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恒,初国刚,侯 建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比较分析
陈 恒,初国刚,侯 建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由于受不同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影响,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之间既有差异也存在共性。本文主要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对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国外产学研成功模式中得到经验和启示,以促进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启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随后,国家进一步明确要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是中国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深化创新机制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前提,以发挥创新型人才创造力为核心。中国政府提出,至2020年要实现“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并特别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此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十项重大人才政策,其中一项是“实施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总之,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变革科技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推进产学研合作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激活创新要素转型和应用[1]。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国际人才。培养由于受不同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影响,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之间既有差异也存在共性。本文主要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对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国外产学研成功模式中得到经验和启示,促进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产学研合作层次的深入与合作路径的多样化,通过产学研合作体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2]。依据产学研合作依托主体的不同,国内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主要分为依托高等学校模式、依托项目模式、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和区域合作模式四种典型模式。
(1)学科性公司。学科性公司是指由高等学校,通过对自身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自主转化而成立的公司,以公司的经济效益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在公司的发展中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3-4]。学科性公司的特点是,依托高等学校的学科优势,以科技实力这一无形资产入股,成立高科技公司;由于自身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强,因此成长前景很好。学科性公司实现了学科与公司、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科学研究与产业化互为支撑、同步发展及良性循环[5]。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与学科性公司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与学科性公司的关系
(2)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主要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由企业提供资金,共同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国于2001年认定了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现已发展至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上百个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突出特点是,依托名校,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和创业人员,有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依托项目模式主要是指以科研项目或课题为载体,以资金和技术为纽带,充分利用各主体优势资源,产学研结合开展科技研发,在社会实践中凝聚、锻炼、培养人才队伍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研智力优势服务社会,是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一种主要模式。具体方式如下:
(1)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种形式主要由政府牵头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特别有利于关键共性技术、重大战略产品、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该形式不仅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还受到政府的驱动[6]。例如,2011年中国政府拨款240亿元,新启动民用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57个,其中企业牵头的经费占了其中的72%,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分别占7%和21%。
(2)依托企业项目。这种形式主要是由企业牵头组织单位,企业占主导地位,政府起引导保护作用。企业根据自己实际需求,与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签订项目合同,根据合同开展联合研发。在这种形式中,市场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由政府推动模式转向需求拉动模式,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创新实践平台。图2表示的是以企业为牵头组织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7],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应该过多的将资金投入到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基于其自身研发力量薄弱,更加应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进行科研,以企业为牵头组织单位,将科研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
图2 以企业为牵头组织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3)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种形式有效地整合了产学研合作体内部各成员的优势资源,以提高某些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为使命,并以法律的形式签订契约作为保障,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稳定性的特点,是新型产学研合作形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科研项目作为各主体开展合作的载体,通过项目研发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对科研水平要求很高,某些项目需要具备国际一流科研水平的领军人物或团队主持研发,充分发挥了智力优势以服务于社会,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或国家战略实际需要,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产学研合作体的传统功能主要面向经济效益和科研水平的提升。随着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直接面向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体模式,具体的培养目标是科研水平与创业能力、科研水平与管理能力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主要方式如下:
