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玉
摘 要:在数学教学历程上,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问题不仅困扰着初高中数学教师,同时也困扰着初入高中的学生。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给自身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带来双重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學习成绩,建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初高中数学教学都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与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不同等教学因素影响,这种以衔接教学为目的的数学教学一直难以展开,但此问题又不得不进行攻关解决。故此就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探究,以期为广大数学教师及其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教学效率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其首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任何数学教学的展开与推进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假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较差,教师不断地将课程向前推进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首要解决的就是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相匹配。在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较而言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前提下,使学生对这些变化进行了解与掌握,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转化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与沟通
任何一种衔接教学方法或教学门类的衔接教学都离不开对实施双方的相互了解,这一点在以重视学生学习基础的数学学科中尤为重要。学生在经过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与训练后已经对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及规范有所了解,即使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与初中数学学习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学生也可以依靠一定的学习基础进行纠正,这是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的作用发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真正使学生苦恼的教学内容是一些初中不讲,高中也不讲但却又实实在在需要在考试及练习中使用的知识。例如:在“已知a+b=3,ab=-8的前提下,求a2+b2的值。”这一问题的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道题足够简单,学生没有不会做的道理。但我的学生表示初中阶段没有学习过平方和与平方差公式,不会解这道题。这中间的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与数学教学改革,平方和与平方差公式已经成为一种补充教学内容,而初中数学教师认为高中数学教师会对学生进行补充,而高中数学教师则会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对此有所掌握,也不会为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扰。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衔接教学时要重视这一问题,不能“想当然”地进行教学衔接任务,要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开展衔接教学。
二、在衔接教学初期降低对学生的学习难度要求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较为简单,仅仅需要将知识点熟练掌握并套用在考试中就可以取得较为不错的数学成绩。但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学难度陡然增加,面对高考这一必经的教学目的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但这种教学难度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而言是难以接受的,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与知识水平结构有所了解。通常来说,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种扁平化的学习结构,而高中数学的学习与发展则是立体式的交叉结构。因此,数学教师要依据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点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整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构逐渐系统化。例如:在“x,y,a,b是正整数N中的任意两组之和大于另一组”这一问题中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这种问题,但从知识内涵上而言这一问题可以用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三角形基本知识与定理进行解决。当学生将这一题干中的问题逐步进行分析时就可以发现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化归思想,将问题转化为仅仅需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就可以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导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学习思想。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的引导
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而言,高中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全新的也是有压力的,这就可能造成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压迫感。当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时发现高中数学具有大量的抽象概念时会茫然无措,加之心理压迫感愈发沉重的双重压力,在面对高中数学学习时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摆脱以往在数学教学中的弊端,教育学生掌握诸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在数学学习中广泛使用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勇气。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在实际上的处理难度并不大,在现实中难以处理的原因是学生的心理不安、压迫感等心理因素与教师漠视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想要提高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效率,就必然要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实际、心理活动实际等,正视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基础知识结构与现实需要的差距。通过这些问题的不断调整与解决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张福宾.研究分化点 探讨衔接路: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体会[J].天津教育,1996(9):38-40.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