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分析

2018-01-10 08:01郑床木王琳陈天金孔祥贞刘振虎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业部农产品学科

郑床木,王琳,陈天金,孔祥贞,刘振虎*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 3.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北京 100081)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分析

郑床木1,王琳2,陈天金3,孔祥贞1,刘振虎2*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2.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3.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北京100081)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是为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需要逐渐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文章阐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内涵,总结了该学科研究体系建立健全的过程以及该学科资助体系结构。同时以4个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团队为样本,总结了12年间(2004—2016年)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的科研产出情况。基于上述结果,分析了该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推进研究方向均衡发展、深入强化基础研究、培养引进高端优秀人才等建议,以期为促进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7,7(6):01-09]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分析;研究体系;科研产出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新中国诞生后相当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工作主要是确保农产品数量安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然而,加入WTO以来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贸易严重受阻[1]。中国开始关注质量安全,农业发展目标也逐步由“数量安全”向“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下,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补齐农产品质量安全短板。农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与延伸,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学正是适应中国农业发展形势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2]。本文通过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历程、研究体系及资助体系结构,并选择4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所/团队,总结学科科研产出成效,分析学科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内涵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主要应用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研究农产品品质、营养、安全与消费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对象多、过程复杂、涉及面广,既包括农产品本身的品质营养,又包括来自于产地等自然环境的污染物,还包括来自于各类农业投入品以及人为违禁添加物,涉及农业、化学、生物、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还与经济、贸易和法律等密切相关。主要通过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揭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存储环节等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以确保农产品食用安全并满足消费者对营养与健康的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与食品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食品科学以研究食品属性和食品工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工程技术与装备的实现问题为基本内涵[3],形成了食品原料、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食品贮藏与保鲜、食品加工等分支学科。食品科学侧重产后质量安全控制,将农产品作为食品原料,与加工工业紧密结合,聚焦食品加工过程原料营养质量变化、加工工艺与装备、加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等。与之相对比,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更为紧密,更加侧重产前质量安全控制,聚焦产业环境、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生产过程控制、风险评估等。

2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研究体系

早于2003年,中国一直没有专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此后,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中国逐步在国家、省级层面组建了一批专业机构,建设了相关科技条件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体系。

2.1 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

2003年,农业部为适应农业发展形势需要,组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产品为主线的研究所组建了相应团队,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作为全院九大学科群之一,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标准化提供科技支撑。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学科体系,质量安全与加工为八大学科集群之一。同年启动科技创新工程,组建了25个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团队。

200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提高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成立了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组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团队,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学科。2011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专业从事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至此,农业部部属三院均成立了相应的专业研究所及团队,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逐步开展质量安全学科建设。

2.2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

2003—2005年,浙江、上海、江苏、云南等省级农业科学院整合研究力量,先后成立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开启了组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的先河。2006—2009年,江西、山东、河南等省级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相继成立,进一步强化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力量。2010年,农业部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体系建设,多个省级农业科学院开始组建相应研究机构。目前,全国共有29个省级农业科学院组建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强化,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2.3 高等院校研究机构

2001年,教育部批准在60所大专院校开设食品科学课程,2002年开始正式招生,以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园艺学院、畜牧兽医学院、水产学院以及综合性大学食品学院为主,侧重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向,部分院校也开展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如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等。

2.4 科技条件平台

2011年,农业部启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为30个学科群之一,在全国择优遴选依托单位,部署了1家综合性实验室、7家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和1家企业重点实验室[4],2016年又增补了11家重点实验室[5]。2012年,农业部启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先后成立了100家区域性和专业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以及145家风险评估试验站[6-9],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平台。

截至目前,总体上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部部属三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省级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综合大学或农业高等院校等其他相关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体系,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新兴学科,强化条件平台建设,着力开展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资助体系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初建期,主要依托农业部部门预算项目,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各类检测方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评价标准和技术手段。随着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将其逐步纳入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