(1)共建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通常直接建设在企业内。以博士后工作站为例,博士后针对企业实际问题选择研究课题,由高等学校派出教师和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共同对博士后进行辅导和培养。中国于1985年开始实施这种模式以来,已经先后有数百家企业建设了博士后工作站点,累计培养博士后三万余人,其中有七位出站博士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博士后工作站。
(2)订单式培养。高等学校按照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为在职人员的继续学习提供条件。例如,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或在有关部门扶持下,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门的院系或研究所,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等。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可以有效监控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方向等;突出企业的主体性地位,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的过程即为服务企业的过程,因此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利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打造产业领军人物。
区域合作模式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某地区甚至某省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标志着产学研合作体已由点状的合作形态扩展至面状,成为我国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由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组建的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各高等学校自身的学科体系建设。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能够推动产学研合作体与地区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促进了地区及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区与产学研合作体联合进行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已经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较为成熟的做法,形成了稳定的成功模式,并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标志着美国产学研合作的正式开始,以此为起点,美国产学研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美国产学研合作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合作教育”的形式,有以下几种模式:
(1)科技工业园模式,是通过建设大量科技工业园区成功实现产业化目标,完成了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的过程。美国大学研究园区协会(AURP)将“科技工业园”界定为:①具备私立或公立的研究开发设施、高技术或科学技术导向型企业、以支持性服务为目的而开辟的土地或建筑物;②拥有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是在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正式协作下运营;③为了支持新型风险企业的成长和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具有促进产业界与大学间共同研究开发的作用;④具有支持大学与入驻企业间技术和经营诀窍转移的作用[8]。其科技工业园区主要有三种类型:由大学组织建设的科技工业园区,例如硅谷;由政府组织建设的科技工业园区,例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共同组建的“三角研究园”(Research Triangle Park,RTP);由企业组织建设的科技工业园区,例如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这些科技工业园区通过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向高科技企业输送技术,或直接创办企业,与支持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研发,实现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目标[9],其中,企业孵化器是重要环节,美国联邦政府提供政策保障。
(2)企业孵化器模式,该模式形成较早。美国产学研合作最初的模式,就是以“赠地学院”为标志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其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学府,为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美国还通过产学研合作在社区建立了很多社区学院,这些社区学院以职业教育为主,大多数学校的经费来自企业的直接投资,以培养企业内部人员为目的。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建立的工程管理学院、兰德公司建立的兰德研究生院等世界五百强企业所建立的典型学校。这种企业孵化器模式提高了美国产业工人阶层的科技素质,改变了传统大学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各类知识技能培训的状况。美国企业孵化器模式主要分为四类:①由政府或非营利性组织主办;②由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办;③由风险投资公司、种子基金等私营企业主办;④公私合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高新企业的成活率,振兴经济[10]。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规模展开校企合作以来,已成为美国产学研合作中最成功最普遍的模式。
(3)研究中心模式,该模式产生的时间较晚。合作研究中心模式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现已成为美国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模式[11]。其实施路径是,先期由国家科学基金提供种子基金资助[12],以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领域和能力,后期由大学、产业、州或非政府组织提供完全资助[13]。近年来,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受企业新科技研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投入过高、风险过大等特点影响,美国政府联合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缩短高科技新产品的研发周期,结成了多个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互补为前提的多种形式的研发共同体。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制定了多个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科技创新的计划,把科技研发同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紧密地结合起来[13-15];美国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委托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的政策,规定企业委托研发项目所需研究经费的65%可以从企业所得税中扣除,而这些研发项目通常由企业提出,有着明确的应用前景。
(4)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该模式的形成对产学研合作颇具意义。产学研合作的实现方式一般是通过研究机构和高校向企业发放专利许可及技术转让。美国专利的种类可分为3大类:发明专利、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和植物专利[16]。1980年美国政府公布的《专利商标法修订案》修订了政府与科研项目之间的专利权归属问题,这对产学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小企业发展法》,规定政府给小企业一定资助,若研发取得成果,小企业有权获得专利权。这两部法律的实施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了美国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实施进度,深化了产学研的合作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联合研究模式的目的是通过产学研合作使高校能与产业有更好的结合,使高校的科研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美国大部分学校都组建了自己的技术转让服务机构,一方面,这些机构联系着产业界和高校,使企业可以在高校内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和项目。另一方面,服务机构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参加产学研合作和法律、信息咨询等服务,也有利于高校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美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1)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美国的产业集聚地中有很多大型的世界知名企业,自身拥有雄厚的投资融资力量可以进行自主研发。而中小企业虽然资金相对缺乏,但是美国政府会通过发布政策和立法等措施,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营造良好的大环境[17]。这决定了在产学研合作体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自办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和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途径,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市场导向、资金充足和生存压力使得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并引领了世界高科技产业潮流。
