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宽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历史教学的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更加突出历史知识习得的过程以及情感体验。在此背景下,华东师大版的历史教材增设了“探究活动”板块。文章初步探讨该板块知识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探究活动”;初中历史;实践活动
“探究活动”课是华东师大版历史教材的独立教学板块,之所以称之为“独立”,是由于其更多地作为一种拓展性内容,是通过丰富教材内容以及增设实践载体来为历史教学提供一种课程资源。由于该部分内容淡化对知识点的考查,因而很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是轻描淡写,甚至就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这就违背了教材编排的初衷。在素质教育以及核心素养培育的当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以及历史情感的培养,应该充分利用好“探究活动”的教学价值。
一、以“探究活动”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活动”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阔。同时,“探究活动”摆脱了教材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历史视野,在充满情境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更为强烈。在此过程中,教师挖掘教材中充满探究趣味的内容,则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探索神奇的金字塔》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对埃及金字塔这一充满神秘色彩、充满历史未解之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埃及木乃伊、诅咒、埃及艳后等极具神秘色彩的传说也十分感兴趣。埃及金字塔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关于它的传说众说纷纭,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如“走近金字塔”“金字塔未解之谜”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不同的载体和渠道搜集有关埃及金字塔的研究、传说等,继而使学生产生对古代埃及的历史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以“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一是辩证思维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的“探究活动”是“我看商鞅变法”,对于商鞅变法的成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基于变法对秦国国家力量的积极促进作用,认为新事物的诞生都会受到旧事物的阻挠,能够认识到任何变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此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二是发散思维能力。仍然以“我看商鞅变法”的探究活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等对各国的影响,进而得出“改革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重视教育”的正确观点,这样综合比较、举一反三,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得到有力提升。
三、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五大歷史核心素养之一,其旨在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实现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四个自信”。同时,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是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高度概括,为学科德育目标的实现指明了具体方向。“探究活动”为历史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方式。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的主题探究活动是“甲午风云忆旧”,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主题探究活动是“回眸抗战”。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探究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板报、主题电影等方式,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这样,学生会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立志学好本领,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三维目标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历史探究兴趣以及历史情感的培养。“探究活动”板块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学习资料,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学科价值,使其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增味剂,有效助推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美卿.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刊),2012(3):92.
[2]林丽霞.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J].考试周刊,2016(4):139.
[3]银少华.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主题探究摭谈[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