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勒泰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考

2018-01-11 17:47曹艳
时代经贸 2017年21期
关键词: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劳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面对全国经济下行情况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阿勒泰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阿勒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阿勒泰地区农村劳动力21437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78430人。其中:常年富余农村劳动力27321人,占总富余人数的35%;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60389人,占总富余人数的77%;16岁至30岁农村富余劳动力27620人,占总富余人数的35%;31岁至45岁农村富余劳动力33038人,占总富余人数的42%;46岁至60岁(女55岁)农村富余劳动力17772人,占总富余人数的23%。

(二)阿勒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分析

1、从年龄结构上看。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75%以上处在16岁到45岁之间,其中又以31- 45岁为最多,46岁至60岁(女55岁)占总富余人数的25%,45岁以下青壮年人较多,有利于转移就业。

2、从受职业教育情况上看。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占67%,其中具有初级技能的占95%,中高级技能的占5%。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中高级职业技能的人数较少,这就决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技术要求不高、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就业。

3、从就业状况上看。随着阿勒泰地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经济的发展,本地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实现了大量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疆内转移。近两年,由于受到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矿山企业、旅游行业等下行压力的影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情况面临更大的困难。

二、阿勒泰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的高成本抑制农村劳动力真正转移到城市

高房价及城镇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所剩不多,影响了农牧民在城镇长期就业的积极性。大多农村劳动力只是“候鸟式”的迁移,“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难以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造成就业层次较低

阿勒泰地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不高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目前务工农牧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据调查,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具备一定技能水平劳动者需求有较大幅度提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同时阿勒泰地区还存在汉语水平低且汉语交流困难的情况,在向疆内疆外企业转移时,受到语言的限制,在学习技术、接受工作安排和与人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农村劳动力培训方向过窄,培训质量不高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更多集中在电焊、修理、车床等机械加工技术类方面,而在对紧缺型岗位上,如服装缝纫、餐饮服务、计算机运用等方面的培训较少,培训方向有待拓展。同时部分培训机构受多年来传统式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以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为主,忽视了技能操作的教学内容,使许多参加培训的农牧民要么接受课本知识十分困难,要么对一些专业只是流于纸上谈兵,不能较好地适应企业实际操作的需要,培训实效性有待提高。

(四)农牧民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

近年来,一些分割城乡管理制度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限制,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部分农牧民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农牧民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相当一部分农牧民在进城务工多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五)民俗和生活习惯差异

一是当地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食物的选择上以面食、牛羊肉等为主,转移到疆外后,内地基本以大米、猪肉等食物为主,在饮食习惯上存在差异。二是我区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与内地民众与存在语言障碍,内地民众不了解这些宗教禁忌及生活习惯,存在一些不尊重现象,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转移。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和空间

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阿勒泰全区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继续加大和保持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针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进行重點帮助和扶持。针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大在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在信贷、担保金融政策上有新突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促使做大做强。

(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培训促就业。一是强化培训内容。分类培训,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技能、文化程度和求职愿望,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式的创业培训。二是完善培训服务体系。整合就业培训中心及技工学校等社会教育资源,形成重点突出、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三是重点提高培训实效性。区分层次,在内容上注重就业培训的职业适用性和社会适用性,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因情而宜。培训机构要多思考多实践,用受训者的角度来反观培训内容,是否实用,是否可带动就业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培训机构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及人社部门的监管。四是搭建供需服务平台。畅通渠道,一方面培训机构应与人力资源市场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就业供需信息,推荐培训合格人员就业;另一方面,多采取订单式、联合式培训,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特别是在推荐就业的同时,要督促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及时签订劳务合同,保障双方权益。endprint

(三)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建立起县(市)、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就业创业组织体系,县(市)人社部门成立县(市)劳务合作社指导中心,各乡(镇)成立劳务合作社指导站,各行政村(社区)成立劳务合作社。按照逐年推进的原则,先在较好的乡(镇)、村(社区)实行试点,以后逐年增加,争取全覆盖。按照“机构、人员、场所、工作、经费、制度”六到位的原则,以现有人社平台工作人员为主,为县(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就业创业组织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制定统一的工作制度,明確各级工作职责,做到制度上墙、职责到人。二是强化职责落实。各级劳务合作组织机构有各自不同工作职责,村级劳务合作社负责所在村(社区)居民的就业创业、培训意愿等情况调查登记,建立全员就业信息数据库,按照自愿原则,吸纳本区域内年龄较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差的就业困难人员,对外提供劳务、承接工程,对内实行民主管理、自主服务、自我提高、利益共享;乡(镇)级劳务合作社指导站负责乡(镇)所在村的组织协调、统计汇总等工作;县(市)级的劳务合作社指导中心负责构建全县(市)劳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突出做好业务指导服务以及政策制定、总协调等工作。三是对接平台发展。加强劳务合作信息管理平台与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平台的对接,形成以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为源头、县(市)、乡(镇)劳务合作社指导中心为调配枢纽、村(社区)劳务合作社为资源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体系,实现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劳动者求职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无缝对接。

(四)全力扶持返乡农牧民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要鼓励引导在外务工经商农牧民返乡自主创业,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形成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一是开展创业培训。积极探索创业培训与项目开发、专家指导、跟踪扶持整体推动的工作模式,重点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以择业观念教育、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培训课程结构体系基本框架。根据创业者不同的阶段和情况,积极探索项目推介、考察观摩等培训模式,提高创业培训质量。二是落实创业政策。进一步放宽自主创业准入领域,登记条件和经营场所要求,落实自主创业税收扶持政策,鼓励扶持各类群体自主创业。继续落实初始创业扶持政策,激励更多农村劳动者创业。三是协调融资难题。对存在资金困难的拟创业者,凡符合扶持条件的,可申请一定数额的全额贴息创业担保贷款。四是为自主创业拓宽销售渠道。结合阿勒泰地区实际,由于人口密集程度低,消费群体有限,导致部分自主创业销售空间狭窄。这就需要当地相关部门做好宣传推介工作,把当地好产品、好企业推广出去,提高企业生存能力,不断做大做强,从而进一步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

(五)创新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改革体制,完善制度,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一要健全农牧民权益保障制度。要健全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牧民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二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农牧民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公共财政应兼顾农牧民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安排适当资金保障在外务工的农牧民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要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应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新疆阿勒泰地委党校、行政学院,新疆 阿勒泰 836500)

作者简介:曹艳,阿勒泰地委党校经济教研室讲师,现供职于新疆阿勒泰地委党校、行政学院,研究方向:党的政治理论、阿勒泰地区对外经济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社会形势分析研究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劳务
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劳务派遣转向劳务外包的分析与思考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政策分析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基于AHP法的阿勒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定与对策研究
劳务派遣策略思考
劳务派遣,面对一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