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波+万丽+娄诗瑶
[摘 要] 郑州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向可从产业异质性、企业异质性、空间异质性三方面进行着手。郑州创新驱动产业承接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宏观推进框架,首先确定需要承接的产业和承接方式,按照差异化的承接方式,秉持创新的发展理念主动促进地区产业再造。这主要包括集群转入模式下创新驱动产业承接、产业链式模式下创新驱动产业承接、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承接三种方式。为防止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郑州应从制定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健全绿色创新的政策体系、鼓励郑州开发区绿色升级、强化郑州创新主体建设、完善针对郑州的环境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产业升级。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9-4-8
Abstract: As far as the trend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re concerned, Zhengzhou is supposed to proceed from three aspects: industrial heterogeneity,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idea and macro promotion framework of innovation driven industry, Zhengzhou should firstly determine the undertaking industries and way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differentiation, and uphol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o actively promote regional industrial re-engineering. This mainly includes three modes: industry undertaking driven by innovation under the mode of cluster transfer, industry undertaking driven by innovation under the mode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dustry undertaking promoted by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it from following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goes ahead of governance”, a sound Zhengzhou should develop 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perfect the policy system of green innovation, encourage the green upgrade of Zhengzhou Development Zone,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perfect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Zhengzhou for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Key words: national central city;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upgrading
“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05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它是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心,是当前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影响国家未来发展大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特大枢纽型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战略布局,同时也是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塔尖”城市,是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在经济、金融、贸易、交通、管理、文化交流等领域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和重要门户作用的特大型城市[1-2]。
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慶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得以正式确立。2016年上半年,在获批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成都被明确定位为第六座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底,发改委印发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表示支持武汉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连接的重要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郑州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资本、信息、技术、管理要素的极大制约,而且亦面临资源、环境、生态等因素的限制。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清醒认识与准确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城市群、中国(河南)自贸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交通综合枢纽示范工程城市、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地等十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看成为招商重点区域,把境内外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视为重点招商对象,成功引进大量高技术含量、优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强带动能力的大项目,从而对郑州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升级起到重要驱动作用。endprint
依靠承接产业转移来促进郑州经济升级,不仅是河南更好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题中之义,而且亦是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探寻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1 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1.1 全球产业转移的演进历史