(2)企业集群式发展。企业集群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看,可以指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集中的具有相似功能的有组织群体。以美国硅谷为例,硅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计算机企业及相关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了拥有高科技设备的生产集群、可以解决企业各种技术问题的服务集群及面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科研集群。这些集群相互关联,彼此促进,通过整合作用,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促进了创新。
(3)学研方直接创办企业。大学重视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教授和科研人员特别是学生创业办公司,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斯坦福大学是鼓励产学研合作,特别是鼓励师生和校友创业的典范[18]。例如,被誉为“研究园区之父”的斯坦福研究园区,其最初的方法就是把斯坦福的土地变成金钱,再把钱通过聘请著名教授,变成学术上的威望;随后,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特尔曼又专门让硅谷公司的员工在斯坦福学习科研项目,这种学研方直接创办企业的模式,加强了产学研各方的互动和联系,有助于提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效率,同时为培养大量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英国也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较早的国家之一。随着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英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并在新时期探索出了英国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独特途径。英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三明治”模式。英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发展最早、影响程度最深的是“三明治”教育模式,该模式形象地描述了了英国半工半读,学工交替的课程设置体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桑德兰特技术学院,率先在机械工程学院引入了一种被称作“三明治”教育(Sandwich Education)的工学交替式培养课程体系。三明治模式主要包括“薄三明治”和“厚三明治”两种,其中,“薄三明治”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安排学生到产业部门去进行实践,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厚三明治”模式的学生参加工作实践的时间比较集中,一般连续一年左右,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训练,大大简化了学校和产业部门的组织管理工作,可具备操作性。
(2)教学公司模式。教学公司模式开始于1975年英国全国性教学公司的组建,英国教学公司设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市,由英国政府的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贸易和工业局、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以及北爱尔兰经济发展局联合资助研究基金设立,成立之初工作人员达250人。从目的上来看,英国教学公司是为了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公共目标而设立的。具体的运作方式是,教学公司首先接受企业的申请,当一家企业申请科研开发和科技转让项目时,公司会立即派人赴企业鉴定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工作条件。如果鉴定合格,教学公司负责与高等院校联系,负责投资拨款和向社会招聘“科研助理”。公司与高校、企业与“科研助理”确立合作关系后,主要负责对科研开发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英国教学公司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由亏转盈,走出困境,同时还提高了大学的研发经费额度。
(3)科技园区模式。科技园区模式发展的最初目的是英国政府为改变地方就业率不高,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以及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而和企业及投资者合作建立的。科技园区投资的半数以上是公共资源,政府投资少于总投资的一半,并且园区中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主要是企业的科研院所以及研发活动。园区与邻近高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投资构成中高校投资占16%,同时园区董事也包含了高校负责人,他们会参与对园区的管理。根据资料显示,园区会因周边高校的优势学科而产生有专业性的产业论题。园区的企业大多以非正式方式与高校教师合作,企业一般会聘用高校毕业生,而高校也极其倡导老师进行创业,同时会减轻老师的授课课时。
日本是一个重视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其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其显著特征:一是政府高度支持。日本的基本国策之一是培养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为了培育更多的产学研创新型人才,日本建立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并要求企业和高校必须遵守此项计划。另一特点是日本将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化,包括以下模式:
(1)委托研究模式。委托研究模式是指高校研究者在委托方经费的支持下,接受民间企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等委托的科研项目。受托方和委托方就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和范围、时间安排、经费额度、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协议。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委托方提供的经费进行课题项目研究,委托方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享有优先使用该成果的权利。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与委托研究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允许高校接受来自民间企业等委托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日本高校也大力支持其教师及科研人员接受来自外部资金支持的课题委托。政府相关部门还制定了“促进特殊法人等部门有效利用政府资金开展基础研究的制度”,来推进高校委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共同研究模式。共同研究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普通合作型,即高校和民间企业的科研人员共同合作进行同一个项目的研究,此项目研究期限不定,研究地点在高校内进行,所研究出来的成果由双方共享;第二类是分担合作型,即高校和民间企业发挥各自所拥有的优势,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及设施,对项目研究工作进行分工,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日本文部省建立了“国立学校与民间等的共同研究制度”,鼓励企业向大学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推动大学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的科研人员对同一项目达成合作,共同研究。
