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映东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小说教学的目标确定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高三教师要在不脱离本文结构的前提下,启发学生探讨小说主题的多样性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以《清兵卫与葫芦》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启发学生重点攻击“性格”和“情节”两大薄弱板块。
关键词:情节;性格;小说教学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是高三生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的主要教本。其中《清兵卫与葫芦》这篇课文是分析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典型文章。情节方面,“情节”是单元主题,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探究方面,即探究小说的深层意蕴,全国卷考试说明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那么落实到高考试卷上,教师要着重处理“情节类的探究”“形象类的探究”。
一、教学难点:情节构思
(一)引入“摇摆”的概念
教师处理这篇文章时要严格按照《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的教学目标——情节。《清兵卫与葫芦》之所以能名列世界小说之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志贺直哉能够娴熟运用“摇摆”技巧,造就了短篇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可读性极强。该文构思之曲在于“摇摆”“跌宕”“起伏”让笔法摇曳生姿;构思之巧在于“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
(二)明确小说矛盾
1.实在矛盾:父子矛盾——爱好被生生扼杀(高潮)
随着情节的发展,教员的家访成了矛盾爆发的合适时机,而父与子的矛盾爆发又是下一个清兵卫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的矛盾开始的新起点。由此可见,危机爆发式的情节安排,可以使故事的发展曲折生动,故事的情节丰富多变,并在情节的展开中展现人物的个性。
2.虚化矛盾:独到眼光与常人眼光——清兵卫慧眼发掘的葫芦,被卖到六百块的高价(小高潮)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偷偷地发笑”,估计清兵卫的意思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从前面的父子矛盾来看,清兵卫被压倒了,然而从后面的情节来看,清兵卫却是胜利者。正是如此,更加深了作品的意味,正体现出作者安排的匠心独运。我们把情节和细节都梳理清楚以后,这时候学生基本上豁然开朗,那么,最终人物的性格探讨即水到渠成。
二、教学重点:人物性格
在本文中,清兵卫这个孩子性格已经算不错了,他从未当面顶撞过父亲和教员。他毕竟是个孩子,有孩子的天真烂漫和看人说话,也会屈服、战栗、恐惧,也会执着、坚守、变通。这就是志贺直哉本人一贯的主张,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意志的作用,肯定积极的人性。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天才的苦闷总是笼罩着淡淡的悲剧,一方面我们哀清兵卫之不幸,另一方面,我们又不会轻率地给父亲和教员扣上“压制”“专断”等过于脸谱化的帽子。因此,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课后讨论,一个是从反面站在父亲(教员)的角度:你是否理解父亲和教员?你是怎么处理“天才的苦闷”的?请给出一个處理爱好受阻的最优化解决方案。另一个是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你认为以后清兵卫惊人的鉴赏天赋会不会就此泯灭?
三、通过小说情节的摇摆、跌宕及小说细节描写,探讨人物的性格
既然“情节是人物的形象史”,那么,教师需要通过绝大部分细节和情节来让学生探讨小说人物的形象乃至性格。我看准了“矛盾”作为勾连“细节”和“形象”的关键。以下是表现清兵卫钟爱葫芦的一处细节描写:
他心头发着跳,问:“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这部分,集中描写清兵卫买葫芦时的内心状态:“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这些细节表现出清兵卫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兴—担心太贵—庆幸不贵—担心被别人买去—买到后的心花怒放,反映了他对葫芦的“痴迷”。此外,志贺直哉在设计“卖葫芦”这一情节时,并非直线型的、一步到位的,而是运用众多细节递进式地表现出葫芦的价值,在情节摇摆中又进一步凸显了清兵卫惊人的鉴赏天赋。
于漪批评有的语文老师在文本解读时不能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不能揭示出“这一篇”文章独特的价值。《清兵卫与葫芦》只讲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却忽略了最后一句话的两个关键词“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所以,这篇作品表面上是写粗暴教育压制孩子的个性,实际上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