作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之间的重要区域现象,产业转移在空间形态上主要体现为:产业由发达区域渐渐移向发展中区域的过程。产业转移既具有优势升级效应,又具有结构优化效应。从某种意义上看,产业移出能促进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可为更现代、更先进、更高级的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而产业移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呈现为新生产函数的“导入”,而这种涵盖新技术的新生产组织方式,可对已有的相对处于较低层次的产业发生转型升级运动,进而陆续增加产业的技术内涵式、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级化、高效化方向演进。一般而言,产业转移主要有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国际产业转移在扩张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主要经历三阶段:一是美国把钢铁、纺织等产业移向日本、西德等国,时间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二是日本、西德等国将劳动以及资源密集型产业移向拉美国家、亚洲“四小龙”等国,时间为20世纪60~80年代;三是亚洲“四小龙”、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具有低技术特征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移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几点规律:一是由初级产业领域转向服务业领域;二是从“单向转移”过渡为“双向转移”,这主要涉及的是由原来的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陆续转为两者之间的“互动转移”;三是从垄断技术、边际技术转向技术研发;第四,从直接投资转向服务外包。
伴随国际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基于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沿着转移制造业→制造业外包→转移服务业→服务业外包→转移研究开发→转移地区总部的路径发展。在此情况下,服务业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而涵盖研发、营销在内的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拓展,陆续成为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其较为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由发达国家及地区渐渐移向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这主要分为三阶段:一是美国最先开始离岸服务外包,英国其次,主旨在于降低成本;二是世贸组织有关协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促进了制造业以及具有服务外包特征的商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服务外包因此而快速向西欧很多国家波及,而“呼叫中心”也在此情况下获得兴起以及发展;三是服务外包在欧洲发展较快,主要涉及波兰、捷克等国,后陆续延伸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并以此为基础陆续波及对印度、中国及其他离岸服务外包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准确判定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港澳台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具有低技术特征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其主要经历了三次产业转移:第一次承接香港的轻纺、玩具、电子等轻工业和传统加工业,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第二次是承接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韩”的电子、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时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第三次是承接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研发、设计、制造等高端产业,时间是从2002年开始。
伴随企业成本、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被资金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产业所取代,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而中西部地区因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条件,可被看成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在此情况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进行转移的产业逐渐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二是进行转移的产业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以低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三是产业来源地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有良好区位、交通运输条件的中西部省区,吸引产业转移数量较多。2008年以来,受欧美制造业回归政策的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转移趋势虽出现短暂减缓现象。但总体上,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加速态势比较明显,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渐渐加快,转移方式不断创新,关联产业协同转移逐渐增多,投资方式陆续多样化与复杂化。
1.2 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中央把郑州定位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对郑州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交通枢纽寄予厚望,更是提出要早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郑州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具有历史发展机遇,而且具有区位交通优势,更具有人力资源优势[3]。2016年以来,郑州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强投资开放”要求,坚定不移地實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郑州市招商引资工作总体运行平稳。
1.2.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6年,郑州市实际到位境内外资金1 998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引进域外境内资金1 74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3.7%,同比增长4.4%,郑州市15个县(市)区、开发区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吸收外资完成37.1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0.2%,同比增长5.3%,14个县(市)区、开发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1.2.2 新开工项目分布集中。2016年,郑州市新开工项目209个,拟投资总额2 271.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7%和19.8%,主要有富士康手机面板、光谷置业电商产业园、中国广厦华尔中心等项目。新开工的209个项目中,179个项目为2016年新签约项目,占全部新开工项目的85.6%。开工项目较多的主要有航空港实验区、新郑市、金水区、登封市、中牟县等5个县(市)区、开发区,共有开工项目110个,拟投资总额1 085亿元,分别占郑州市新开工项目的53%和48%,其他单位新开工项目数较少。endprint