3.1 农业部部门预算项目

3.1.1 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

自1999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财政专项计划”,每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3 000万元,支持开展农业行业标准制定与修订,近年来中央财政资金稳定在4 500万元[10]]。通过项目实施,截至2016年中国已批准发布了433种农药4 140项最大残留限量,现行有效检测方法341项;制定兽药残留限量标准2 087项,现行有效检测方法361项,基本覆盖中国常用农药兽药品种和主要食品农产品种类[11]。

3.1.2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项目

自2001年起,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年中央财政资金稳定在1.2亿元[12]。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按季度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畜禽产品及水产品等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农药及农药残留监控、兽药及兽药残留监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污染监控、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控等。通过持续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推动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向好[13]。

3.1.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

自2011年起,农业部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潜规则”问题进行系统排查,开展专项风险评估,中央财政资金稳定在1亿元[14]。重点围绕“菜篮子”、“米袋子”等农产品,针对隐患大、问题多的品种和环节进行重点评估,从生产全过程找准主要危害因子和关键控制点,提出全程管控技术规范或管控指南,及时指导生产和引导公众消费,科学及时地回应社会关切问题,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避免对产业发展和公众消费产生不必要的影响[15]。

3.2 国家主体科技计划

3.2.1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1999年比利时发生市售鸡肉和鸡蛋二噁英事件,引起全球食品安全危机,中国政府开始关注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000年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受到来自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严峻挑战。为了科学应对,“十五”期间,国家先后启动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16]、“重要技术标准研究”[17]两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专项安排经费1.5亿元[18],以研发检测技术与制定安全标准、创新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为重点,逐步开展技术示范与集成应用。在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及产品研发方面设置了5个课题,重点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要有机污染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违禁化学品等新型检测技术研发[19]。“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安排经费2亿元,围绕技术标准发展战略、重要技术标准研制、配套检测方法及计量基准开展研究[20]。先后设置了“主要种植农产品(粮油、菜果茶、棉麻丝)安全限量及控制标准研究”、“主要肉蛋奶产品和蜂产品安全限量及控制标准研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系列标准研究”及“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与安全技术标准研究”等课题[21]。

3.2.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十一五”起,食品安全纳入国家新出台的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作为重大项目启动,安排经费1亿元[22],开展中国食品及农产品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开发高通量分析技术、检测试剂、检测设备及示范应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设置了“重要食品保真与原产地保护技术研究”、“粮油、蔬果等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以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等课题,在风险评估方面设置了“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农药及内分泌干扰物复合效应评估技术”以及“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等课题。2009年,安排经费约2000万元[23],启动了“农产品产前质量安全控制与应急技术标准研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评价与分类,主要替代农药、自主创制兽药、高风险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重点农产品主要争议性重金属等安全限量、配套安全使用技术规范及检测方法研究。“十二五”安排经费2亿元[22],设置了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风险评估、溯源控制及未知物筛查技术等4个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3.2.3 国家“863”计划

“十一五”时期,国家“863”计划设置了农产品生境控制与质量分子检测技术专题,安排经费6 000万元[24],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从农产品生境控制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两个环节入手,启动了一批探索导向和目标导向项目,如“磺酰脲类农药残留检测分子印迹技术”、“重要禁用兽药快速免疫检测技术及产品”等,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洁净的生产环境与快速、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技术手段。

3.2.4 国家“973”计划

2008年,首次在该计划中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项目,安排经费2 795万元[25-26],启动了“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形成原理与控制途径研究”,围绕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控制这一目标,以养殖业大量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喹噁啉类和严重引起饲料污染的镰刀菌毒素为代表化合物,以国内养殖量和消费量最大的猪和鸡为代表动物,研究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化学本质及形成机制、有害物质的毒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有害物质在畜禽产品中残留规律等3个科学问题。

3.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2009年成立了食品科学学科,归属生命科学六处管理。资助领域包括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检验学、食品加工学基础、食品储藏保鲜、食品加工的副产品加工与再利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也归入此学科。2010年即资助各类项目约270项,经费约8 000万元[3],且逐年增加。

