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小平
摘 要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阐释出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生理学者将三岁到七岁视为幼儿期,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极为迅速,透过其心理特点、个性倾向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最关键时期就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起有伏,起伏有律,使教与学形成最佳的动静格局,符合幼儿期心理特点,深受幼儿喜欢。因此,把握好幼儿期的音乐教育,使之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开发幼儿的潜能,为其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从幼儿音乐教育的基础——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幼儿音乐教育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对如何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提出基础性教学建议。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幼儿 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音乐教育的基础——幼儿的心理特点
1.1幼儿期心理的基本矛盾
幼儿期儿童心理是在育龄期幼儿培育的基础上,在后期生活環境扩展和教育环境更迭的变化中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是指年龄在3-6岁的幼儿,这一阶段的幼儿,从家门迈出,踏入人生的第一个学习阶段幼儿园。身心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增强了幼儿的独立自主性。由于幼儿对周边的新生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知欲,以及幼儿园伙伴交往的心理需求增强,使得幼儿逐渐产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趋向心理。同时,通过学前教育,幼儿了解部分日常生活知识,能够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参与一些符合其身心状况的社会活动等。然而,幼儿的认知接受能力和生理承受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活动和调节自身情绪,也很难保持高效稳固的注意力。因此,幼儿期儿童面对这样一种基本矛盾,即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需要与认知行为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
1.2幼儿的心理特点
1.2.1幼儿的记忆特点
幼儿的记忆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相互作用,幼儿通常习惯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而意义记忆效果更佳。二是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较为薄弱,但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
幼儿的记忆强化方式主要是复述,不仅通过连续的语言刺激、口头重复,还通过视觉“复述”,即持续反复观看要记住的事物,借助视觉通道记忆。此外,幼儿也会采用象形记忆方式,透过挑取独特的、突出的特征作为事物的“代标”进行记忆,如长颈鹿的脖子、熊猫的颜色外形等。
1.2.2幼儿的思维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期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同时,演绎思维开始萌芽发展。幼儿在通过思考作出判断时展现出的“自我中心现象”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角度和观点来看待问题。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表现为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他们最初的问题以“是什么”为主,之后逐渐转变为以“为什么”为主,这与幼儿思维的发展相适应。
1.2.3幼儿的想象力
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幼儿的想象力多表现为再造想象,运用原有的形象积累在脑海中再创造新的形象。但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储备和思维的不断活跃,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即独立地将现有形象进行处理改造,重新整合为独特、新颖的思维的过程。幼儿的创造想象具有神奇性和超越性等特点,教师不需要用成人的观点去批判或者纠正他们异想天开的、反自然的想象,那会压制他们的创造力。
2幼儿音乐教育与心理发展
2.1幼儿音乐教育的涵义
幼儿音乐教育是一项基本素质教育内容,通过音乐艺术形式,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幼儿接触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的艺术教育工作。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进行幼儿艺术教育时要注意让幼儿感受、喜爱、参与、体验、表现音乐,要面向全体幼儿,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引导,并得到美的熏陶”。
2.2幼儿音乐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2.2.1幼儿音乐教育可以提高感知敏锐性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幼儿在学习音乐时需要调动各种感官,以随时从不同的感觉通道接收来自视觉、听觉、躯体感觉的大量信息,并作出反应,跟唱、记忆和舞动。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理高度协调的过程,能够发展幼儿的各种感知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同时,多个感官通道的运行能在大脑皮层储蓄较多的记忆痕迹,增强记忆效果。
2.2.2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加速思维发展
组织音乐活动时,随着音乐旋律的律动,在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下,幼儿在参与其中的同时,被带入了一个个变化万千、五彩斑斓的想象世界中,想象力得到发展。幼儿通过对音乐活动进行不同形式的加工,使之成为能够被自己理解和接受的东西,这本来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能够丰富幼儿的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2.2.3幼儿音乐教育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首好的歌曲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童谣、诗歌、散文,一首诙谐、悠扬的乐曲都好像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语言在音乐教育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不仅包括教师的言语引导,更需要幼儿在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中,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甚至描述自己的想象,进而在音乐教育中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使其表达完整、准确、连贯和流畅。