(3)接纳受托研究员模式。民间企业为加强相关科研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及业务水平,从而选择与高校开展合作。民间企业承担培训费用,委托高校对其研究人员进行高水平的培养和指导。随着产学研的不断发展,高校也逐渐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对企业选派的科研及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素质。民间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有利于企业未来的研究开发,增强其竞争力。
(4)合作研究中心模式。日本政府为了促使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开展共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相继在部分国立大学建立“合作研究中心”,以此作为与企业开展合作的窗口。政府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先进的研发设备、固定的研发场所及充足的研究资源。合作研究中心不仅开展课题研究,接受重要的委托研发项目,还提供技术培训以及咨询服务,以此促进企业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例如在政府的指引下,东京大学成立的“国际产学共同研究中心”相继与一些国立大学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还和世界著名大学如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5)科技城和高新技术园模式。科技城和高新技术园模式是基于集群效应,在中等城市建立集高校、研究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为一体的新城区。此类城区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类似美国的科技工业园区。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产生了一批以“筑波大学科技城”为典型代表的高新技术园基地。以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科技城和高新技术园占地面积广,积聚了众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该模式的产生有利于产学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促使高校改革其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科研资源和人才的积聚有利于研究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根植于德国特有的社会市场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德国形成了世界闻名的弗朗霍夫协会模式和大学科技园模式。
(1)弗朗霍夫协会模式。弗朗霍夫协会模式于1949年在德国慕尼黑成立,是指企业、高校和政府合作并发挥各自作用的一种机制。高校分担科研工作并培养人才,政府为该协会提供经费支持以使成本最小化,企业提供生产制作条件并充分发挥其营销能力,而该协会培养专业人才并投入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中[19-20]。这种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有利于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弗朗霍夫模式的第一大推动力是此协会每年接受政府的投资占其收入比例的30%左右;第二大推动力是它的研究机构与其所在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进行合作,在高校的基础研究和产业的市场技术需求之间起到连接桥梁作用。在弗朗霍夫协会模式中,大学向企业提供大量的优秀学生和杰出的研究人员,并由大学的知名教授进行指导,向弗朗霍夫协会转让科技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弗朗霍夫协会中的企业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得先进的专业技术,也使得大学和学生们在实践研究中获得科研水平的提升[21]。弗朗霍夫协会提供各种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研究合同、先进机器设备和研究核心技术的实践机会,为高校知识和技术的推陈出新方面提供了平台。弗朗霍夫模式由政府、高校和企业组成,但弗朗霍夫学会本身才是专利政策的最大获益者,其拥有大部分技术创新的专利。该模式签订的合同中研究资金来源广泛,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产业、欧盟和其他国家政府,从而使得工业占资金来源的30%,基金和特别基金占32%,政府占资金来源的28%[22]。其中,工业资金来源主要投入到弗朗霍夫的应用研究中,基金和特别基金应用于竞争力研究中。图3为弗朗霍夫协会主要运作模式[23]。
图3 弗朗霍夫学会的运作模式
(2)大学科技园模式。德国的大学科技园起步比较晚,直到1983年才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园区,但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德国已经建立了多达300个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由德国政府鼓励建立的高科技创业发展科技园,即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又称为“巴伐利亚硅谷”。德国位居世界一流水平的各大高校也源源不断地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提供高端人才和先进的科研成果,而且鉴于慕尼黑的高校区位优势和智力优势,吸引了十多个研究院所的分支机构聚集在这里。德国科技园主要是由德国政府直接参与建设的,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园的快速发展。德国科技园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并提高寻求就业机会人员的就业率,主要功能是为了孵化企业,以研究实力极强的一流大学作为依托,构建高科技经济圈的科研、教学、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德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了专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科技园服务,推动科技园研发成果的转化;采取了优惠的资本市场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以及吸引外来风险投资等政策,促进了风险投资的迅猛增长,并使风险基金推出机制多元化。
上述两个模式均可归纳为德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以应用为目的、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企业和高校共同合作承担教学活动,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于教育的过程之中,一起培养创新型需求人才[24]。“双元制”包括两元,其中一元是指各类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接受学生培训的企业,两元之间紧密合作,保证“双元制”培养人才的质量。
根据上述中国以及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五个国家在创新型合作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得出以下启示:
(1)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式教育。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学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共同合作能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水平的科研实践平台,实质都是体验式教育,通过真实情境的培训,形成真实稳定的时间体验,来逐步获得实践创造、产生创新以及尝试创业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所侧重的能力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认知、组织协调以及创新能力,只有注重这些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先进技术需求,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合作教育委员会认为合作教育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所要求的实践能力相结合,从而目标明确,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工作实践中亲身经历又促使学生在校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际工作经验,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规划未来职业方向;三是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其人际交往等能力,有利于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3)立足合作主体优势资源,协同培养人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借助于产学研合作建立的科技园、科技城以及其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项目以及法定培训关系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前沿的科技实践平台。第二,高校借助于师资优势、学术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和企业研发资金及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院校和大型企业的合作,提供多形式的学术与科技交流平台。第三,高校利用特色专业一流的研究水平吸引相关行业协会或者企业开展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咨询服务平台。
