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背景下成都市青白江区临港经济发展研究

2018-01-09 02:09课题组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临港经济发展

●课题组

自贸区背景下成都市青白江区临港经济发展研究

●课题组

临港经济是依托特定的载体,在特定的空间地理中聚集发展的经济。作为国际陆港——成都国际铁路港和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片区所在地,成都市青白江区发展临港经济有着广泛的外在机遇和内生动力。本文沿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思路,对青白江区发展临港经济进行系统探索,以期为实践者提供有益借鉴。

自贸试验区;临港经济;发展研究

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是推动港口城市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作为国际陆港——成都国际铁路港和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片区所在地,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迎来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加快推动国际铁路港建设和自贸试验区改革的同时,立足建设“内陆亚欧门户、国际化青白江”定位,抢抓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成为青白江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弯道超车的重要选择。

一、临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港口是海洋、内河、公路、铁路等各种水陆运输方式的汇集点,是物流过程中的集散处,是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水陆运输枢纽。从广义上来讲,港口按所处位置分类,一般包括海港、河港、空港、陆港(公路港、铁路港)等。由于历史发展优势,绝大多数关于临港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港、河港这两方面,对于空港和陆港领域,理论界研究相对较少。

(一)临港经济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于临港经济的内涵尚未形成理论界认同的界定,一般认为临港经济从空间上看是一个区域概念,从产业上看是一个诸多产业的集合概念。从国内外的实践和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来看,临港经济有如下特征:

1.地理的专属性。临港经济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产业集群,是因为它有码头的节点优势,以环绕港口的临港区域为中心,以周边腹地为依托,与港口的发展息息相关,能形成相应的经济地理,是一般区域经济无法比拟的。

2.产业的关联性。港口的有利条件促进了物流、航运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依托港口的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集聚在临港地区的各种专业性或综合性的企业形成产业链,构建起一个有机的整体。

3.经济的开放性。港口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交汇的重要场所,具有对内与对外开放的两种维度,其辐射功能把国内和国外的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使国内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

(二)临港经济的理论基础

临港经济是依托特定的载体,在特定的空间地理中聚集发展的经济,支撑其发展的经济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竞争战略理论等。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这些地区和产业培育成极核,进而对其他地区产生推动作用。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指凡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对于有带动作用的临港经济来说,该理论是重要支撑。

2.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主流派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主要观点是:规模报酬递增、空间集聚和路径依赖。报酬递增是一种在贸易和专业化生产方面重要的地方现象;空间集聚主要指由于集聚会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产业在某区域集中。空间聚集成为城市持续扩张、区域形成中心地的主要推动力,从而催生了区域一体化、都市圈、都市带;原始因素会在前两者基础上产生路径锁定和依赖[1]。这一理论赋予了青白江临港经济在成都新的产业布局中的特殊地位。

3.竞争战略理论。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系统提出竞争战略理论,主要指一个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行为,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指通过低成本降低商品价格,维持竞争优势。差别化战略指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别具一格,或功能多,或款式新,或更加美观,这样可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而处于竞争优势。专一化战略指主攻某个特定的客户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依托这一理论,发展临港经济可以增强地区竞争力。

(三)临港经济的发展实践

国内外依托港口发展临港经济的城市非常多,著名的如鹿特丹、汉堡、新加坡,我国的大连、青岛、深圳,等等。这些港口城市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推动“以港兴城、以城促港”良性互动。对比而言,有如下特点:

1.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鹿特丹不仅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同时也是西欧的贸易中心,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其牵动全球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国际航运枢纽地位,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难以复制的优势。同时,有些港口还是天然的资源储备库,更为其发展运输、贸易提供了便利。

2.有广阔的腹地支撑。这些港口城市周边地区生产和贸易均非常发达,既为港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又为港口提供了消费市场,有利于提高港口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港口城市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3.有多元的产业模式。港口一般都是当地某个产业中心;同时,产业模式大多也是多元发展,包括服务业、制造业、零售业、运输业、金融业等,以此达到产业的多元化、集群式发展。