2.2.4幼儿音乐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增强感性认识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有配置的音响,以抑扬顿挫的音调,张驰变化的乐奏和力度,以及色彩多样的音色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信息。在音乐教育中,随着音乐所表现的喜、怒、哀、乐,幼儿的性情得到陶冶。美妙的音乐使幼儿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精神世界。比如节奏明快的《太阳出来喜洋洋》,通俗易懂的歌词、易于理解的节奏,贴近生活,能够带动幼儿愉悦、活泼的情绪;《小乌鸦爱妈妈》,温馨动人的情景描述,让幼儿联想到自己的妈妈,通过小乌鸦的反哺,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寓教于音乐之中。endprint
2.2.5幼儿音乐教育可以促成健康的心理素养
举办音乐活动,鼓励幼儿参与丰富多彩的乐律游戏和表演活动,是提高幼儿良好交际能力和互助合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集体音乐活动能够加强幼儿与伙伴合作互助、取长补短的能力,为其了解和参与多种复杂人际交往奠定基础。群体环境也会刺激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师准确指引下,可以有规律地学会怎样与周围的人相处,怎样关心和帮助别人。同时,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幼儿会尝试克服自己的种种不良情绪,逐渐学会通过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3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3.1选择合适的音乐精品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选择适合的教辅材料直接影响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高低,不同情感、不同形式的教材也会影响幼儿的接受度和心理健康。根據近代学习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阶段的第一步是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幼儿的音乐修养十分欠缺,所以音乐信息对于幼儿来讲是陌生的。如果要求幼儿安静地倾听他们不熟悉的音乐,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很快感到迷茫和厌倦,希望能够尽快退出这种活动。因此,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为出发点。例如《兔子和大灰狼》中的音乐形象——兔子和大灰狼——都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音乐活动中保持高涨的情绪和集中的注意力。
3.2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
在音乐教育中,对音乐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但对于幼儿来说又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应该化繁为简,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将教材上的知识转化成一些浅显、直观的现象或事物。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来讲解,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可以借助小动物来代替音乐符号,把低音谱号比作小金鱼跳水,把高音谱号比作小蜗牛爬墙,把音符比作小蝌蚪,使幼儿带着游戏的心态,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批评、斥责幼儿,这不仅会令幼儿笼罩在不愉快的心情下,也不利于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应该多多鼓励和表扬儿童的每一个进步,促使他们主动练习和改进。在幼儿演唱和演奏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打断活动的进行,这时可以适当地运用手势,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当幼儿需要鼓励和表扬的时候,教师的点头、眼神、微笑和手势也是很好的表达方式。甚至当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与教学无关的事物上时,适当的眼神、手势和音调就可以使其集中注意力,继续学习。
3.3创设美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的指向也比较单纯,容易被生动有趣的教具所吸引,幼儿的认知往往受到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相对应的音乐环境,借助气氛的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除了传统的服装和教室装扮,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学课件可以同时实现音乐效果、视觉效果和动画效果,便于营造氛围,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3.4音乐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将社会生活融入学校与课堂,让儿童在其中获得经验。教师应该采用适合幼儿心理特征的教育方式,以生活化的教育来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在常态周边环境中体会音乐,在轻松愉悦的乐律氛围中感受生活,更好地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教师可以将音乐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入园、早操、进餐、喝水、午睡、离园等环节都可以加入音乐元素,同时可以辅助幼儿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学习。例如在洗手活动中“唱做一体”,幼儿在盥洗的同时齐唱童谣:
搓泡泡
手心手心搓搓搓,
手背手背搓搓搓,
指缝指缝搓搓搓,
大拇指呀搓搓搓,
指尖指尖搓搓搓,
手腕也要搓搓搓,
泡泡白白多又多。
3.5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形式
音乐教育的教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综合适用不同种类的活动方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教授音乐时,不仅可以让幼儿欣赏、演唱音乐,还可以让他们尝试演奏和舞蹈。不妨通过音乐渲染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故事,通过图画和视觉再现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感受情绪。多彩的活动形式能够增强幼儿的内心情感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启发他们产生适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