3.2.6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2012年,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农业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纳入《“十二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规划》,先后启动了6个项目,包括“农产品真实性识别与质量安全追溯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产品产供安全过程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27],安排经费约1亿元。同时,在“农业部质量体系948重大项目”计划中,启动了“国际通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体系引进与建立”重大项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检测技术引进与示范应用”重点项目。

除了以上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外,“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安排经费约2 000万元[28],先后启动了“主要高风险农药助剂残留水平及动态变化调查”科技基础性专项重点项目以及 “牛羊产品溯源检测技术研究”、“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溯源与监控技术合作”等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4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产出

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高水平论文、重要标准、授权专利、获奖成果不断涌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生物毒素控制团队(以下简称“油料所团队”)、中国农业大学兽药残留及违禁添加物控制团队(以下简称“中国农大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兽药残留检测团队(以下简称“华中农大团队”)等4个科研产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体系中位居前列的研究所/团队为代表性样本,从科技论文、农业标准、授权专利、获奖成果4个维度,分析2004—2016年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产出总体情况。

4.1 科技论文

高水平论文数量与质量是衡量学科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Web of Knowledge中以地址检索4个研究所/团队发表SCI论文情况(图1),可以看出2004—2016年,SCI论文数量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4—2009年,平均年发表SCI论文10篇以下,开始缓慢起步。2010—2013年,年发表SCI论文10篇以上,相对平稳发展。2014—2016年,年发表论文稳定在20篇以上,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论文变化趋势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投入趋势相比,滞后2~3年,这也符合论文发表滞后科研项目的一般规律。

图1 4个研究所/团队2004—2016年SCI源期刊论文数量Fig.1 Amount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SCI journals from 4 institute/teams during 2004—2016

以“Food Safety”为主题检索词,在Web of Knowledge数据中检索中、美、日三个国家2004—2016年期间在食品(农产品)安全领域发表文章情况(表1),与4个研究所/团队情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平均引用次数与日本接近,但远落后美国。4个研究所/团队中,中国农大团队、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团队及华中农大团队平均引用次数均领先中国、日本食品安全领域平均引用次数,但与美国食品安全平均引用次数仍有一定差距。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是Web of Science推出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高被引论文是指在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2004—2016年,4个研究所/团队高被引论文共有7篇,占该学科全国高被引论文总数18%。

表1 2004—2016年7个统计对象食品(农产品)安全SCI源期刊论文分析Tab.1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SCI journals about food safety research from 7 statistical objectives during 2004-2016

注:“-”表示无。

4.2 农业标准

2004—2016年,4个研究所/团队共承担制定农业国家/行业标准423项,平均每年约33项,制修订了一批重要标准和标准物质。其中,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测定、三聚氰酸的测定等方法标准为中国三聚氰胺应急事件处置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饲料中盐酸克伦的测定、总砷的测定标准分别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三等奖;动物源性产品中兽药残留及违禁添加物检测及评价方法国家和行业标准一半以上由中国农大团队及华中农大团队制定,广泛应用于国家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及奥运会、国庆阅兵及亚运会重大国事食品安全保障;质标所已累计研制了抗病毒类、硝基咪唑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38种药物及药物残留分析用标准物质,并获得了国家二级标准物质证书,可广泛用于农产品、食品、药品、环境等多个领域检测质量控制,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以及禁用药物、兽药残留等提供了计量保障。油料所团队研制的“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及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制定了双低油菜从产前种子源头质量控制,到产中产地环境、菌核病防治及保优栽培生产技术和产后低芥酸、低硫苷产品以及配套检测技术方法等4大类20多项技术标准,实现了双低油菜保优栽培技术成果标准化,构建了系统配套的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及标准体系,解决了双低油菜产业发展中质量控制一系列复杂技术难题[29],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中国农业领域首个以系列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4.3 授权专利