二、自贸试验区对临港经济的效应影响

自贸试验区的主要作用就是营造出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监管简便化的营商环境,对于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

(一)自贸区的虹吸效应对临港经济的作用

所谓虹吸效应,是指利用连通器原理,将高端水位的水,通过一根或多根装满水的管子,利用压力差,将水导流到低水位。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个更高水平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平台,短期内对周边地区相关资源、要素和企业有强大的集聚和吸附能力。青白江自贸试验片区位于铁路港核心区域,对于依托铁路港而发展的临港经济来说,自贸试验区的虹吸效应有利于临港经济汇聚发展的要素,特别是成都周边乃至四川、西部和国内外更大范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二)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对临港经济的作用

所谓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包括产业溢出、技术溢出、信息溢出、税收溢出等,这些有利因素,对于临港经济在自贸试验区周边乃至更远地区布局来说,有长远的积极影响。

(三)自贸区的改革红利对临港经济的作用

自贸试验区在贸易、金融、投资、港口、关税、负面清单、离岸市场等领域进行探索性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构建一整套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充分衔接的制度框架,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这些改革性红利,能充分激发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为发展临港经济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三、青白江发展临港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青白江发展临港经济,面临很多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一)机遇

1.从城市地位来看,青白江正由都市发展布局的外围向中心靠拢。当前,成都正经历着从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演变的过程,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城市空间结构,转变为以龙泉山为城市绿心,由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共同组成的“一山连两翼”的城市空间层次;并以此为基础,打破圈层发展格局,由单极发展向双城时代迈进。在双城时代中,青白江大有可为。一方面,市委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到所有市辖区,加上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构建形成了“11+2”的中心城区区域结构,青白江也由此进入到了中心城区的范围,这必将提升青白江对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的吸附能力;同时,在交通、城市基础配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也将享受到更加有利的政策。另一方面,作为成都开辟发展新空间、联动成渝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东部城市新区对于成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成都肯定将倾尽全力予以推动。而青白江正处于中心城区与东部城市新区的结合处,在东部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必然承担起成都从中心城区“第一战场”迈向东部城市新区“第二战场”的战略联通作用。

2.从城市功能来看,青白江正由成都重工业基地向对外开放门户转变。近年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然从传统的经济竞争向综合软实力竞争转变,越来越强调通过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拉开城市位差,实现战略制胜。因此,成都也作出了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的战略部署。作为成都国际铁路港所在地和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始发地的青白江,必将在其中扮演着对外开放桥头堡和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角色,使青白江从老工业基地转变为内陆港口城市,成为成都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同时,战略通道汇聚而来的物流、信息流、商务流、资金流等要素资源,也必将使青白江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3.从城市发展潜力来看,青白江正由单纯生产制造的旧动能向综合创新改革的新动能转换。2017年4月1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正式挂牌成立,为青白江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方面,铁路港片区将享受境内关外政策,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获得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营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促进制造业、物流业、贸易业、金融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区域本地的中小企业也会因为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配套的完整,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和参与外向经济的能力,从而全面激发青白江发展的活力。自自贸区挂牌成立至8月底,青白江新登记市场主体3929户,月平均增长89.11%,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围绕自贸区特色,青白江的产业结构也正在加快调整,临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培育壮大,“一带一路”开放农业探索发展,工业“一支独大”的局面得到逐步改善。

(二)挑战

1.国际方面,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形成“双向挤压”。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了《工业4.0》,英国发布了《英国制造2050》,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也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回升乏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让我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对于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方向的青白江临港产业来讲,同样面临成本增高、出口困难、利润减少等诸多挑战。

