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键,王庆金,周 雪
(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国外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的学术群类
——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
周 键,王庆金,周 雪
(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本研究基于作者共被引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开放式服务创新主题文献为数据分析来源,通过选取高被引作者并借助于Bibexcel、Spss、Ucinet以及NetDraw等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式,绘制出了系统化以及全面性的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外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可分为综合视角、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学术群,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各个学术群的代表学者、主要观点、研究地位及学术群落之间的差异,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开放式服务创新;作者共被引;学术群;社会网络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数据的作用凸显,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Chesbrough认为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创新需求,并借此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认为开放式创新就是一种打破组织固有边界,充分利用外部环境资源来由外而内地加速企业创新,并将企业内部创新成果由内而外地进行商业化转化的创新过程[1]。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学者们纷纷从开放式创新内涵、过程、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4]。但是,纵观现有文献可知,从研究对象看,开放式创新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企业;而从研究内容看,开放式创新主要集中于产品、技术等方面,现有研究对服务企业以及服务要素缺乏足够关注。
OECD的统计资料显示,服务要素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大,国际产业结构也处于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检索也发现,近年来关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研究呈现不断加速之势,特别是在2010年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其发文量和引文量都出现了显著增加(见图1)。因而,服务领域的开放式创新是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
图1 以开放式服务创新为主题的发文量及引文量年度变化趋势(2010—2017年)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关于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的文献大多基于典型案例分析,在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阐述其内涵,对其构成要素、划分维度、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5-8],仅有少量文献基于实证数据分析了其对企业的作用结果[9]。但是,现有研究中对开放式服务创新进行系统梳理的文献还十分少见,在中国知网中以“开放式服务创新”为篇名进行文献搜索,共搜索到16篇文献,其中2016年共有8篇研究文献,这说明国内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研究处于加速发展阶段。通过对这16篇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对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研究集中于两个主题,一是开放式服务创新前置因素的探讨,二是对联盟和平台的开放式服务创新机理研究。大部分学者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的前置因素感兴趣,彭本红等研究了跨界搜寻和动态能力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10],屠羽等探讨了双重社会资本和二元学习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11],刘鹏程等发现了组织边界跨越能力对KIBS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12];对于联盟和平台的开放式服务创新机理研究,王坤等探索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的内涵、形成动因、组合形态、联盟组合管理以及联盟组合与企业绩效关系[13-14],彭本红等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了平台企业的治理在开放式服务创新中的作用[15]。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难以全面和科学性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研究全貌,也限制了这一理论成果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应用。基于此,本研究借鉴现有研究成果[16-17],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作者共被引(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分析方法,力图将定性的综述化研究定量与具体化。本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综合采用Bibexcel、Spss、Ucinet与Netdraw等统计软件,绘制国外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提取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领域的学术群,并分析各个学术群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的内在关系,以期更直观地反映出国外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趋势,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共被引分析理论认为当两篇文献同时被第三篇文献引用,表示这两篇文献在研究主题、概念、理论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相关性。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作者共同被引用的关系,将同一研究主题的作者聚类为不同的学术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地刻画研究结构、揭示研究现状、探讨作者之间研究兴趣的一种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林春培等总结了改进后的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其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步骤:确定数据来源、高影响力作者选择、作者共被引矩阵的构建、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结果讨论与阐释[18]。
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为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Topic=(open service innovation)”“Databases=(SCI-EXPANDED,SSCI)”“Document Types=(ARTICLE OR REVIEW)”“Language=(ENGLISH)”“Timespan=2010—2017”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文献题录492条,17651位被引作者,其中被引两次及以上的作者共2790位,在数据库中选取被引频次高的作者(被引频次≥20次)共24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影响力作者分布(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3月底)
