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超+尹恩+杨小军
摘要 本文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涉农类专业为例,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相关背景、必然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282-03
Abstract In this paper,taking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ies in F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related background,inevitability,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so as to improve its running level continuously,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ed talents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gricultural-related specialty;talent cultivation mode;regional economy;reform and innovation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主要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发展状况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要求,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办学水平,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为区域经济贡献自身的力量,也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寻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背景
1.1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阜阳市是皖西北重要的门户城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辖颍州、颍泉、颍东3个区和临泉、太和、阜南、颍上4个县及界首市,总面积为9 775 km2,总人口为1 040万人。阜阳市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阜阳市粮食、肉类产量全省第一,常年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6,商品率高达60%以上,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因而阜阳素有“江淮百亿粮仓”的美誉。阜阳市还因拥有1 000万人口和200多万劳务大军而成为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
阜阳市虽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市委、市政府从把阜阳市建设成皖西北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出发,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2]。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阜阳市是人力资源大市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市。阜阳市农产品加工与食品生产企业1 500多家,总产值近1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万人,但是专业技术员仅有1 500人,仅占5%。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定位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阜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学校重点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紧密结合阜阳农业大市的市情,确立了“以农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构建了以食品检验、微生物技术、园艺、园林技术为主体的农科类;以数控、机电为主体的工科类;以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护理专业为主体的三产服务类三大专业群,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尽管涉农类专业是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最早的专业,但是长期以来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满足阜阳区域经济发展对知识、能力和人才的需求,不能紧密结合阜阳农业大市、人力资源大市特点,以及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的农业产业化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下对涉农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然性
2.1 改革与创新既是政策要求也是时代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动态调整的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方向,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此外,《纲要》还强调要加快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多元化人才需要與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由此可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既符合政策要求,也具有时代意义。
2.2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政府才能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高职教育中。只有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产生对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的大量需求,这既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当前是阜阳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农业经济方面由简单的种植与养殖等原材料产业经济向深加工、服务型、外贸型农业经济转变。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对人才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学校涉农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endprint
2.3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可为高职教育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和就业创业机遇
随着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阜阳、亳州等地出现了一批规模化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如阜阳的颍东区农业产业示范园、界首市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颍泉区农业产业示范园、阜阳生态园、颍上现代农业示范园、涡阳现代农业示范园等。这些农业产业示范园(生态园)的建立,为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带来便利。同时,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优厚的政策支持,学生在农业产业示范园可以享受免费注册公司(合作社)、无偿租赁场地、免除各种税费等政策。因此,涉农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无须前往沿海发达地区,可以在本地直接就业或创业。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
3.1 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以满足区域农产品加工与食品生产企业对涉农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为目标,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由学校牵头、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联动办学体制与机制。
校企联动,共育高技能人才。利用专业优势,积极融入到本地相关行业协会。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秘书长单位,与区域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联合组建相关技术学会、研究会,共同打造专业性、行业性和区域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先后成立了阜阳市食用菌协会、阜阳市酿酒工业研究会、阜阳市园艺学会、阜阳市园艺技术服务中心等行业企业协会。从中优选行业、企业专家10~15名,共同组成涉农类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共同指导专业建设。
校企联姻,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与企业合作搭建专兼职教师合作互动平台,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并获取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并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实践实训。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涉农类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到阜阳市金种子酿酒有限公司、古井集团、文王酿酒有限公司、安徽海泉粮油有限公司、阜阳阳光花卉、安徽霁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阜阳植苑园林景观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校内设立了王化斌大师工作室和崔磊大师工作室,聘请安徽高炉集团王化斌和文王集团的崔磊为涉农类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讲学,指导学生生产实训。
校企合作,共建融合型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实境教学。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涉农类专业先后在古井集团、阜阳金种子酿酒有限公司、安徽海泉粮油有限公司、安徽霁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粮食贮备库阜阳直属库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2 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探索“订单培养、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华润雪花啤酒订单班”,“订单班”学生平时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周末由企业派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其授课,课程包括企业文化、生产技术、素质拓展三大模块,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状况,为今后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做好准备。成绩优异学生获得华润雪花公司发放的奖学金,毕业后直接进入公司就业。2015年9月,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自主招生为阜阳金种子酿酒有限公司开设了“金种子员工班”。企业员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学习职业基本素养模块和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课程,周末到校学习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通过这种模式解决了在岗职工学习、拓展和工作之间的矛盾。
