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2014年8月,当得知自己成为高一特色班班主任的消息后,我的心中充满了惊喜和期盼。在我看来,英语特色班的学生是从全市中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中精选出来的,他们的学习、卫生、生活习惯往往比较好,自觉性、时间管理意识应该也比较强,不需担心。然而8月19号开学报到以来,在注册报到现场、军训操场、教室、宿舍等场合,我却看到了一个个证明我以前想法太天真的令人忧虑的镜头:
镜头一:晚修后10点30分巡视宿舍,有的学生在吃夜宵,地上的纸巾、餐盒随处可见;有的学生爱不释手地玩着手机;有的学生在聊天……我问:“快11点了,怎么还不睡觉?”有人回答:“反正明天也没有什么重要事情,不如多玩会儿。”
镜头二:期中考试前一个月,我通过班会课、QQ群、互教通等反复提醒班里学生要早点定下计划,早点复习。可许多学生还是“涛声依旧”地过着。期中考试班会课上,当我通过PPT宣布有19位学生达不到特色班的最低分数要求后,他们只是沉默了几分钟,第二天又恢复了“往日风采”。
为什么曾经让我引以为豪的学生会出现学习目标模糊不清、时间观念不强、卫生意识苍白等诸多现象呢?经过观察、了解,原来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大多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长辈营造的温馨环境使不少学生安于现状,对现实稍有不满便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来自家庭和周边环境条件的优越使得他们一踏进高中大门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思进取,责任感、危机感渐渐离他们远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兼班主任,我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恰当的途径,在合适的时机让忧患意识走进学生心中。
一、忧患意识渗透的行动实践
通过学习忧患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我初步确立了以下忧患意识的渗透内容目标:个人生存发展忧患意识;资源忧患意识;民族忧患意识。考虑到忧患意识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忧患意识要想走进高一学生心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打算把历史课和班会课作为渗透忧患意识的两大阵地。
1. 历史课:首次渗透忧患意识阶段
2014年10月12日,给学生上《鸦片战争》一课,当分析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时,我有意识地通过幻灯片打出马克思的一段话:“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然后通过提问,学生很容易回答出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是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句话在马克思看来,中国战败的原因还有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是清朝统治者缺少忧患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不少学生想到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甚至有学生想到了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由于时间问题,我没有讲忧患意识的含义及重要性,但对学生忧患意识的渗透起了启蒙作用。
2. 从历史课到班会课:再次渗透忧患意识阶段
上《抗日战争》一课时,我终于又找到了渗透忧患意识的机会。我首先通过PPT打出这样一句话:“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并请学生用史实加以证明,学生很快回答出了日本发动侵华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一战期间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南京大屠杀等史实。但我话锋一转,请大家思考回答一个问题: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假如中日再战,中国能打败日本吗?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分组收集资料,下周班会课开一个历史辩论赛:正方是假如中日再战,中国完全能打败日本;反方是假如中日再战,中国不一定能打败日本。
班會课上,在正反方学生激烈辩论后,我也趁势提出思考的问题:魏源说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究竟应向日本——这个曾经是我们最凶残的敌人学习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请下周负责班会的小组认真准备。
3. 班会课:忧患意识再渗透
4天后的周一,经过认真准备的班会主持人首先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引出班会课的主题:忧患的力量。这节班会课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忧患意识”知识竞赛。把孟子、屈原、魏征、欧阳修、黄宗羲、魏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马寅初、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编号,请同学们踊跃抽签,以小组为单位有奖回答出相关历史人物的忧患名言或故事。
蒋介石PK毛泽东:谁更厉害?一个是保定军校和日本东京振武军校的高才生、黄埔军校的校长、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一个是长沙师范学校毕业生。为什么实现中国真正独立的却是毛泽东?在学生思考的同时,出示下列史料:
①1949年3月,全国范围的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毛泽东开始考虑将来的新政权如何巩固的问题。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告诫全党:要特别警惕“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谨防在“糖弹”面前打败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了有效防止党内骄傲情绪的滋生和蔓延,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明令“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 。
②1954 年,毛泽东曾忧虑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总结日本崛起的背后。在学生对毛泽东忧国忧民意识、建设忧患意识等有了初步的感悟后,班会课主持人进而提出问题:忧患意识除了帮助伟人成功外 ,还有什么作用呢?接着通过PPT展现二战后日本一片废墟和1987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图片,让学生思考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并适时呈现下列素材:
①日本的儿童从6岁起,就受到教师如下灌输:日本没有什么资源,不拼命学习、工作、奋斗,国家就要灭亡,个人就要受穷。
②日本教科书几十年不变地写着:日本资源短缺、国土狭小、国内市场极易饱和,为求民族生存,国际市场是日本的生命线,技术立国是唯一出路。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忧患意识渗透行动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学生的时间意识、危机意识增强,期末成绩与期中考试相比,总平均分有了明显进步。
二、忧患意识渗透的行动设想
1. 指导学生出一期以“忧患是一种可敬的力量”为主题的黑板报。
2. 进行以“忧患也是一种美”为主题的班级现场书法比赛。
3. 与语文教师联合举行“忧患意识”主题的有奖征文比赛。
4. 举办时政辩论赛,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你怎么看?》《从弃儿到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的腾飞靠的是什么?》等。
5. 利用一些节日、纪念日如植树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加强环保忧患意识、民族忧患意识渗透与教育。
6. 组织观看与忧患意识相关的电影,如《日本陆沉》《2012》《唐山大地震》《后天》《一九四二》等,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