借助Bibexcel软件,将所得492条题录的全记录与被引参考文献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和被引作者提取,手动排除重复数据,构建24×24的作者共被引矩阵,并形成由276组不同数据组成的对称矩阵。表2展示了部分作者共被引矩阵,为了更好地分析共被引所形成的相似性,将作者共被引次数矩阵标准化,得到作者共被引相关矩阵。该矩阵反映作者之间的相关性,是后续深入分析的数据基础。
表2 作者共被引矩阵(部分)
注:主对角线上的值表示作者总被引次数。
多元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是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应用的关键,本研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开放式服务创新文献进行分类与探索。
本研究借助Spss22.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作者共被引矩阵进行因子分析,选取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后发现,开放式服务创新的高被引作者可以划分为三个因子(见表3),这三个因子累积的方差贡献率为67.51%,说明划分出的三个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的分类和热点,代表不同兴趣和方向的三个学术群。White和Griffith认为,在作者共被引分析研究中,所划分出因子的因子载荷需要在0.5以上才具有研究价值,且因子载荷的绝对值越大其重要程度就越高。
根据上述原则,在分析了因子权重超过0.5的共被引作者研究背景及其高被引文献的主要内容,提炼和归纳出这三个学术群的名称与研究方向:第一个学术群主要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概念、分类、构成要素以及使用条件等进行研究,因而将其总结为综合视角学术群,;第二个学术群主要探讨开放式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知识产群、外部创新源、企业自身能力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因而将其总结为影响因素学术群;第三个学术群主要研究开放式服务创新的作用路径,包括创新扩散、由内而外知识的传递以及通过作用于最终用户实现创新等,因而将其总结为作用路径学术群。进一步研究发现,所划分的三个学术群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的贡献率是不同的,其中综合视角学术群的方差贡献率最大,影响因素学术群的方差贡献率次之,作用路径学术群的方差贡献率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种学术群目前的研究地位。这是因为目前有关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构成、分类等的研究成是当下关注的重点,而对其前因和后果研究相对较少,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表3 主成分分析结果
图2 以多维尺度分析法绘制的知识图谱
多维尺度分析通过多维空间感知图,以对象之间的距离以及聚合程度反应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本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选取区间平方Euclidian作为度量标准,标准化选择Z得分项,结果如图2所示。谭荣波和梅晓仁认为在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时,Stress和RSQ值可以作为信效度检验的指标,本研究中,Stress值为0.33,RSQ值为0.78,说明本研究所获的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能够较好地区分共被引作者的学术群[19]。
开放式服务创新的共被引作者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组团,形成三个学术群,这与因子分析中所得结论具有一致性。综合视角学术群人数最多且靠近坐标轴中心位置,影响因素学术群处于坐标轴的左上方,相对比较集中,但作用路径学术群集群效应并不是很明显,位于坐标轴的右侧,这也与因子分析中作用路径学术群作者较少且存在跨学术群现象是一致的。多维尺度法可以更加直观地将作者进行分类,根据图2的结果,将因子分析中跨学术群的作者进一步划分。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以及NetDraw绘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20],网络中的节点代表作者,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距离中心点的远近以及连线的密集程度反映了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与其他学者之间的连线越多代表两者之间的研究越具有同一性。通过观察图3共被引知识图谱可以看出:Chesbrough H在知识图谱中处于较为中心位置,这与其最早提出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研究是相关的;在综合视角学术群中,Dahlander L、EC、Eisenhardt K以及Cohen W处于比较靠近中间的位置且连线比较密集,说明这几位学者构成了综合视角学术群的核心;影响因素学术群主要处于知识图谱的右侧而作用路径学术群主要位于图谱的左侧,围绕分布在综合视角学术群核心作者的周围,说明这两个学术群是在综合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拓展研究。
通过Ucinet6.0软件进一步网络密度分析发现,在开放式服务创新的作者共被引网络中连线较多且较为密集,每一位共被引作者都不存在孤立的情况,都与其他作者有着相关性。林春培等认为,网络密度可以用于度量节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联络密切的网络会促进信息的交流和科研的合作,而过于稀疏的网络则会阻碍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本研究中,知识图谱的网络密度的标准偏差为5.5492,表明该知识图谱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较大,作者之间的共存性、互动性与交融性较大。
图3 以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的知识图谱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与知识图谱分析可以得知,综合视角学术群主要由Chesbrough H、Dahlander L、EC、Lichtenthaler U、Gassmann O等13位学者组成;影响因素学术群主要由West J、Hippel E、Chesbrough H和Yin R等6位学者构成;作用路径学术群主要由Von H、Cohen W和Rogers E等5位学者构成。
综合视角学术群主要围绕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概念引入与构建、类型划分这一条主线来展开,其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概念引入。Chesbrough通过对部分大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以IBM、思科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开放式服务创新摆脱了“产品化竞争”的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将应用于制造业的开放式创新引入到服务创新领域,提出了开放式服务创新概念,并构建了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概念框架[21]。开放式服务创新被定义为一种有意义的服务创新管理过程,即企业有目的地利用外部资源和知识,使其流入和流出组织边界,并通过一定的手段(金融和非金融)使这些外部资源与企业的商业模式保持一致性,包括由内而外的创新、由外而内的创新以及由外而外的创新[22]。
