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理论的演进与启示

2018-01-11 06:38高良谋张一进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边理论产品

高良谋,张一进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平台理论的演进与启示

高良谋,张一进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本文通过回顾20年来国内外关于平台理论的文献成果,以滴滴出行平台为例,提出了“产品平台-平台企业-平台生态系统”的实践发展路径,并由此将平台理论的演进以时间为节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最后结合中国情境指出目前平台理论的研究空白以及未来平台理论的发展趋势。

平台理论;双边市场;平台企业

随着共享经济和网络环境的发展,具有平台性质的企业在生产生活及公共服务领域大量涌现,它们的发展速度之快,业务拓展之广,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冲击和改变,平台商业模式也逐渐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据资料统计,2015年5月公布的全球15大互联网公司全部都是平台企业。追溯平台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平台”概念最初由Wheelwright和Clark[1]提出,其认为平台能够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增加、替代或消除一些功能,实现生产产品流程的逐步完善。之后,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平台的发展,平台由单纯的产品平台/虚拟平台演化为平台企业,进而发展壮大为平台生态系统。本文基于“产品平台-平台企业-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路径,将平台理论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与研究,旨在通过对平台理论的综述能够有助于日后相关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引导与促进补充关系。

1 研究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首先对平台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搜索文献的时间跨度为1996—2016年,文献的来源选择Web of Science、Jstor、Ebsco数据库进行英文文献的检索,并选取其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同时,利用中国知网、超星检索工具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并选取其中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数据库。选取的检索词不仅包括平台(platform),也包含与平台(平台企业)相关的学术名词,诸如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产品平台(product platform)、互联网(Internet)、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价值网络(value chains)、信任机制(trust mechanism)、模块化(modularity)、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ic)、战略(strategy)、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以及特定行业电子商务(electronic)等。文献的主要来源,国外包括《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以及《Harvard Business Review》等,国内包括《中国工业经济》等。

根据搜集的文献资料形成近二十年平台理论方面的文献数量增长变化图,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在2000年以前,关于平台理论方面的文章数量较少(本文研究平台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不包含产品平台以及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文献),每年均以个位数出现。自2001年以来,关于双边市场的研究逐渐增多,到2005年之后,文献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种状态在2010—2012年有所下降,不过随着近几年阿里巴巴、京东、UBER等平台企业的快速崛起与壮大,关于平台研究的文章数量再创高峰。

图1 平台理论文献时间分布

2 平台的概念

平台是一种交易空间或场所,是一个多元的概念,既可以是产品、服务、组织,也可以是商业模式与战略,既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2],其通过开放端口以及实施相应的免费补贴策略吸引参与者加入到其所形成的双边市场中,为双边用户群体提供产品与服务交换的桥梁,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与动态定价机制来保证和促进双边用户的交易,最终追求收益最大化。平台是网络时代市场资源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而成的具化形态,是传统自在市场自觉意识觉醒和自主品格升华的经济结果。

平台理论主要是对平台这一经济体的属性、结构、竞争、演化和模式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阐述。目前平台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产品平台、平台经济现象以及平台组织三个方面:

(1)产品平台的演化和创新。这一部分研究学者主要致力于研究内部产品研发平台向供应链平台和产业平台的跨层面演进[3]、平台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4-5]、平台架构设计对平台创新能力的影响[6]等方面。

(2)平台经济现象。产业经济学者以双边市场理论、网络外部性理论、博弈论等为基础,致力于研究平台企业的定价、竞争等问题,主要对消费者行为、平台行为以及价格弹性、网络外部性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平台组织。管理学者对于平台组织的研究,包括平台战略以及价值逻辑视角下的平台商业模式构建。其中,平台战略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张小宁[7]根据时间提出的平台进入战略、平台构建战略、平台包围战略和平台创新战略。平台商业模式的研究则沿袭了价值链、价值网络等传统理论视角,关注于平台企业价值逻辑的重新构建。

