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菁 马和平
【关键词】 历史教学;乡土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20—012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作为历史课程重要资源之一的乡土历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愈来愈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关注,乡土历史对历史教学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乡土历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乡土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主要从宏观角度展现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但每当谈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他们则情绪激昂,有时会争论不休。如在学习 “华夏之祖”一课时,笔者提问:“大禹的家乡在哪里?”很多同学一下来了精神,他们对此已有一定了解,大家不约而同地大声喊道:“在我们广河。”在全班同学兴趣高涨之际,笔者适时点明:“大禹遗迹遍及我国好多地方,关于大禹故里在哪里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广河是否是大禹故里还需做大量的研究,亟待同学们学好本领,将来揭开历史的真相。”像这样把课程知识点与乡土历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了解的乡土历史知识去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利用乡土历史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地方史实,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以乡土历史为资料,以本地社区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探索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改变学生从书本到书本的单一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从乡土历史中搜集信息的习惯,形成“历史就在自己身边”的意识。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节内容前,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通过对乡土历史具体而形象的追述,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历史的变迁,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深化了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为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利用乡土历史拓展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合理利用乡土历史,无疑是拓展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节内容时,笔者从广河古称“太子寺”引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详细介绍“太子寺”地名傳说的由来,使学生对秦国、秦朝、前秦、西秦等历史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四、利用乡土历史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从小接触乡土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的机会较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已具有的乡土历史知识作为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基础,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探索、研究、联想、追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如我县出土的“素面无饰”铜镜多数学生都听说过,它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我国最早的一面铜镜,被称为“中华第一铜镜”。它的出土,不仅将铜镜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4000年之前,也推翻了早期学者认为中国铜镜受斯基泰文化影响的“外来说”,更宣告了齐家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就已掌握了铜镜铸造技术,且有了强烈的“爱美之心”。通过一面铜镜,不仅使学生对“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内容记忆深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利用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
“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这句话反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要历史教师用心去挖掘,总能在其中发现熠熠生辉的乡土历史,而这些鲜活的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最好的素材。如广河作为古河州的东部门户,地处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界地带,多民族之间往来和接触频繁,在学习“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北方民族大融合”等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当地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生动直观的乡土历史讲述,能使学生了解到家乡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华夏文明作出的贡献,爱国爱乡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乡土历史是为历史教学服务的,不能盲目地去运用,更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教师只有尽可能地搜集、介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因势利导,使之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展示出它在历史教学中独特的价值,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