(2)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构成要素。Dahlander和Gann认为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构成要素包括路径、结构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种整体化的描述[23]。Teece在其研究中指出,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构成要素包含商业模式创新,并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种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与机制捕获的机制,这三种价值方式描述了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核心理念[2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阐述了开放式服务创新在现有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作用,并认为创新性的学习、教育等是其重要构成部分。此外,OECD还特别强调了创新性的氛围的重要性[25-26]。
(3)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类型及适用条件。Dahlander和Gann在总结了开放式创新的基础上,发现开放式服务创新可以划分为内向整合型、内向获取型、外向释放型以及外向授权型四种类型[27]。还有部分学者是基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提出背景来将其进行分类的,可以划分为服务企业的开放式创新以及制造业企业的开放式服务创新,例如Tether和Tajar系统研究了服务企业的创新之后,认为在服务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凸显,因而开放式创新应用到服务企业中就产生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而Chesbrough则从传统制造业建立竞争优势出发研究了制造业企业中的服务创新,随后,Tether等也发现了制造业企业中的这一趋势,以英国企业为例发现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中都拥有服务创新收入,因而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类型划分中应该将传统制造业企业包含进去[28]。
从以上总结中不难看出,以Tether和Chesbrough为代表的学者在进行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类型划分时,已经将适用对象与适用条件隐含在研究之中,开放式服务创新不仅适用于服务行业,也适用于传统制造业,可以引申出的含义是,适用于一切提供服务的组织。正如Chesbrough所提到的,开放式服务创新理论认为一切皆服务,需要用服务的思想来定义企业自身业务,即企业应该进行信息共享,建立开放式服务创新的价值链,提升企业现有资产的利用效率从而提供多种服务,并通过建立开放式平台等方式使企业的业务转变到服务平台之中。
影响因素学术群探讨开放式服务创新的前置影响因素,即要素能够对开放式服务创新产生作用,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直接用户、外部创新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等。在规章制度方面,West等认为开放式服务创新会受到区域法律法规的影响,特别是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政策制度等,研究者指出了这些政策法规能够影响知识产权的归属、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而对开放式服务创新产生影响[29];在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直接用户方面,Hippel认为外部用户是服务创新的动力源,为了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外部用户愿意参与到开放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外部使用者能够从用户的视角提供创新工具进而促进开放式服务创新。此外,Hippel还研究了用户创新网络,并指出这种创新网络也是促进开放式服务创新的重要因素[30-31];在外部知识能力方面,Cohen发现企业的外部知识以及运用这些外部知识的能力能够影响企业的开放式服务创新[32];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Yin发现,商业模式创新与开放式服务创新存在相互影响的共促作用机制,即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促进开放式服务创新,且开放式服务创新也能够促进商业模式创新[33],这个结论也与Chesbrough关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概念研究具有一致性。
作用路径学术群主要探讨开放式服务创新的作用效果,即企业实行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策略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些作用效果包括用户创新网络、经济增长、合作式创新的建立以及商业模式的转变等。在用户创新网络方面,Von认为开放式服务创新可以通过作用于用户创新网络的形式影响企业创新状态,其中用户对于创新的选择方式起到了更为直接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层面,Rogers和Moir考察了开放式服务创新、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开发式服务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可以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提供借鉴[34];Chesbrough则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其可能带来的作用效果,包括开放式与合作创新的建立、商业模式的转变等。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式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主要作者、核心构念与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等进行了总结,发现国外关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学术群,即综合视角学术群、影响因素学术群和作用路径学术群。其中,综合视角学术群的占比最大,共有13位共被引作者,说明该学术群是现有研究的热点与主要方式,该学术群主要从概念引入、构成要素、类型以及适用条件等方面对开放式服务创新进行了探讨;影响因素学术群主要包含六位共被引作者,其研究兴趣集中于法律法规、直接用户、外部创新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等要素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的影响;作用路径学术群主要包含五位共被引作者,其作用效果包括用户创新网络、经济增长、合作式创新的建立以及商业模式的转变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理论基础具有相似性,各个学术群之间的差别在于其研究视角不同,研究的切入点与侧重点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各个学术群之间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例如综合视角学术群为影响因素学术群与作用路径学术群构建了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学术群能够决定开放式服务创新行为能否达成,而作用路径学术群则指明了这一行为对组织、经济发展的影响,因而学术群之间互有交叉,未来的研究应从整体视角进一步进行探索与总结。
总体而言,国内关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也较为分散,还未形成国内独有体系,且由于Bibexcel软件不能整合国内国外研究进行共被引分析,因而并未将国内的开放式服务创新纳入本次研究中。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将国内与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整合或对比分析,探索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异,看能否将两种研究进行整合以期为中国开放式服务创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此外,由于本研究的数据中仅仅包含了公开发表的期刊等学术资料,许多企业的年报、调研资料以及行业分析报告等也提到了开放式服务创新,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多种不同数据来源,以期更全面、完整地展现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研究状态。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GASSMANN O.Opening up the innovation process:towards an agenda[J].R&D management,2006,36(3):223-226.