具体的代表学者及主要观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视角下平台理论的研究总结

平台的提出已经有20年的时间,但是对于平台理论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①研究多从案例出发,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架构;②由于不同领域的学者出发点不同,缺乏共同的知识基础且文献较为分散;③理论落后于实践,很难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因此,在平台竞争日益激烈、平台理论亟待规范化的背景下,厘清平台理论的演进历程非常有必要。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以滴滴出行平台的发展为例,提出了“产品平台-平台企业-平台生态系统”的实践发展路径,并由此将平台理论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产品平台为主,研究平台的重复利用和可能派生的衍生品[10],平台在这里是一种有实存在;第二阶段以双边市场理论为前提,关注于产品平台如何演化为平台企业,主要包括产业经济学者对平台经济现象的研究以及管理学者对平台组织发展的一系列行为做法和平台组织结构的研究;前两个阶段多是静态研究,现阶段是平台研究的第三个阶段,以数据时代为背景,研究平台企业如何演化为平台生态系统以及平台生态系统的创新,此时的平台不仅代表“动态化”的商业模式[11],也是商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对实现大规模社会化协作起到了直接的支撑作用,激发共享经济和微经济活力,为经济转型赋能。

3 平台发展路径——以滴滴出行平台为例

滴滴打车平台于2012年9月在北京上线,其作为网约车服务平台搭建了以司机和乘客为主的双边市场,在建设初期通过采取大量鼓励性政策和补贴策略吸引司机和乘客的参与,到2014年,滴滴打车已经占据了网约车市场份额的74.1%,网络效应已初具规模。之后,滴滴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对出行市场进一步细分,开发了专车服务以及价格低廉的快车和顺风车,真正开启了交通出行的共享经济。2016年,滴滴实现了和UBER平台的合并,以及共享单车平台ofo的加入,并开发了公交实时系统和用于地铁站、公交站的接驳短程交通工具“滴滴小巴”,可见滴滴出行正逐渐改善和覆盖中国复杂的公共交通环境。随着出行市场的逐渐完善,滴滴也在不断尝试新的领域,2016年,滴滴出行与招行达成战略伙伴,预计在汽车金融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滴滴也成立了子公司“快富控股有限公司”,预计经营融资租赁等业务,并与点融网合作推出“会赚钱的账户”,为用户定制互联网理财产品。在未来,滴滴出行不仅是对人车的资源整合和匹配利用,更有可能实现人车物的流动时,即对城市中人、车、物的实时匹配。一旦这种流动时的模式实现,将会改变快递、电商等行业,冗余资源的利用将达到效率的高峰。

根据滴滴出行平台的发展路径,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4 平台理论的演进历程

鉴于上述“产品平台-平台企业-平台生态系统”的实践发展路径研究,本文对相关平台理论的演进历程以时间为节点进行了阐述分析。

4.1 第一阶段:产品平台(1990—2005年)

Annabelle Gawer提出了产品平台由内部平台到供应链平台再到产业平台的演化路径,因此,初始阶段,学者们将平台分为内部(公司或产品)平台和产业(外部)平台。其中,内部(公司或产品)平台是指一个公司将资源进行整合以全产业链生产模式进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12-13],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分工的专业化,逐步将一些不具备优势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即平台从企业内拓展到了企业间,形成了由上下游买卖关系连接的供应链平台。产业平台是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更多的生产环节被企业外包出去,只剩下一个核心部分,这时的企业相当于一个技术平台,是其他企业发挥功能的必要、共享的“互补品”[14],也是具有基石作用的建构区块,给定这种区块,大量相互具有技术、组织、产品关联的企业可以集聚、分工、衍生、竞争与合作。