2004—2016年,围绕食用农产品中农药、兽药、生物毒素及违禁添加物检测,4个研究所/团队共获得检测方法、抗体、抗原、试剂盒、试纸条等217项发明专利授权,平均每年17项(图2)。2004年以来,与发表的SCI论文一样,授权专利数量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9年突破10项,2013年以后年平均稳定在30项以上。3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多项专利实现了授权转让,应用于全国农业、卫生、质检和进出口贸易系统及大中型企业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生物毒素监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图2 4个研究所/团队2004—2016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量Fig.2 Numbers of authorized invention patents from institute/teams during 2004—2016

4.4 成果奖励

2004—2016年,围绕消费者广泛关注的食品及农产品中农兽药、生物毒素、微生物污染、非法添加物等各类危害物控制,全国共授予了15项国家技术发明或科技进步二等奖,4个研究所/团队中,除质标所外,其他3个团队共获得国家奖励6项,占该领域全国奖励数量40%[30]。其中,动物源性产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3项,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1项,双低油菜芥酸硫甙定量速测及标准体系各1项。油料所团队完成的“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突破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难题,研制出了系列高灵敏、高特异性抗体,开发了系统配套的检测技术与产品,构建了从抗体质量到检测技术和污染控制的配套标准体系,应用于农产品种养、收储、运销、加工全过程,为政府监管和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31],获得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农大团队研制的“基于高性能生物识别材料的动物性产品中小分子化合物快速检测技术”针对兽药、霉菌毒素和非法添加物等三大类危害物,巧妙提出了半抗原合理设计理论,攻克了高通量多残留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发明了系列核心材料、试剂配方和工艺技术,构建了涵盖主要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在内的库容量超过300种抗体库,为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了技术储备,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2]。

5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十多年建设与发展,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理论体系,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发表了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制修订了一批重要质量安全标准,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授权专利,获得了十多项国家成果奖励,显著提升了科学研究水平。但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与已有成熟学科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5.1 学科理论不够丰富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已经形成了质量标准、检测技术、风险评估、生产过程控制等方向,构建了相对稳定的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虽已编著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原理、方法和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概论》、《果品质量安全分析技术》等系列著作,但缺乏像《食品科学》、《食品化学》等成熟学科已有的标志性、基础性、特有性的成熟精品教材。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属于新型学科,与资源环境、作物栽培、畜禽养殖、营养学等交叉融合,学科边界也需进一步明晰和界定。

5.2 研究方向过于集中

从4个代表性的研究所/团队的科研产出看,论文集中在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方向,授权专利集中在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方向,成果奖励全部来源于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方向。可以看出,当前工作主要围绕鲜活农产品危害因子识别、监测、评价与预警,投入大量精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出来”提供技术手段,研究力量集中在质量标准、检测技术、风险评价3个研究方向。为保障农产品安全,“产出来”投入明显偏少,产前产地安全评价与控制、产中安全生产过程控制、产后营养功能评价等方向急需强化。

5.3 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基础研究是推动学科不断发展的源泉,国家“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理论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数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基础研究水平。统计发现,2004—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仅获得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优势明显,获资助项目10项以上;其他各个省级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均不超过10项。所获资助项目全部为面上或青年科学基金,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及杰出青年基金。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直接影响了学科发展及产业支撑能力。

5.4 领军人才明显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但比较年轻,缺乏知名领军人才及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团队。在2012年国家层面启动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尚未引进过“青年千人计划”人才,仅有2人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系列中,尚无科研人员获得优秀青年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即使是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启动实施的“青年英才计划科研英才培育工程”中,也尚未成功引进过40岁以下的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

6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应围绕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及健康中国的决策部署,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解决一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发展绿色农业、保障质量安全、普及合理膳食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的均衡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及团队,为学科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储备。

6.1 完善学科理论方法体系

继续丰富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理论,实现学科方法论的突破,健全学科方法体系,合理划定与环境土壤科学、作物栽培学、畜牧学、兽医科学、食品加工等学科的边界。确定当前学科优势研究方向,规划未来前沿研究方向,适度聚焦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关注学科新的增长点。同时,应组织科技人员,集中力量编写系列学科精品教材,如《农产品质量安全学导论》、《农产品分析技术》、《安全农产品过程控制》等,争取纳入国家级优秀教材计划,成为学科教学、人才培养的经典书籍。

