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希嘉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中外历史的初始阶段,打好历史基础,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历史教学的感悟谈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199-01
1.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人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内容和贴近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人,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历史课是否生动有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态度。 对于一节课来讲,要取得最好的效果,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设计。一节新课开始,要有过渡性的话导入,要有前后的联系。一般的是复习上一节讲的内容,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入要讲的这一节。好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对将要讲的内容充满兴趣,并知道要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反过来则事倍功半。
2.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到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就必须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以往的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附属,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能否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挥创造潜能的重要前提。因为捕捉创造灵感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去尝试;培养學生敢疑、善疑、多思的学习习惯。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才能得以体现。
3.人格培养要创新
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应当是具有最大适宜性、开放性和应变性的创新型人。这样,教师人格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就是创新型人格。创新型人格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表现为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探索的情感,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的意志,以及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献身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创新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分析形势,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指出教材和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还应加强督促、检察工作,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持之以恒,逐步形成创新人格。
4.注重学科渗透,实现历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迁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等,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各门知识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的。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其它学科,尤其是语文、地理、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这些学科不仅使历史学科多了几种记忆知识的途径,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十分有利于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使知识互相迁移,适当渗透,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比如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因此在本节课中运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临终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这首诗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分裂、骨肉分离给中华儿女造成的切肤之痛,这种痛源于上一知识点"台湾问题的产生",又为下一知识点"推动祖国统一的政策"做了情感上的铺垫。在"心语心愿"中,一名学生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这样一首意蕴深刻的诗歌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和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历史是一个过去的概念,而地理学科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全方位地分析历史知识。特定的空间位置和空间概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本节课第一板块"同根同源",学生不仅从历史的角度论证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还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从地缘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将地理知识迁移到了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