图2 滴滴出行平台发展路径

4.2 第二阶段:产品平台——平台企业(2005年至今)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虚拟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并随着双边市场理论的形成迎来了新的经济学科——平台经济。平台经济的诞生使得小众化生产厂商也能拥有一定的用户规模,逐渐形成“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模式,提倡通过免费赚钱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Zhu和Iansiti认为平台的成功因素包括消费者预期、平台质量和网络效应[15]。据此,产品平台或虚拟平台演化成平台企业一般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1)消费者预期——存在有交易意愿的双边用户群体。但是,交易仅凭他们一己之力不能够达成,需要一个中介方来帮助他们实现便捷、低成本的交易,这个中介方就是平台[16],实现交易的前提条件是一边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有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平台在交易的过程中促进双方进行价值的交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平台质量,即平台能够提供好的产品或服务。在平台经济时代,优秀的产品或服务才能不断吸引消费者[17],也是留住用户的关键。比较常见的是通过现金红包、奖品等“游戏化”方式吸引消费者和互补品提供商的参与,或是通过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优质服务来增加点击流量,最终形成双边市场。

(3)网络效应——通过灵活补贴策略,实现直接/交叉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平台成功和长期发展的核心要素。平台定价机制的灵活运用,能够帮助其在双边市场的参与方之间形成一种刻意的不平衡,持续激发网络效应。对于定价机制的研究最早是由Caillaud和Jullien[18]所提出的鸡蛋相生问题所引出的,随后出现了两篇最为重要的文章,一篇是Rochet和Tirole[19]研究了双边用户需求价格弹性对平台定价的影响,另一篇是Armstrong[20]发现了平台定价受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影响,这两篇开创性的文献为平台定价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模型框架。后来学者多是从竞争[21-25]、消费者行为、平台行为[26-27]、所有权结构对投资策略的影响[28-31]四个角度对定价机制进行补充研究。其中,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探讨用户的多属行为[32-36]、产品多样性偏好差异、用户讨价还价实力[37]等对定价机制的影响。平台行为研究主要考察平台的排他行为[38-43]、价格承诺[44]及互联互通等问题。而从所有权结构的角度对平台定价机制的影响研究主要是对平台所有权结构进行分类,分析不同所有权结构下平台的投资策略[45]。

(4)长尾市场的开发。虚拟平台市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二八定律,交易不再受地理和时间的约束,无论何种产品,展示与检索的成本都接近为零,平台应在产业中不断扩大自己核心产品或服务的影响,逐步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偏好多样化的小众群体,并随着群体的扩大使得小众需求的产品也具备了生产规模,从而吸引更多的小企业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长尾市场的开发可见在平台商业模式中,价值逻辑已然不同于传统组织,用户通过与厂商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相互影响进行价值创造,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46-47],而平台在其中起到了价值传递和分配的功能[48]。对于平台商业模式的探索,部分学者选取了电商[49-50]、技术交易[51]、科技服务[52]等相关的平台案例进行针对性研究。

在经历了以上四个必要步骤之后,一部分产品平台或虚拟平台能够演化成为平台企业。平台企业以平台为核心模块,负责实现企业的本质功能以及解决实质性问题。同时,众多硬件、软件、服务提供者为外围,平台建立相关规则用来维系与协调平台与外围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

4.3 第三阶段:平台企业——平台生态系统(2008年至今)

产品平台演化为平台企业的过程中,成功搭建了双边市场,实现了网络效应,为平台的发展储备足够规模的消费者,保证平台能够一直享受到其所带来的递增效益。同时,开发长尾市场以吸引到更大规模的消费者,带动周边业务的发展。然而,平台企业想要在长期竞争中生存并取得胜利,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强大而稳定的平台生态系统[53],即平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多群体行为,逐渐形成以其平台产品、服务或部件为核心,众多企业与之兼容互补的平台生态系统[54]。实践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的平台企业能够演化为平台生态系统,诸如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三大巨头BAT,几乎操控了互联网行业的全部市场,其他平台企业很难与之抗衡,并且只要有新的产品技术服务出现,就面临被更大生态系统吞并的风险。因此,平台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演化为平台生态系统,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