6.2 推进研究方向均衡发展

在开展质量标准、检测技术、风险评估等方向科学研究的同时,应不断强化农产品产前源头治理、产中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产品营养功能评价等研究。既要围绕鲜活农产品危害因子识别、监测、评价与预警,研制科学的技术、产品和方法,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出来”提供技术手段;更要围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契合生产实际,且科技含量高、配套性强、操作性好的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为“产出来”提供成套技术方案。还要关注农产品营养与健康,开展营养功能评价,推进居民健康饮食,让人民群众吃的健康、吃的营养。

6.3 深入强化学科基础研究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学科进行资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项目还分散在分析化学、食品科学、畜牧学、兽医学、土壤学等各个学科,倡议在生命学部单独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针对污染物在产地环境中的运转规律、响应机制、污染阈值、调控修复,典型污染物在农产品中的代谢规律、分子机制及调控机理,农产品精准、快速、高通量检测理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方法与模型,农产品营养成分代谢、分子营养学机制及作用机理等,开展基础研究,突破关键科学问题,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6.4 培养引进高端优秀人才

坚定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当前应以人才引进为主,加强自主培养。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快速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加强国内自主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和氛围。注重学科团队建设,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传帮带”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1] 陈君石. 食品安全—现状与形势[J]. 江西食品工业, 2003(1):4-6.

[2] 中国农学会. 基础农学学科发展报告(2012—2013)[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3] 杨新泉, 江正强, 杜生明, 等. 我国食品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 中国食品学报, 2010, 10(5): 5-12.

[4] 农业部.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通知[EB/OL]. (2011-07-20)[2017-07-26].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107/t20110720_2064557.htm.

[5] 农业部.关于公布“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名单的通知[EB/OL]. (2016-12-30)[2017-07-26].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612/t20161230_5422181.htm.

[6] 农业部.关于公布首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名单的通知[EB/OL]. (2011-12-30)[2017-07-26].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cpzlaq/201201/t20120112_2455790.htm.

[7] 农业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名单的通知 [EB/OL]. (2013-04-25)[2017-07-26].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cpzlaq/201305/t20130507_3452577.htm.

[8] 农业部.关于增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的通知[EB/OL]. (2015-12-08)[2017-07-26].http://www.jgj.moa.gov.cn/fxjl/201704/t20170407_5553396. htm.

[9] 农业部.关于公布首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依托单位的通知[EB/OL]. (2014-01-16)[2017-07-26].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401/t20140116_3740308.htm.

[10] 农业部.关于下达2014年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资金的通知[EB/OL].(2014-07-04)[2017-07-26].http://www.moa.gov.cn/sydw/ynzx/zlbz/bzgg/201407/t20140704_3958856.htm.

[11]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新版发布[EB/OL]. (2016-12-28)[2017-07-21].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612/t20161228_5419643.htm.

[12] 农业部.关于下达2012年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项目资金的通知[EB/OL]. (2012-04-23)[2017-07-26].http://www.moa.gov.cn/zwllm/cwgk/zdxm/20120 4/t20120423_2609233.htm.

[13]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业部发布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EB/OL]. (2017-01-06)[2017-07-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6/c_129435306.htm.

[14] 农业部.关于下达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资金的通知[EB/OL]. (2012-04-24)[2017-07-26].http://www.moa.gov.cn/zwllm/cwgk/zdxm/201204/t20 10424_2609480.htm.

[15] 农业部.关于印发2015年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计划的通知[EB/OL]. (2015-07-27)[2017-07-26].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cpzlaq/201507/t20150727_4763827.htm.

[16] 佚名.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通过项目论证[J]. 中国农业信息, 2002 (11): 31.

[17] 谢军. 应尽快构建我国技术标准体系[N]. 人民日报, 2002-12-10.

[18] 蒋建科. 我国加强食品关键技术研究[N]. 人民日报, 2002-07-02.

[19] 吴永宁, 周乃元, 陈君石.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7, 19(2): 97-101.

[20] 我国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J]. 世界标准信息, 2006 (3): 59-61.