1.2.3 新签约项目质量较好。2016年,郑州市新签约项目383个,签约总额4 16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和2.2%。金水区、中牟县、上街区、新郑市、荥阳市、航空港实验区、经开区、新密市、登封市、中原区和惠济区等11个县(市)区、开发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383个新签约项目中,217个项目为5亿元以上(含5亿元)项目,签约总额达3 839.9亿元,占全部项目签约总额的92.2%;101个项目为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项目,签约总额达3 134.5亿元,占全部项目签约总额的75.3%。
1.2.4 “四力”项目扎实推进。2016年度郑州市新引进“四力”型招商引资项目62个,签约总额1 424.1亿元。其中,新签订合同项目48个,签约总额909亿元,主要有高新区广州中海达北斗卫星产品生产基地、郑东新区中国通号(郑州)电气化局总部基地及研发中心、经开区海马汽车10万台DCT自动变速器、中牟县大连海昌郑州极地海洋世界等项目;新签訂框架项目23个,拟签约总额654亿元,主要有航空港实验区年富集团智能终端供应链金融平台及生产项目、郑东新区北京四环新盛医药科技集团医药研发中心项目、新密市卓达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等。
1.2.5 签约项目“三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1月-2016年12月份,郑州市共签约合同项目536个,签约总额5 981.3亿元,合同引进域外资金3 662.7亿元。目前,已在郑注册公司的项目482个,合同履约率89.9%;开工项目394个,项目开工率73.5%;累计实际到位资金1 317.3亿元,资金到位率36%。从签约项目数量看,签约项目40个以上的单位有金水区、经开区、航空港实验区、惠济区和登封市。从投资总额看,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的单位有金水区、航空港实验区、经开区、惠济区、新郑市、新密市。从履约情况看,履约率超过90%的主要有中牟县、中原区、登封市、上街区、二七区、荥阳市、经开区、新密市、惠济区和金水区;履约率在60%以下的有高新区。从开工情况看,开工率超过80%的主要有中原区、二七区、登封市、新密市、中牟县、新郑市、管城区、荥阳市和上街区;开工率在60%以下的主要有经开区、高新区和航空港实验区。从资金到位情况看,郑州市只有中原区、上街区和管城区的资金到位率超过50%,其余12个县(市)区、开发区资金到位率均低于50%。
2 郑州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向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郑州的经济由于积极承接了境内外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产业而获得较快的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对郑州经济发展,无论是在总量增加方面,还是在质量提升方面,均呈现出显著效果。就承接地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就承接项目来讲,主要表现为工业项目;就承接区域而言,无论是中原城市群,还是郑州、洛阳等郑州核心城市,均获得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效应;就承接优势来讲,能源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显著。同时,郑州所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第二产业,但是,所承接的第三产业亦在快速增长;承接方式不断创新且灵活多样,而股权并购陆续被看成是新的形式。较之于东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是后发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不仅面临赶超先发地区的重任,而且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此情况下,选择何种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方向非常重要。总体而言,郑州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向可从产业异质性、企业异质性、空间异质性三方面进行着手。
从产业异质性的视角来讲,主要涉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四大类。其中,郑州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涵盖有色金属、钢铁、化学、建材等产业,其产业升级的重点趋向是尽可能改变基于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导,以及基于初级要素浪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线性发展模式,依靠现代先进技术、战略高新技术以及低碳循环技术逐渐改造资源密集型产业,尽可能往中下游深加工环节拓展产业链,进而为构建生态化、低碳化、高附加值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涵盖纺织服装、食品等,其产业升级的重点趋向并非是完全放弃已有传统产业,而是应借助于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并以此为基础大幅度增加产业附加值以及不断提高品牌的国内国际知名度[4]。尤其是目前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等理念更是赋予劳动密集型产业新颖的特征与内涵,而传统产业也逐渐脱离以往的特征逐渐转为时尚、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全能依靠研发、设计、渠道、品牌等高端环节陆续实现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经济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一般主要涉及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因具有产业链长、辐射带动力强的特征,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重点趋向是大力培育主导企业和不断提高本地产业配套率,尽可能培植一批具有竞争优势且与核心企业紧密相连的零部件供应商,在不断建构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和尽可能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产品高端化与配套本地化。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涵盖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工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郑州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重点趋向在于依靠承接与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项目、大企业,逐渐打造支柱产业,或依托传统优势产业,涉及装备、能源、材料等领域,应通过各种政策扶植等手段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企业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主体。就企业异质性的角度来讲,不同规模和资金筹措能力的企业的研发投入、产业链整合能力具有较大不同。一般而言,郑州龙头企业升级的主要趋向是由产品供应商陆续转向成套设备供应商以及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从设备供应商转向运营服务商,依靠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尽可能地将中间环节进行外包,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进而构建成为产业分工网络,最终成功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
郑州中型企业升级的趋向是逐渐推动中型企业从单机销售过渡为模块化供应商、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陆续增加研发投入,与龙头企业在研发领域进行密切合作,逐渐加快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具有专业化、精工化、高新化、特色化特征的中型企业发展。郑州小型企业升级的趋向是依托相关支持政策,逐渐提高专业化水平与工艺水平,为最终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某个或某些环节中占据优势奠定坚实基础。endprint