(1)追求“质”的提升。平台企业虽然具备足够规模的用户群体,但是要想长期发展壮大,不能忽略核心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核心产品/服务的质量应该随着平台企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持续进行改善和提升,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不间断地吸引消费者的加入,进而通过直接网络效应进一步吸引互补品厂商加入到平台中来[21],扩大平台的业务范围,为平台企业演化为平台生态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放/封闭战略的选择。平台企业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同时首先要根据其所在的行业领域和市场特性决定平台“开放”或“封闭”的程度,完全开放或有限度开放的平台为生态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封闭与开放是平台企业针对商业生态系统中其他参与主体的两种不同的战略决策。开放意味着平台企业主动开放端口,同意甚至鼓励其他参与者加入平台,实现共赢。而封闭意味着企业对于外部参与者采取时刻警备的状态,并通过用户过滤系统,采取知识产权、政策许可、规则制定等手段将不符合准则的用户或组织排除在外。通常,开放可以促进平台实现快速创新和低成本扩张,有效整合资源,获得持续发展动力,但是完全开放会使平台企业难以抵御竞争对手,导致搭便车的现象出现,因此,一般来说,平台企业都会选择两者的一种过渡状态。核心资源谨慎开放,依附于平台的互补品厂商予以开放,而竞争对手则根据市场变化和双方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调整。

开放或封闭也代表着平台企业对待生态系统中其他参与者两种不同的行为与态度,而参与者与平台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共同维系着平台生态系统的繁荣。Gawer和Cusumano[2]提出,平台生态系统是由少数低多样性的“核心”要素集组和众多扮演互补品角色,具有高度多样性的“周边”要素集组组成,他们在竞合关系上共同进化[55],而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网络协调员就是平台的提供者,也被称为平台领导者。在此理论基础上,众多学者以平台开放/封闭状态为背景,对平台领导和参与者之间的激励[56]、协调机制[57],以及平台领导决策权的影响因素[58]进行了研究。

(3)整合跨界异质资源,实施平台包络战略。随着长尾市场的不断开发,平台企业将会发展成为多个平台、互补厂商以及用户群体相互联结的网络体系。在IT等技术更新换代快速的行业,市场边界模糊,不同平台的用户群经常相互重叠,提前拥有稳定用户关系的平台企业,一旦形成了网络体系,很有可能将多个平台捆绑在一起,把原有的平台功能囊括其中,很容易就会对原有的单一功能平台造成实质性毁灭,这种行为被Eisenmann称为平台包络战略。平台提供者利用平台包络战略进入新的市场,并通过多平台绑定的方式利用和分享平台用户资源[16],进而不断扩大自己的平台王国,形成平台生态圈。

(4)多主体参与互动的循环创新。平台企业要想演化成为良好的平台生态系统,并保持长期的竞争力,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创新过程的循环往复。平台企业的创新具有概念化、范围广、适用性窄、不可复制性、形式多样、顾客导向等特点,创新的内容既可以是技术、服务、产品的创新,也是多主体之间进行的协作活动[59],包括双边用户、竞争者、互补者等生态系统中的参与主体。在创新的过程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交互作用。其中,平台与用户交互的过程也是“合作生产”的过程,用户作为创新思想的重要来源进行参与,保证了创新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与此同时,平台内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也通过互动影响平台的创新,而平台对外部开放部分创新成果同样会吸引互补品厂商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服务,这种行为又会反作用于平台,这样的过程经过不断循环反馈,最终促进了良好平台生态系统的形成[60]。

因此,平台生态系统是由多个主体围绕平台企业所建立的创新空间开展的协作活动,从价值创造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平台创新战略的一种。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具有荣辱与共的特点,因而平台企业作为创新领袖往往愿意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协同配套创新能力,为系统内每位成员留得一定的利润空间[61],起到了加强创新成果的作用[62-63]。同时,生态系统也处于一个持续运转的状态,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而随时变化,但是也具有强大的跨行业进入和吸引消费者的能力。因此,平台生态系统比平台企业更加复杂,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具备更快的创新速度。

