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记录历史是摄影人的光荣使命。
纪实摄影承载着历史社会责任,紧系着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变迁,摄影者忠实地记录下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人类生存状态……是对人类进步的重要贡献。我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人,应承担起“光影当紧随时代”的重任,记录下现实社会中稍纵即逝的珍贵影像,这也是摄影术发展至今赋予摄影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纵观一百多年,中外多少优秀摄影大师为我们留下传世佳作: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沙飞的《鲁迅与青春木刻家》、徐肖冰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还有《开国大典》《志愿军归国》等摄影精品举不胜举,都成为历史的永久影像文献。所以我对记录性、写实的摄影情有独钟,感悟颇深。
从事摄影45年来,我遵循的信念就是,用镜头关注身边的人文和自然,用我的人生去实践摄影的价值。我用摄影记录了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一个小村庄小岗村里18位庄稼汉为生存而抗争的 “惊天之举”,用镜头见证了这里的农民40年的生活变迁,为时代留影存证。我深感摄影记录社会文献性的重要意义,已远远超越了摄影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
40年前,安徽省滁县地区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20户人家的18条汉子为了解决生存吃饭问题,在一间茅草屋昏暗的灯光下,召开了分田到户的“秘密会议”。现场的18人,代表20户农家在分田到户的“契约合同”按下了红手印。这一壮举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那一时期,我有幸走进了小岗村,零距离接触了小岗的父老乡亲,被他们的无畏精神所感动。我从无意识地拍照到有心地宣传报道,再到后來的用心记录,持续了40年。这些年来小岗采访报道的中外记者、采风创作的艺术家成千上万,我只是他们其中一员。凭着自己熟悉小岗村,与村民是朋友的优势跟踪记录报道,尽着自己的责任。
这些年,我以贴近、平实的视角,坚持记录小岗村18位带头人创业的心路历程和家庭的生活变化;记录了小岗村人坎坷、徘徊、创业、发展的奋进历程。从中感悟到小岗村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农民不断奋进的缩影。
40年来,小岗村从当年包干分田到今天的持股分红;从土地流转后农业规模化、科学机械化生产到4A景区生态旅游,小岗村已从过去解决温饱步入到今天的小康生活。而小岗的生活也从“非常态”转入“常态”,从“非凡”趋于“平凡”,支撑我继续拍摄的不仅是激情,我已像过日子一样养成了习惯,这成了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 我已从关注大事件的动态纪录,转变为用“摄影日记”形式,用镜头关注农民家庭生活状态和人物命运。我渐渐地回避那些标签式、概念化的宣传拍摄手法,着力追求人文精神内涵丰富、透露着时代感的影像记录。小岗村虽离我家110公里,但只要小岗村有新发展、新变化、好故事,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小岗人在外创业,有新成就,我也会立即联络采访拍摄。这些年我自费去过多少趟小岗村,我也记不清,只记得我从1998年学会驾车至今已开坏了5辆自家车。
我认为,有幸能紧跟时代步伐,记录下中国农村改革源头—小岗村40年的发展,能为这样一个既典型又普通的村庄留下一部影像史料,责无旁贷。我虽已退休,但相机会与我终身为伴,我会继续跟随这个小村庄一路前行,生命不息,记录依然。
评委评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汪强始终以质朴的影像语言、明晰的视觉形态,记录乡村历史变革标志性村落—安徽小岗村的发展变化,书写了当代普通农民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以朴素的情怀,近乎执拗的坚持,再一次抒写了纪实摄影的意义与价值。光影伴随时代,这是历史赋予摄影人的责任,更是当代摄影人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汪 强
1954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副主任,高级记者。长期从事新闻、纪实摄影,对凤阳农村及小岗村跟踪记录报道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