2.国内方面,铁路港口的竞争激烈与单个港口的功能不足构成“两大瓶颈”。目前,国内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而设立的港口比较多,相对成熟的有重庆(沙坪坝西部现代物流园区)、西安(灞桥国际港务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西湖区)以及成都(青白江区)等地。从这些陆港的发展情况来看,虽有发展的快慢之分,但大多功能类似,同质化竞争严重(见下表)。相比较而言,青白江铁路口岸功能相对完善,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围绕铁路港发展临港经济,青白江铁路口岸还需提升更多功能,以适应经济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内主要陆港发展情况对比表

四、自贸区背景下青白江进一步发展临港经济的对策

(一)强化区域合作,优化提升临港产业布局

根据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以及自贸试验区的短期虹吸效应与长期溢出效应,青白江临港产业区可划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应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充分考虑成都经济地理重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统筹谋划临港经济发展,以铁路港为圆心,按照5公里、10公里、20公里左右距离为半径,规划设置临港经济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覆盖自贸试验区十几平方公里范围,立足物流枢纽和集散中心定位,进一步拓展口岸功能,着力布局国际商品集散转运、分拨展示、保税物流仓储、国际货代、整车进口、特色金融、跨境贸易等口岸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拓展区覆盖区内智慧产业城、城厢和清泉产业片区,重点布局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型商用车、粮油精深加工等先进制造业,以及“两头在外”的企业。辐射区除覆盖全区其余范围外,可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如龙泉驿区、锦江区、青羊区、德阳市、绵阳市等地的合作,在相关区域布局平行车、肉类、高端个人消费品等进出口商品展销中心和跨境电商线下体验中心,也可为龙泉的汽车产业、天府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及德阳市、绵阳市的生产制造业提供配套。

(二)依托主导产业,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

放眼国内外较成熟发达的产业园区,大多经历了“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创新集群”三个交叉推进的阶段,通过不断向规模集聚、专业分工、协同创新演进,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青白江可立足建设临港产业园区这个目标,依托自贸试验区优势,以企业集群为方向,引导全区既有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并积极引进与园区发展方向一致的行业优秀企业和跨国集团,促进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的入驻,积聚企业的集群效应。以产业集群为方向,立足成都新的产业经济地理定位,重点打造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3D打印材料及绿色建材为基础、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以跨境贸易、跨国采购、国际产能合作、供应链服务、现代物流等集群发展的临港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以创新集群为方向,着力园区内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以行业(如新材料领域)创新型龙头企业及相关创业机构和基地(如蓉欧创业大院)为引领,带动原有主导产业领域内企业集群创新,推动企业和创业者向更高领域转型发展,切实构建起层次高端、链条完整、结构优化、带动性强、效益显著的现代产业集群。

(三)加强区港联动,共享自贸区改革性红利

临港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努力将自贸区政策扩展至铁路港,将港口功能延伸至自贸区,挖掘、激发铁路港和自贸区的“乘数效应”,实现地理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一体化、经济利益一体化、优惠政策一体化、物流服务一体化。要聚集优秀人才,大力推进“蓉欧+”特需紧缺人才计划等计划,在人才的引育留用方面下功夫,对高端人才实行一揽子入户、安居、奖励、服务等政策,努力铸就人才“洼地”的竞争优势。要创新土地供给,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围绕产业布局和园区定位,优先保障临港经济区用地,促进土地开发利用与城市空间调整、经济地理优化高度契合,切实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要共享改革红利,制定适合于临港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包括企业入驻、主导产业扶持等方面政策,保持各项政策连续性,通过稳定政策来稳定市场预期;同时,深化行政审批等制度改革,搭建面向全所有制、全规模、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服务平台,集中受理企业诉求、解决企业问题,形成全覆盖、普惠制企业服务体系,为园区内外广大企业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

[1]芦婷.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及研究内容[J].全国商情,2009(9).

F127

A

1008-5947(2017)06-0093-04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党校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刘文道,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青白江行政学校校长。课题组成员:庞红英,成都市青白江行政学校常务副校长;张桃荣,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执笔)。

2017-11-02

责任编辑 杨 阳

猜你喜欢
临港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