综上所述,产品平台首先构建双边市场,并为双边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与此同时,也以动态化补贴策略实现网络效应,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逐步定位小众需求,开发长尾市场,演化成平台企业,之后,在开放/封闭/两者过渡中进行战略的选择,以此确定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参与者采取不同的审核协调激励机制,此时的平台企业由于长尾市场的不断开发和用户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多平台相互联结的共生网络体系,并以包络战略进一步扩大体系规模,在良性创新循环反馈中,促成了平台生态系统的形成。因此,平台生态系统是指以平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为核心,互补品厂商和用户为参与者,互补品厂商逐步挖掘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形成相互联结、兼容互补、共赢的一个生态圈。平台企业要持续审核生态圈的每个环节,大胆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不断做出调整来适应新的挑战和变化,通过包络战略开发新的业务市场和消费者群体,并制定出新一轮战略核心,保证规模的持续性扩张和利润来源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多层级企业战略和多环状生态圈。平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平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产品平台-平台企业-平台生态系统”的实践发展路径,详述了相关平台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产品平台依赖核心产品或服务,长尾市场的开发以及网络效应的增强成长为平台生态系统,平台理论也由最初对产品平台向供应链和产业平台演化的研究发展为以双边市场、网络外部性理论为基础,对平台企业的经济现象(定价与竞争)、组织结构、发展战略以及商业模式的研究,进而随着平台生态系统的形成,研究平台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领导地位以及生态系统的构成、各部分联结机制等问题。

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平台蕴藏的能量将越来越大,其所带来的共享经济和微经济将为中国的经济环境注入新的活力,并为新经济形态带来突破口。因此,未来的平台理论研究需要以中国情境为切入点,增强国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使得中国情境下的平台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具有本土特色。中国国情之一是小企业众多,只有基于互联网平台才能直接对接市场,缩短流通渠道和流通时间,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大,越过关键点实现指数级增长。同时,平台提供强大的共享能力,赋能小企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小企业利用平台,也促使更多适应平台特性的小企业涌现。国情之二是平台理论的出现违背了传统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以往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对传统的监管方法与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政府相关部门难以按照既有规则和以往经验进行分类和精细化管理。因此,基于中国情境,对平台理论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

(1)动态化定价机制。国内学者对于平台定价机制的研究多是以国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静态角度出发,以Hoteling模型为主,或者选择具体某一行业或某一平台,不具备普适性。因此,未来的平台定价机制研究可以考虑引进新的方法修改模型或是发现新的模型,并从动态角度出发研究补贴策略的变化,对于平台选择定价机制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可借鉴性。

(2)多平台的共存发展。平台企业在演化过程中随时会面临更有创新性的新进平台的竞争,这种竞争有可能来自外部,也有可能双方都隶属于同一企业,诸如腾讯开发微信之后对自己已经普及的社交平台QQ造成了很大冲击,因此对于平台提供者来说,面临新老平台发生用户重叠现象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平台之间的功能差异化来实现共存也是非常重要的。

(3)平台的资本运作。平台在建立初期由于需要吸引用户,会对双边进行持续性的补贴,需要大量的融资,成功的平台企业一般都有风险投资的身影,诸如滴滴打车最大的三家投资企业也是具有平台性质的成功企业苹果、腾讯和阿里巴巴。因此对平台企业的风险投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问题的研究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方向[64]。

(4)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竞争。平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与核心平台互相依赖,紧密联系,共同发展。因此,未来将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平台生态系统之间的竞赛。但是目前对于平台生态系统的构成、竞争以及动态化发展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如何对平台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规制以避免单寡头垄断对市场公平性的破坏以及如何缓解平台生态系统跨界发展对其他行业的冲击[65],这些问题都需要未来进一步探索。

(5)政府治理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单边治理已经无法满足平台的发展,关于政府治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①政府组织结构实现“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②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治理;③实现高效低成本的治理;④提倡大量用规则、系统设置、软件、算法等来解决问题。

(6)信任体系的完善。中国商业环境尤其缺乏信任的文化基因,也没有统一规范的信用体系,互联网互不见面的特点使得信用问题更加突出,而信任机制在未来的共享经济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平台必须承担起培育社会信用的重任[66]。

[1]WHEELWRIGHT S C,CLARK K B.Creating project plans to focus product develop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2):70-82.