[3]DAHLANDER L,GANN D M.How open is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0,39(6):699-709.
[4]HUIZINGH E K R E.Open innovation: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Technovation,2010,31(1):2-9.
[5]MINA A,BASCAVUSOGLU-MOREAU E,HUGHES A.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he firm’s search for external knowledge[J].Research policy,2014,43(5):853-866.
[6]TETHER B S.Do services innovate(differently)? Insights from the European innobarometer survey[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5,12:153-184.
[7]TETHER B S,TAJAR A.Beyond industry-university links:sourcing of specialist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 from consultants,private research organisations and the public science base[J].Research policy,2008,37(6-7):1079-1095.
[8]CHESBROUGH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54-363
[9]FOROUGHI A,BUANG A,CHE Z,SENIK Z C.The role of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in enhancing business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mpetitive intensity[J].Current science,2015,109:691-698.
[10]彭本红,武柏宇.跨界搜索、动态能力与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J].中国科技论坛,2017(01):32-39.
[11]屠羽,彭本红.双重社会资本、二元学习与平台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4):1-8.
[12]刘鹏程,孙新波,张大鹏,魏小林.组织边界跨越能力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11):136-151.
[13]王坤,刘从胜,骆温平.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前沿探析与框架构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6.
[14]王坤,骆温平.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理论架构与概念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22-26.
[15]彭本红,武柏宇.平台企业的合同治理、关系治理与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J].软科学,2016(05):78-81+118.
[16]WHITE H D,GRIFFITH B C.Author cocitation:a literature measure of intellectual structure[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1,32(3):163-171.
[17]MCCAIN K W.Mapping authors in intellectual space:a technical overview[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0,41(6):433-443.
[18]林春培,黄海媚,吴东儒.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破坏性创新研究学术群类与脉络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8):68-81.
[19]谭荣波,梅晓仁.SPSS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0]BORGATTI S P,EVERETT M G,FREEMAN L C.Ucinet for windows:software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Harvard,MA:Analytic Technologies.2002
[21]CHESBROUGH H.Open services innovation:rethinking your business to grow and compete in a new era[M].John Wiley & Sons,2010.
[22]CHESBROUGH H,BOGERS M.Explicating open innovation:clarifying an emerging paradigm for understanding innovation[M]//CHESBROUGH H,VANHAVERBEKE W,WEST J.New frontiers in open innov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UK,2014.
[23]DAHLANDER L,GANN D.Appropriability,proximity,routines and innovation:How open is pen innovation[C].Paper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2007:34-39.
[24]TEECE 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
[25]OECD.OECD policy issues papers on the business symposium on open innovation in global networks[C].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2015:357-358.
[26]OECD.Innov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2013:201-211.
[27]DAHLANDER L,GANN D M.How open is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0,39(6):699-709.
[28]TETHER B S,BASCAVUSOGLU-MOREAU E.Servitisation:the extent and motivations for service provision amongst UK manufacturers[M].Mimeo,2011.
[29]CHESBROUGH H,VANHAVERBREKE W,WEST J.Open innovation: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
[30]VON E.The source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1]VON E,KATZ R.Shifting innovation to users via toolkits[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7):821-833.
[32]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33]YIN R K.The case study crisis:some answer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1,26(1):58-65.
[34]HAZEL V J.Innovation,intellectual property,and economic growth[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AcademicCommunityofForeignOpenServiceInnovationResearchSchoolsBasedonAuthorCo-citationAnalysis
Zhou Jian,Wang Qingjin,Zhou Xue
(Business School,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61,China)
Using the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and the tools of Bibexcel,Spss,Ucinet and NetDraw,the paper uses the data from the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correlative literature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Then the visualized knowledge maps are made in the field of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fter the factor analysi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foreign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tegrated perspective,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ction path schools.On this basis,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representative scholars,the main viewpoints,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academic community.Finall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pen service innovation;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Academic Community;Social network analysis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系统观视角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及系统优化设计”(BIA150111),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部分)重点项目“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2017RZB01006),山东省本科高校教改项目“地方高校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机制及系统优化设计——以青岛大学为例”(Z2016M079)。
2017-03-22
周键(1990-),男,山东青岛人,博士,青岛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创业与企业成长。
F270.7
A
(责任编辑 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