就空间异质性来讲,郑州应将空间布局调整与转型升级相互结合,高端产业环节向中心集聚,一般制造环节向外围扩散,为加快产生新的空间布局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郑州高端产业集聚区可依据不同产业价值链条和两地之间的不同区位优势,形成园区间的功能分工,发展基于“总部-制造基地”的总部经济。在此情况下,郑州高端产业集聚区负责总部基地布局,重点发展具有总部经济功能的设计、新产品研发、营销、物流展示等价值链条,打造国内著名的高端产业集聚区,陆续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研发基地,积极、主动承接研发环节以及现代服务业转移,有效推动郑州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5]。而外围地区负责生产加工基地布局,重点发展具区位竞争优势的制造环节从而实现整个跨境合作区中产业的腾飞和高速发展,促使郑州产业结构逐步走向高级化和优质化。在此情况下,外围地区能以较低成本获得省内外的战略资源,逐步实现两地不同优势资源的集中配置。这不但能大幅度降低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而且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郑州人才、信息、技術资源获得充分释放,同时还可能促进外围地区的制造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
3 郑州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创新驱动产业承接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宏观推进框架。这主要包括从传统产业承接陆续过渡为产业再造和从被动接受技术扩散陆续转变为主动参与创新:就前者而言,产业承接既涉及产业的简单复制,更重要的是又包括流入的外部生产要素与承接地资源、产业、文化的高效集成,在很大程度上能被看成是系统性的再造工程。这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组合效应、生产环节嵌入效应、制造和服务产业优化效应[6-7]。其中,生产要素的组合效应是指外部流入的生产要素可与本地区呈现比较优势特征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极大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
生产环节嵌入效应是指外部流入的生产环节能在某种意义上高效嵌入地区性产业链,而那些污染性特征的行业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生态化的改造,进而大力推动产业链重塑。
制造和服务产业优化效应是指外部流入的制造和服务产业能对已有产业结构进行不断优化。鉴此,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应对本地区产业链的缺失和生产要素的优劣势进行重新审视,依靠制度设计对产业进行重新塑造。就后者而言,借助于产业承接来接受技术扩散,毕竟有限。因此,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总应积极进行产业创新,有效借助于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平台、非营利组织等不同主体的密切联系,进而推动外生力量和内生主体的互动融合,并在此集成上产生外生力量与内生力量的合力,最终完成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和高效集成。
欠发达地区参与创新,政府应在宏观政策、制度安排、产业布局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可被看成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主导者。郑州应该从创新驱动产业承接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宏观上推进框架,首先确定需要承接的产业和承接方式,按照差异化的承接方式,秉持创新的发展理念主动促进地区产业再造。这主要包括集群转入模式下创新驱动产业承接、产业链式模式下创新驱动产业承接、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承接三种方式。
3.1 创新驱动产业承接的集群转入模式
集群转入模式主要涉及的是基于转入的关联产业或规模企业为核心,进而不断带动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旁侧产业以及相关辅助机构转入,陆续产生产业集群。产业转入具有一定程度的“先后顺序”的特征,那些关联性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被看成是引领性企业,其能不断吸引竞争性或上下游企业、机构跟随迁入。首先,应陆续塑造网络状产业链格局为目标,创新驱动引领性企业逐步向“链主”演进。一般而言,网络状产业链“链主”基于设计产品研发平台、品牌塑造、营销服务创新为核心,不断协同价值创造过程,陆续构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联盟。逐步吸引主导厂商入驻,大幅度促进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逐步吸引与改造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在此情况下,主导厂商与供应商之间从集权治理的组织构架陆续转为主导厂商塑造的“共赢”平台。同时,主导厂商设计产品系统构架不断把中间产品进行标准化、规格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制定供应商认证制度和体制机制,从而与供应商构建较为稳定的组织关系。主导厂商能逐步增强核心零部件技术能力,进而不断增强配套企业技术能力。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能选择这种承接路径。
3.2 陆续促进引领性企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基于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途径而言,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嫁接”或“裂变”,或两种方法相互融合被看成是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重化工业更倾向于向新材料、新能源的方向进行产品升级,而电子信息制造、服务行业更倾向于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行升级,至于传统装备制造业,则会倾向于向智能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制造、高效节能产业升级,而汽车能源、传统汽车行业,则可选择向新能源汽车升级[8]。
在郑州主要承接的产业中,非金属矿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应体现战略新型产业的特征。总体而言,创新驱动引领性产业转型的路径基本体现为三方面:一是引领性企业与承接地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创新主体协同研发,大力突破关键性技术和主导性技术,不断开发战略性新产品,创新多样化的商业模式,逐步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向;二是借助于流程创新、技术改造,逐步拓展再造产业链和产品链,最终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间产品的供应商;三是剥离传统制造业务,陆续进行高端服务转型。基于引领性企业转型为先导,不断激励配套协作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产业承接的产业链式模式。产业链式承接产业转移一般涵盖“补链”和“解链”两种方式:就“补链”而言,其主要涉及的是借助于承接产业链中缺失的关键环节,陆续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在“补链”的过程中,借助于不断健全产业链、高效配置创新链,产业发展应基于创新为先导,而创新无论是在目标方面,还是在组织方式方面,均应基于产业需求为根本。通常而言,“补链”承接模式是逐步健全产业链发展的高效方式,完善产业链的有效方式。就“解链”来讲,其主要涉及的是把产业链上的大量副产品、次级资源不断分解,并在此基础上高效集成产业链或群内生产、辅助项目等,进而塑造凸显专业分工特征的产业配套体系,借助于产业链的纵、横耦合具有密切联系的产业链,最终产生高效率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和较为稳定、具有创新能力的系统。在“解链”的过程中,应借助于技术创新对生产环节进行不断分解,并在此基础上高效利用产业副产品,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塑造高效率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endprint