[2]徐晋,张祥建.平台经济学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2006(05):40-47.

[3]GAWER A.Bridging differing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ical platforms: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Research policy,2014,43(7):1239-1249.

[4]TEE R,GAWER A.Industry architecture as a determinant of successful platform strategies:a case study of the i-mod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09,6(4):217-232.

[5]EISENMANN T R,PARKER G,VAN ALSTYNE M W.Strategies for two sided marke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6,84(10):92-101.

[6]GAWER A,CUSUMANO M A.Industry platform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3):417-433.

[7]张小宁.平台战略研究评述及展望[J].经济管理,2014(03):190-199.

[8]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冯华,陈亚琦.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6(03):99-113.

[10]GAWER A,CUSUMANO M.Platform leadership:How Intel,Microsoft,and Cisco drive industry innova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2002.

[11]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95-107.

[12]MEYER M H,LEHNERD A P.The power of product platforms:building value and cost leadership[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40(6):526-529.

[13]MUFFATTO M,ROVEDA M.Product architecture and platforms:a conceptual framework[J].Proceedings of research seminar o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 new product development,2002,24(24):1-16.

[14]GAWER A.Platform dynamics and strategies: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J].Platforms markets & innovation,2009:45-76.

[15]ZHU F,IANSITI M.Entry into platform-based marke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3(1):88-106.

[16]EVANS D,SCHMALENSEE R.Catalyst code[M].Boston,MA:Harvard Press,2007.

[17]HAGIU A,DANIEL S.First-party content and coordination in two-sided market[J].Management science,2013,59(4):933-949.

[18]CAILLAUD B,JULLIEN B.Chicken and egg:competition among inter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C]// 2003:309-329.

[19]ROCHET J,TIROLE J.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4):990-1029.

[20]ARMSTRONG 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668-691.

[21]徐晋.平台产业经典案例与解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2]郭岚,张祥建.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价值模块整合与兼容性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04):103-110.

[23]SCHIFF A.Open and closed systems of two-sided networks[J].Information economics & policy,2003,15(4):425-442.

[24]HAGIU A.Pricing and commitment by two-sided platform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720-737.

[25]王昭慧,忻展红.平台匹配技术对双边市场定价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57-60.

[26]杨冬梅.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策略性行为的新视角[J].企业战略管理,2006(09):40-48.

[27]尚秀芬,陈宏民.双边市场特征的企业竞争策略与规制研究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04):89-94.

[28]ROSON R.Two-sided markets:a tentative survey[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2013,4(2):142-160.

[29]EISENMANN T R,PARKER G,VAN ALSTYNE M W.Platform networks core concepts[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2007.

[30]BAKOS Y,KATSAMAKAS E.Design and ownership of two-sided networks:implications for internet platfor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5(2):171-202.

[31]NOCKE V,PEITZ M,STAHL K.Platform ownership[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4,5(6):1130-1160.

[32]EISENMANN T R,PARKER G,VAN ALSTYNE M W.Opening platforms:how,when and why[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8.

[33]EISENMANN T,PARKER G,VAN ALSTYNE M.Platform en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1270-1285.

[34]ZHU F,IANSITI M.Entry into platform-based marke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3(1):88-106.

[35]EVANS D S.Some empirical aspects of multi-sided platform industries[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2003,2(3):191-209.

[36]纪汉霖.用户部分多归属条件下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C]//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9:75-83.