3.3 整合优化课程,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针对涉农类各专业部分课程内容差异不大但又互不相通的弊端,通过实践调研和论证,将不同专业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不同的知识、技能模块,淡化专业界线。同时,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岗位模块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务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确保学生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以满足阜阳农业经济发展对涉农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3.4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基地运行效能
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在校内建立了啤酒生产实训中心、白酒生产实训中心、种苗组培生产实训中心等。实现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一体化。实训车间做到“环境真实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借鉴和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体现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引用企业生产、质控的运行管理模式,制定主要实训项目的工艺流程、关键设备SOP和生产记录。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包括《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验员岗位责任制度》《生产实训岗位责任制度》《学生实训手册》等,强化基地运行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原有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区域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联系,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教师驻企工作站[3],骨干教师定期驻站,指导学生在企業实习实践。为了和企业生产无缝对接,部分专业推行“项目化、分段式、小学期”的教学改革[4],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5 加强素质能力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
把职业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将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高度融合,通过制定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大纲,对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实行量化管理。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批脚踏实地且勇于创新的人才。注重涉农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传授好各学科知识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涉农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中,形成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活动等方面的一体化新体系,同步养成创业素质与专业素质,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6 加强涉农类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endprint
涉农类专业依托阜阳市各种农业学会、研究会、省级示范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等组织机构,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和社会人员的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面向本地多家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培训、新成果转化等。承担横向科研课题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承担纵向科研课题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涉农类专业教师先后联合企业申报获批了“沿淮酿酒带窖泥功能菌的筛选及在窖池养护上的应用研究”“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皖北地区白酒酿造中酵母菌资源调查及风味物质的研究”“谷物就仓干燥技术参数优化及干燥条件对谷物品质的影响”“酒曲曲虫非化学防止技术研究”等省级科研项目,并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涉农类专业依托省级质量工程和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与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团队,利用网络技术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现代农业技术资源库。已上线的资源有微生物学、白酒生产与品控技术、花卉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园艺植物保护技术、蔬菜生产技术等省级精品课程或技术资源网站。
4 改革与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涉農类专业生源狭窄,招生规模严重受限
相对于其他专业,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学源窄、层次低,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观念和创业精神,有追求安逸的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的发展。为了扩大生源,2015年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涉农类专业学生减免学费,提供了奖助学金,设立勤工俭学岗位,使农村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得以安心学习。
4.2 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企业重视不足或合作流于形式
在区域经济环境中,部分企业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利益,逐渐缩小合作规模或变相更改合作的内容,使得校企合作协议成为一纸空文。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与企业多交流、常沟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聘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担任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定期开展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5];同时让教师走进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学术讲座和短期技术培训。
4.3 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与政府的政策引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政府应当出台积极的政策,来引导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把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2014年1月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在第一届大会上阜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卢仕仁,市政府副市长黄珍,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副局长蒋中福,市直有关部门、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阜合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以及阜阳市及周边大中型知名企业等40 余家理事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召开使校企合作得到实质性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等问题,对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6-10]。
4.4 改革可能会触及部分教师的利益
涉农类专业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触及部分教师的利益。如课程体系的整合时,导致某些教师的课程被压缩或删减,改革和创新可能会因此而受到阻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让相关教师外出培训进修与企业合作开发新课程等形式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1-12]。
5 结语
通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涉农类专业与区域内多家农产品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构建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融合型、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办学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产融通、专兼融合的双师教学团队;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提升了涉农类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学院涉农类专业办学水平及专业知名度,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涉农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6 参考文献
[1] 蔡袁强.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2(2):89-94.
[2] 尤胜.阜阳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约束与思路研究[J].市场论坛,2012(5):48-50.
[3] 王明跃,张新红,王化斌,等.构建产学研平台,培养高素质酿酒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实践[J].酿酒,2015(3):107-110.
[4] 陈毛华.基于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80-84.
[5] 张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1-33.
[6] 韩文瑜,丁洪浩,梅士伟.综合性大学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7):63-65.
[7] 蔡琼,岳素青.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6-27.
[8] 史敏,罗建.关于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7,36(2):123-125.
[9] 罗海燕.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10] 纪文婷,夏金星.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现状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6):43-47.
[11] 马晓花.地方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2] 刘秀玲,胡月华.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1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