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武利红
[摘 要] 河南省是我國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新开发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及中原经济区都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国家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就当前河南省的整体发展来讲,河南省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体制转型升级和带领河南创新发展、对加快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优劣势的剖析,并针对示范区的创新发展形式提出了政策保障路径。
[关键词] 自主创新;发展现状;路径保障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9-15-3
Abatract: Henan Province, as a national core area for food productio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nd newly developed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are both compositions of the recent important 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in China. For its current overall 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is in a decisive stage of gaining momentum and building an overall well-to-do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engluo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efficiently promote our province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enan Province,lead Hen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Henan's rejuvenation of the rich people and stro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proposes a policy guarantee path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Key word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path guarantee
1 前言
2016年9月15日河南省政府提出将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示范作为着重点,将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两者相结合,发挥河南省在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并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改良和改造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等战略。最近一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在新乡、洛阳、郑州等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创新成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首先,智力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郑州自主创业区内有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众多大学,示范区内汇聚了多个国家级研究院、工程中心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还有多达31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以及517家市级以上的研发机构等。获得市级以上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达到1 620项,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4 200余项;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共19项,约占河南省的15%;累计申请专利24 000余件[1];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共5 200余项。其次,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郑州位于我国的中部平原地区,占据地理区位优势,是我国“两横三纵”交通枢纽中心、内陆开放高地和物流中心,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成米字行的交通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米”字形高铁网的建设与国家高铁网将进行有机衔接,建成以郑州为中心,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高速铁路网[2]。郑州航空港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也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实验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郑州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区位优势。最后,创新创业平台数量也有所增加,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到郑州建立研发创新机构,为郑州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以及新兴产业引进创新型资源。并先后引进了中国航天郑州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中科院电工所郑州分所、中电郑州轨道交通等高等技术研究[3]。近几年来,郑州市政全力发展产业技术研究并积极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实到位,目前郑州市高新区已成功并已经运营和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及郑州大学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并成立了专项项目基扶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河南省科技厅已经签署了专项引导基金和联合出资的协议,出资资金为1亿元,为建立郑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专项基金。但是,在这些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路径保障等策略研究。
2 郑州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析
2.1 创新能力分析
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城市,郑州市的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长,但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并不高,相比较于中部地区的长沙、武汉等城市,创新力度不足[4]。据统计,2016年郑州的市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 321.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19.1%[5];截止到2016年为止,工业和企业完成增加值为约3 215.4亿元,增长率为6%;这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的增长值为449.8亿元,增长率约为13.6%。然而,由于郑州市自创区内创新型企业不多,创新研发机构相对匮乏,因而创新成果相比较少。endprint
2.2 高层次人才分析
郑州市人口聚集相对其他同层次城市较高,但相对于武汉、长沙、南京等地,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南京市内有高校75所,其中“211”“985”一类的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也开发相对较多。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首次开创了“人才特区”的建设。到目前为止,该计划共引进了326名国家“千人划”专家、4 000多支海内外人才团队、163名湖北省“百人计划”的专家[4]。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强有力的载体是可以吸引更多人才的重要举措,相对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来讲,人才的主要吸引力来自于它是由高校及科研院所、产业、企业共同汇聚的共同体。首先,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层面来比较,它们既是人才承载的主体,又是重要的人才提供者[6]。另在郑洛新三地,高校相对于整个河南省较多,但高水平的高校和研究所比较稀缺,国家级的研究所实验室更是少之又少,与武汉东湖、北京中关村相比,拉开了很远的距离。其次,从企业层面上看,企业不仅承担了利益分配的社会职能,更是承担着研发和生产,共三项职能。而实现这三项职能需要大量的人才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努力才能高效完成。但是,目前在示范区稀缺的正是这一类型的创新型企业,另外,跨国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导致高层次人员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所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吸引的人才的能力也相对有限。
2.3 管理体制分析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在郑州洛阳新乡3个高新区的基础之上来拓展和创新,且原有的管理体制并不一定会适合当前示范区的发展及“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自创区先行、探索经验和创新驱动战略计划的进展与实施[7]。
3 郑州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保障路径
3.1 人才政策
企业是人力资源使用的主体,只有人才在企业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开发及利用,才能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促进发展,因此,必须提高人才发展和利用。让企业在人才的使用、成果的转化以及技术的研发中的扮演好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积极鼓励和帮扶校企合作、加大支持力度和鼓励企业搭建自主研发平台,加快企业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人才的聚集地。另外,要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于人才的培养及发展,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向创新区发展,利用资源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示范区人才建设。再者,在政府的各项政策中突出人才配置的重要性,政府要积极引导示范区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才能為示范区高效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这三项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人才进行相关有效的管理,实施人才评价的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合理完善的人才评价制度,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的高效发展。最后,要创新人才评价的方式[8]。科学的评价方式可以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优势,充分的利用人才,发挥优势,通过第三方评价机制以及现代测评的技术,大力减少因非公正科学的评价对人才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是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相互监督,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督机制,通过舆论监督和新闻监督等方式,逐渐使群众成为监督主体,加强群众的参与监督,增加时效性。
3.2 供给侧人才政策
河南省由于政治体制等因素,导致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出现了长期分割的状态,且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系,从而导致了创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共享和利用,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利用科技资源,使资源共享放大化,从而来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共享。郑州还要通过搭建以及利用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与河南省优秀的高校和企业以及联合国内外的科研院所,来共同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并在此基础上有步骤,有策略地去整合政府、科研院、企业以及高校等创新科技信息的资源,从而来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平台的资源共享,与此同时,也为共同创新战略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渠道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可以利用军事资源,合理地将军民资源融合,促进共同发展。还要进一步支持先进技术研究等为技术创新发挥起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快军民一体化进程,联合军事院校促成科技创新产业和技术园区共建发展。
3.3 融资政策
河南省财政厅已经建立专项基金,分别在郑洛新三市设立专项项目资金,重点扶持示范区培育创新主体和主导产业、开展重大活动、建立重大公共创新平台、汇集高端创新人才活动等,强有力地推动了示范区普惠性政策实施和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先行先试。另外,还专门设立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资金,省直单位相关资源向示范区靠拢,形成合力。要坚持发挥政府资金杠杆调节作用,引领社会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共同推进科技、能源、生态、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项目建设,为示范区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3.4 技术转移政策
一是要尽快建立健全技术转移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二是要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以及技术创新的联盟,联合开展技术的开发成果的应用等,通过挂牌交易、议价等形式来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通过转让、投资等方式,向企业转移科技成果,扶持企业通过创新的方式增进发展,聚集社会共同力量实现开放式创新;四是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定期发布科技成果包;五是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项目库并推广到各省的各地方、各部门并完成科技成果在线登记汇交;六是设立郑洛新示范区成果转化的专项项目基金,并运用在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机构的运营经费资助、成果转化风险补偿等引导各类社会资金积极支持郑洛新示范区内重点产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参考文献:
[1] 赵建吉,王艳华,刘丽,等.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7(6):16-19.
[2] 岳修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J].河南科技,2017(3):4-8.
[3] 李新安,李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7):61-68.
[4] 河南省加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创造运用[J].河南科技,2017(18):4.
[5] 张志杰.领导学视角的中原经济区府际关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1(5):103-105.
[6] 欧光军,刘思云,蒋环云,等.产业集群视角下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23-129.
[7] 林园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研究[J].创新科技,2016(5):9-11.
[8] 国务院关于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J].城市规划通讯,2016(8):4.
[9] 王文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位一体”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7(11):24-25,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