔、学习管理、课余训练以及竞赛制度等七个方面,中国高校足球队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这就对我们的传统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改进。

1、以“体教结合”为主导培养理念

“体教分离”的意识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这也是制约中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和发展的思想障碍。我们必须要树立和强化“体教结合”的培养理念,打破思想障碍。现阶段是第一阶段,重点“体育回归教育”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正在走的就是这条道路;第二阶段是教育和竞技体育的高度一体化。

2、完善招生渠道,筹划后备人才培养

应该在教育部的宏观领导下赋予招生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办队高校应重点关注职业队二线运动员中未能上一线队伍的、仍有较大运动潜力的年轻运动员;办队高校应加强与省内外的足球传统项目中学结合建立自己的足球人才培训基地;提前筹划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体系。

3、提高教练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程度

对高校内部具有潜质的体育进行系统的选拔和培养,同时注意从体育院校足球训练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师资;建立专门机制以聘请国内外敬业的专家型教练,并可以结合球队开展教练组分工执教;高校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应积极支持国内高校教练与美国等学校体育发达国家的高校教练进行互访交流;相关部门和协会应对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提出执教资格及能力基本要求,并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

4、健全联赛制度,增加校际和社区比赛场次

全国大学生体协应对大学生参赛资格的范围明确定义,严格参赛资格审查制度,健全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确保参加联赛对高校足球队以及球员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一方面鼓励高校之间建立校际友谊赛机制(可以逐渐升级为局部的校际联赛),另一方面鼓励高校足球队积极推动和参与社区友谊赛,这样既能增加比赛场次,又能扩大高校足球队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当然,所有这些方面的正常运转都需要经费支持。所以,办队高校既要采取上述诸项措施在有限经费内取得较高培养效益,又要积极地拓展经费筹集渠道以谋求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奎.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探析——管理机构和运动员管理部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44-47.

[2]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4):15-22.

[3]龚洁芸,许沁.“体教结合”成校园足球发展之本[N].解放日报,2015年7月15日,第004版专题.

[4]李卫东,何志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06-108.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3)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