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2018-01-07 04:08贺瑞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36期
关键词:探索国有企业

贺瑞

摘 要:在事业单位逐渐转制为企业新形势下,推动企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即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指出了当下新转型的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该类问题,提出了综合生产计划管理模式的革新举措。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6.043

0 引言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企业的不断兴起,效益是企业的生命,降本增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保障企业运营中的效益,综合计划管理模式随之出现,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对其业务的控制力,有助于平衡企业各项经营项目计划,使管理者实时了解企业的各项生产运营状况,实现业务管理在全局性控制的基础上,满足协调性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以达到提高综合计划管理成效的目标,使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更加顺利。因此,综合优化管理及实时控制措施对于保障企业战略规划的顺利实现具有决定性的现实意义。

企业综合生产计划是整体性举措,有别于主生产计划,它是服务于企业的全局战略规划的。因此,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意义,对其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要慎之又慎。经调研,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企业生产计划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的生产运营工作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然而,这些关键岗位的人员往往关注的是管辖范围内的工作任务,而對企业总体运营思路一知半解,导致了落后的管理理念与相对超前的企业战略定位之间的矛盾;②管理者在制定相关规定时,借鉴规范成熟的行业相关制度较多,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制度相对较少,导致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缺陷;③企业监督不完善,往往存在监管滞后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执行难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采取针对性强的优化措施,就现实存在的生产管理问题逐一解决和完善。

本文结合现实中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企业逐步改善和优化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国有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体制存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人员相对稳定,不会因订单大小或者数量而增减员工,因此,企业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难于掌控;②企业工作单元设置相对固定,不会因订单大小而增减工作单元,因此,企业单元产能以及效率不便于衡量;③一般情况下,各个企业生产能力要大于订单的需求,因此,企业可能会存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导致企业经济负担增大。

其次,生产管理理念相对落后。表现在:①生产管理人员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了解不够充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不清,企业全局效益意识不强,生产成本认识程度不够;②管理者制定的生产经营计划缺乏科学性,同时也不满足经济性的要求,会造成执行力差甚至执行不下去的情况。

再次,信息管理缺乏科学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各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平台,数据信息更新偶有存在滞后,甚至错误的问题,各部门数据信息统一的问题也经常会发生,这样一来,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当企业需要开展内部生产大数据分析确定某项决策时,内部数据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甚至会误导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使企业产品以及形象严重受损。

2 优化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举措

针对“1”中提到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响应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广义上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的号召,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即生产计划,提出如下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优化举措:

第一,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制定《单元制产能化管理办法》。

单元制产能化管理办法强调突出生产计划各环节的管理,包括从计划制定、审批到实施,再到过程检查、物流、现场及售后甚至到员工的奖惩等各细小环节的管理。其管理重点在于系统的收集到每种产品在每个单元的生产加工时间以及辅助时间,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核定出每种产品在每个单元所能承担的生产工作量及其相应的标准作业时间,然后,计算并讨论每种产品及其配件在每个单元的生产周期和日产能,最后,依据核定标准分层制定生产日计划、周计划等。要保证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就需要程序化。这样一来,企业综合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得到完善,企业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如此,有望实现在各要素投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取得额外的生产效率,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

第二,健全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中的考核体系,增强综合计划管理的执行力度。

如何将理论化的管理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是综合生产计划管理的难点,它的有效实施主要取决于对资源的管理,即对过程影响因素(如人员、机器、材料等)的控制。因此,企业要实现零死角管理就必须要风险预见的意识来应对影响实践过程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在过程影响因素中,人是不确定性最大一个。因此,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符合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考核体系尤为重要。

考核体系要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指标,并以此进行绩效考核,以保障考核的公平性、透明性以及真实性为前提,对企业员工形成有效的约束,与此同时,激励政策不可或缺,这可以实现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良性竞争,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综合计划管理的执行力度的目标。

第三,建立健全并不断更新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综合经营计划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的质量及效率与信息化技术息息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的融合,为企业管理和运营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重要技术支持。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的融合,建成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管理平台,以便企业管理者对数据进行整合。另外,要加强各部门信息的系统协调,使企业信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障数据的统一性,有效提升数据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监管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还可以实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调整预算,使企业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3 结束语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过程中,打破传统格局,提高自身的管理质量,优化综合计划的管理模式,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企业必须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企业综合经营计划,并通过制定《单元制产能化管理办法》,完善企业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信息化系统平台等举措实现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以保证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降本增效和维稳内部环境,实现企业“双收益”。

参考文献

[1]贾太平. 基于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优化论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32.

[2]姜中良. 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8,(7):139-140.

[3]杜宝宪. 基于计划网络模型的计划管理模式[J].管理与实践,2015,(10):28-32.

[4]臧俭. 生产计划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实践[J].理论与探索,2017,(4):34-36.

[5]冯治平. 转变企业计划管理模式的思考[J].山西统计,1997, (1):36-37.

猜你喜欢
探索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