(4)重视加强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市场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因而发挥政府调节作用政府尤为重要。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管理、组织、协调和推动促进的行为作用,可以通过制定完善、配套、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研究。制定营造产学研合作氛围的政策、战略联盟计划、创办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国际学术和企业的合作等措施。政府还可以提供贷款担保、完善的产学研合作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开展与企业合作教育,对大学办学给予相应的减免税收、科研经费的资助等措施来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产学研的合作。同时,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法规推动产学研发展,从而提高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及科研工作者更积极地为企业和社会贡献力量。
[1]朱桂龙,张艺,陈凯华.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的演化[J].科学学研究,2015,33(11):1669-1686.
[2]郑丽霞,翟磊.产学研合作项目模式与高校科研绩效——R&D投入的中介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2):104-110.
[3]李正荣,罗英姿,唐新孝.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的探索和实践[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06):84-88.
[4]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4):97-103.
[5]康晓伟.高校学科性公司产学研用创新过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15-19.
[6]涂亚庆,杨辉跃,毛育文.“政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06-109.
[7]赵京波.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研究与模式、机制分析[D].吉林大学,2012.
[8]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07):16-22.
[9]MENDENHALL T C.Life and letters of William Barton Rogers[J].Science,6(131):1-9.
[10]骆磊.美、英、日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及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6):4-7.
[11]武学超.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与经验——以I/UCRC模式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4),47-50.
[12]刘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7(06):171-177.
[13]MEYER D C,SCOTT C S.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I/UCRC)sponsor exit interviews:data collection,analysis,and evaluation[R].Boise State University,Boise,ID,2009:28.
[14]NSF.I/UCRC Model Partnerships[DB/OL].[2012-01-20]http://www.nsf.gov/eng/iip/iucrc /index.jsp.
[15]GRAY D,GOWEN L M.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 Evaluation 2010—2011[R].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 Evaluation Project,2012.
[16]周鲜成.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成功经验[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06):35-39.
[17]全继刚.美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及其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6):66-67.
[18]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2):70-72.
[19]BOWIE N E.University-business partnerships:an assessment.Issues in academic ethics[M].Ro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4:15-21.
[20]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4-37
[21]DRUCKER P F.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9.
[22]ADERSON P H.Organizing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in subcontractor relationship:an investment of the knowledge-stickiness problem[J].Research policy,1999,28(06):625-642.
[23]马继洲,陈湛匀.德国弗朗霍夫模式的应用研究:一个产学研联合的融资安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06):53-55.
[24]肖瑶.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以德国双元制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0):43-45.
AComparativeAnalysisontheDomesticandForeignModesofCultivatingInnovativeTalentsin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InstituteCooperation
Chen Heng,Chu Guogang,Hou J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Innovation driven is essentially talent driven.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policy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ve talents needs,there are many kinds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s 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with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modes.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aspects,and gets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overseas modes,which would deepen and develop the domestic mode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and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Innovative talents;Cultivating mode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GXS5B190), 中央高校基金(HEUCFZ1609)。
2017-08-26
陈恒(197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C961
A
(责任编辑 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