[37]BOLT W,SORAMKI K.Competition,bargaining power and pricing in two-sided markets[J].Dnb working papers,2008,7(1):121-148.

[38]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行为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9):55-60.

[39]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下电视传媒平台兼并的福利效应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9(02):9-18.

[40]高洁,蒋传海,王宇.平台竞争与独家交易[J].财经研究,2014,40(2):67-74.

[41]AMELIO A,JULLIEN B.Tying and freebies in two-sided markets[R].IDEI working papers,2007.

[42]DOGANOGLU T,WRIGHT J.Exclusive dealing with network eff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0,28(2):145-154.

[43]DOGANOGLU T,WRIGHT J.Multihoming and compati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24(1):45-67.

[44]HAGIU A.Optimal pricing and commitment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720-737.

[45]NAMBISAN S,BARON R A.Interactions in virtual customer environments,implications for product support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7,21(2):42-62.

[46]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47]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95-107.

[48]王生金,徐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本质及特殊性[J].中国流通经济,2014(08):106-111.

[49]周文辉,邱韵瑾,金可可,等.电商平台与双边市场价值共创对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基于淘宝网案例分析[J].软科学,2015,29(4):83-89.

[50]汪旭晖,张其林.平台型电商企业的温室管理模式研究——基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平台型网络市场的案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6(11):108-125.

[51]梅姝娥,吴玉怡.价值网络视角下技术交易平台商业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6):1-5.

[52]郑祥龙,梅姝娥.基于价值网的科技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05):35-38.

[53]TSE E.Grabber-holder dynamics and network effects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2,26(9-10):1721-1738.

[54]SHRIVER S K,NAIR H,HOFSTETTER R.Social ties and user-generated content:evidence from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J].Working papers,2009,59(6):1425-1443.

[55]GAWER A,CUSUMANO M A.How companies become platform leader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9(2):28-35.

[56]李雷,赵先德,简兆权.以开放式网络平台为依托的新服务开发模式——基于中国移动应用商场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1):69-83.

[57]徐宏玲,李双海.价值链形态演变与模块化组织协调[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81-88.

[58]FARRELL J,KATZ M L.Innovation,rent extraction and integration in systems market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0,48(4):413-432.

[59]RIEDL C,BÖHMANN T,LEIMEISTER J M.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service ecosystem capabilities to innovat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2097-2108.

[60]季成,徐福缘.平台企业管理:打造最具魅力的企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61]崔晓明,姚凯,胡君辰.交易成本、网络价值与平台创新——基于38个平台实践案例的质性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3):22-31.

[62]IANSITI M,RICHARDS G L.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system:structure,health,and performance[J].Antitrust bulletin,2006(1).

[63]HEARN G,PACE C.Value-creating ecologies:understanding next generation business systems[J].Foresight,2006,8(1):55-65.

[64]段文奇,惠淑敏.网络平台与风险资本的互动机理和战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9):198-201.

[65]李鹏,胡汉辉.企业到平台生态系统的跃迁:机理与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0):1-5.

[66]张新香,胡立君.声誉机制、第三方契约服务与平台繁荣[J].经济管理,2010(5):143-150.

TheEvolutionandEnlightenmentofPlatformTheory

Gao Liangmou,Zhang Yiji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of platform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for 20 year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path of“product platform—platform enterprise—platform ecosystem”and uses Didi platform as an example.It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platform theory in three stages,and points out the current research blank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platform theory at last.

Platform theory;Two-sided market;Platform enterprise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组织理论与组织治理研究”(11&ZD153)。

2017-03-27

高良谋(1959-),男,辽宁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组织理论与技术创新。

G311

A

(责任编辑 沈蓉)

猜你喜欢
双边理论产品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电子产品回收供应链的双边匹配策略
基于不确定性严格得分下双边匹配决策方法
基于不确定性严格得分下双边匹配决策方法
新型自适应稳健双边滤波图像分割
滚切式双边剪剪刃间隙调整研究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