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教学策略

2018-01-08 13:05茆志东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人教版初中语文

茆志东

摘 要:诗歌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诗歌内容高度的凝练性和意象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方面产生很大困扰。从当下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问题切入,尝试结合人教版教材中几篇诗歌鉴赏教学案例,探讨增强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相关建议如下:引入电子教学手段,激发诗歌鉴赏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品情感态度;引导学生钻研诗歌,允许发表个性见解;适时渗透人文教育,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人教版;教学策略

诗歌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从事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本人深深感受到诗歌鉴赏教学之难。为了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本人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下面,就与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分享一下。

一、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问题

当下的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由于诗歌理解难度较大,学生缺少鉴赏技巧,不懂得如何进行鉴赏活动。久而久之,很多人形成畏学心理,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第二,教师忽略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不善于通过朗读教学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大多数教师将朗读一带而过,影响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进一步理解。第三,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凸显。教师在课堂上所开展的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不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而是将固定答案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诗歌鉴赏活动毫无意义。第四,教师人文教育意识淡薄。大多数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仅仅停留于对诗歌创作技巧的鉴赏方面,教师没有从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内涵角度进行适当拓展,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活动淡化了诗歌鉴赏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二、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教学策略

1.引入电子教学手段,激发诗歌鉴赏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组织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尝试引入电子教学手段,这有助于缓解当下学生诗歌鉴赏兴趣低下的局面。

八年级下册《赤壁》这首诗歌鉴赏教学之前,我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赤壁之战》的片段,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很多人兴高采烈地说道:这可是《三国演义》里面最精彩的一仗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这部电影里面还有小乔呢,她是“二乔”之一,是周瑜的侍妾。借着这部电影,学生对这首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仅学会了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里面的历史典故进行解释,还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印象,这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品情感态度

课程标准各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也不例外,强化朗读教学是突破教学僵局的一个关键点。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范读慢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促使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态度。

八年级上册《春望》这首诗歌鉴赏教学中,我先是通过一则配乐朗诵视频导入课题,学生很快就沉浸在诗歌鉴赏氛围之中。在朗读者那抑扬顿挫、声情悲壮的语调的感染之下,学生对杜甫挂念亲人、心忧国事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我又为学生亲自范读了一遍这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我的语音语调变化,再一次感受杜甫在诗歌里面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朗读的機会,请他们上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这样反复的朗读诗歌,学生不仅学会了融情入境,还加深了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3.引导学生钻研诗歌,允许发表个性见解

诗歌鉴赏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尤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活动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个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鉴赏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诗歌鉴赏中的问题。

八年级下册《饮酒》这首诗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合作讨论一个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有两个意象“菊”“东篱”,请同学们回忆过去学习的诗文,体味这两个意象所蕴含的韵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是《饮酒》最关键的一句,要求学生合作对这两个意象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还能加深他们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人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说道:屈原在《离骚》里面也曾经提到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历来被文人墨客当做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象征,陶渊明在《饮酒》里面采用这个意象,实际上代表他的一种精神向往。随后又有人联系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对“东篱”这个意象进行了分析,他们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学习效率之高让我非常惊奇。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不但重新认识了学生,而且又一次深深感受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意义。

4.适时渗透人文教育,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课程标准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应当适时渗透人文教育,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八年级下册《过零丁洋》这首诗歌教学中,我抓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引导学生展开了深入分析,要求他们仔细品味这两句诗,体会文天祥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有学生感叹道: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毫不犹豫的一种选择,让人想到了司马迁曾经说过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今人学习。通过对这两句诗的点评,学生对诗人的爱国之情和崇高美德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愿意向这样的英雄人物学习,这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次塑造,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感。

尽管现阶段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尽早采取教学策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一定会稳步提高。以上是本人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教学策略展开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对广大语文教师产生有益启发。

参考文献:

[1]石镇雄.论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3):123-124.

[2]杨黎.让诗歌鉴赏之旅变得简单而美妙: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入门教学模式初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2):90-91.

[3]衣立华.拓展诗词鉴赏,熏陶古风意境: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略论[J].新课程学习(上),2011(2):107-108.

编辑 李建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人教版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