3.3 产业承接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体现为:承接地借助于产业承接的外力和逐步培育区域发展的内力,陆续产生合力并最终实现产业再造。区域协同创新一般牵扯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一系列主体,紧紧基于共同目标为核心,陆续实现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及资源集成。系统创新网络中的每位成员均应借助于优势资源,渐渐获得组织发展与学习时机,不断提高知识创造、技术创新能力,最终陆续引致集群效应、学习效应、网络效应[9]。在很大程度上,区域协同创新不仅体现为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而且是交互式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此系统工程内,无论是合作方式,还是市场环境,抑或是政策支持力度、社会环境,均可被看成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作为“刺激”区域创新动力的重要主体,移入企业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承接地带来资金、项目,其应与承接地进行密切融合,进而不断提高自身发展的层次,最终陸续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4 结语
郑州被看成是东部地区产业的重要承接地之一,借助于创新驱动产业承接,能极大促进郑州产业的高效承接甚至“绿色承接”,进而防止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最终大幅度推动郑州经济的协调、创新、绿色发展。特别是在顶层制度设计中,应慎重权衡郑州承接地的特殊情况,科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进而作为创新驱动产业承接的“有效支撑”。
4.1 科学制定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逐步对所承接的产业进行转型、优化及升级
不仅应有效明确绿色发展转型的战略框架,而且对其目标、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产业空间布局、重点任务进行清晰设计,借助于“补链”“解链”模式有效承接产业,不断加大协调转型、绿色转型、创新转型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对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4.2 逐步健全绿色创新的政策体系
进一步支持对节能减排产品的研发、推广优惠,尤其是应给予那些节能减排效益明显、选择循环发展模式的产业、产品,实行“增值税”的减税政策。此外,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尽量鼓励金融组织给予绿色发展型产业、企业优惠的信贷支持,合理构建科技金融平台,积极倡导科研院所、高校、民间组织参与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可尝试鼓励郑州按照产业发展需要,成立绿色发展或绿色创新基金。
4.3 积极鼓励郑州开发区绿色升级
承接产业一般集中于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合理成立省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或环保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合理培育与发展大量循环经济示范区、示范企业。积极支持郑州承接的产业尽可能地落户于开发区,鼓励构建多用途、多层次的标准厂房,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低效用地的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还应科学处理产业输出地与产业承接地两者的利益关系,逐步健全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实行税收分成的机制,有序促进产业输出地域与产业承接地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在开发区扩区升级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创新、绿色发展型企业的入驻。
4.4 强化郑州创新主体建设
把创新资源陆续投向企业,逐步增加对企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培育与发展创新链。应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平台建设。进一步鼓励企业在承接地成立研发中心,合理支持企业与承接地科研院所展开密切合作,不断强化企业的根植性。合理塑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借助于一系列方式鼓励入驻的中小企业主动参与创新。陆续革新科研院所体制,把更多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塑造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联系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机制,且以此为基础,大力促进协同创新。支持龙头企业与承接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培育与发展研发机构,有效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技术难题。基于知识创造、创新成果快速转移扩散为发展目标,不断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与发展,增强面向社会的科技信息、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
逐步健全针对郑州的环境补偿机制。应明晰自然资源价格体系,通过资源价格、环境成本上涨大力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关碳税政策,不断增加污染企业的治理成本,且使之用于补偿郑州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参考文献:
[1] 赵娴,林楠.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106-113.
[2] 吴海峰.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4):145-151.
[3] 张占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与推进对策[J].中州学刊,2017(4):22-28.
[4] 关爱萍.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 李国平,等.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 刘瑞明,赵仁杰.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6):32-40.
[7] 周文,赵果庆.中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空间集聚与政策效应—基于2136个市县1999~2010年数据[J].经济科学,2016(4):17-29.
[8] 黄新飞,杨丹.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了吗—基于广东省县域数据的断点回归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7(2):1-12.
[9] 赵丽娜.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山东总部经济发展为例[J].理论学刊,2015(11):6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