[21] 中国农学会. 基础农学学科发展报告(2011—2012)[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22] 吴永宁. 我国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方向[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5 (6): 3-6.

[23] 农业部.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产品产前质量安全控制及应急技术标准研究”课题申请指南的通知[EB/OL]. (2010-06-06)[2017-07-26].http://www.kjs.moa.gov.cn/xiangmu/201006/t20100606_1533962.htm.

[24] 张秀海, 蒋大华, 魏珣, 等.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回顾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 15(6): 55-62.

[25] 科技部.关于973计划2009年度项目前两年专项经费预算初步方案公示的通知[EB/OL]. (2008-11-21)[2017-07-26].http://www.most.gov.cn/tztg/200811/t20081121_65483.htm.

[26] 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预算安排初步方案的公示[EB/OL]. (2010-11-22)[2017-07-26].http://www.most.gov.cn/tztg/201011/t20101122_83464.htm.

[27] 农业部.关于发布2013年度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申报指南的通知[EB/OL]. (2012-04-13)[2017-07-26].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20 4/t20120413_2602633.htm.

[28] 科技部.关于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年度项目立项的通知[EB/OL]. (2013-05-07)[2017-07-26].http://www.most.gov.cn/tztg/201305/t20130507_105709.htm.

[29] 李培武, 谢立华, 丁小霞, 等. 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及标准体系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作物栽培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苏州:中国作物学会, 2010: 81-91.

[30] 郑床木, 陈天金, 吴蕾, 等. 基于2000—2016年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的食品科学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 23(9): 5-8.

[31] 蒋建科. 揪出隐藏的致癌物[N/OL]. 人民日报, (2016-01-15) [2017-07-26].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1/15/nw.D110000ren mrb_20160115_1-19.htm.

[32] 刘源. 基于高性能生物识别材料的动物性产品中小分子化合物快速检测技术[J]. 中国畜牧业, 2016(4): 18.

Analysisofthedisciplinedevelopmentforagro-productqualityandsafetyofChina

ZHENGChuangmu1,WANGLin2,CHENTianjin3,KONGXiangzhen1,LIUZhenhu2*

(1.InstituteofQualityStandardandTestingTechnologyforAgro-products,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2.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Administration,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3.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Cooperation,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The discipline of agro-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a new area for adapting situation and deman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in China.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discipline, and reviewed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system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funding system for discipline. Moreover, the research outputs of this new discipline were also summarized through4representative research institutions/teams from2004to2016.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disciplin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for improving theoretical systems of the discipline, promot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research directions, further strengthening bas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and introducing high-end talents.[Chinese Fishery Quality and Standards,2017,7(6):01-09]

agro-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alysis; research system; research outputs

ZHENG Chuangmu,zhengchuangmu@caas.cn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征订启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刊物。

本刊宗旨是:刊载我国渔业领域质量安全和标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技术资讯及研究成果,搭建渔业质量与标准工作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渔业质量和标准水平,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收录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和标准研究等方面的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综述等。内设栏目包括质量安全监管、标准研究、风险评估、检验与检测、质量认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质量、产品质量、病害与渔药等。

本刊现为双月刊,大16开,每逢单月出版,自办发行,每期定价18元,全年价108元,加邮费全年定价共计120元。凡需订阅本刊者,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征订。

本刊地址:北京丰台区永定路南青塔150号《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编辑部

邮 编:100141

电话:010-68690728

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征订本刊,并向关心、关注本刊发展的广大作者、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10.3969/j.issn.2095-1833.2017.06.001

S-1

A

2095-1833(2017)06-0001-09

2017-08-03;接收日期2017-10-16

中央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Y2017ZK01-003)

郑床木(1978-),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管理,zhengchuangmu@caas.cn

刘振虎,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liuzhenhu@caas.cn

猜你喜欢
农业部农产品学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学科新书导览】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印度农业部将国内小麦收购价格调高2.6%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巴西农业部对农药登记增长情况进行说明
“超学科”来啦
农业部一号文件关于养猪都说了啥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