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技术体系建设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2018-01-05 11:20张玉涛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

张玉涛

内容摘要:优化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技术提升,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农村地区流通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农村地区对外经济交流;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力配置失衡,农户利益受损;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率较低,农村对外联系不够紧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缺失,农产品价值增值空间缩小。对此,应当从政策支持、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电商业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流通技术 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

流通技术体系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自提出以来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有全局性眼光和系统性思维,需要选择合理的切入点。所謂农业现代化,狭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现代化仅限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变革(王锋,2015);广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局限于农业技术,而是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整体考虑,研究如何通过社会生产关系(不单指农业内部生产关系)的变革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李燕凌、汤庆熹,2009)。农业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包含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两层含义。农业现代化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质量至关重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于2016年10月17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希望于2035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大约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基本完成,历时大约100年。中国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和理论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末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制度、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三大要素,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实践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等,2015)。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时期,农业现代化问题得到更多重视,现代化是技术的现代化、人才的现代化,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多需要从技术层面进行。

农业现代化与流通技术体系建设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流通技术体系构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地方。有学者研究指出,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的建设无疑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赵晓飞、田野,2009);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建设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陈超、李斌,2013)。实际上,流通技术体系构建解决的是农业现代化系统性工程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即农产品走向市场的环节,因为不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实际上就没有真正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流通服务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通服务在第一、第二产业充当桥梁作用,是连接第一、第二产业的纽带(郝爱民,2016)。流通体系的合理构建能够将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农村流通技术体系构建的意义所在。流通技术体系构建从市场端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实现生产要素投入向最终价值产出的转化,是完成农业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流通技术体系构建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起点,更是解决农业生产市场端的核心工作。

流通技术体系优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技术的现代化、农产品终端销售模式的现代化以及与之相关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的现代化、资金融通的现代化,最终整体归结为农业生产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其中,农产品流通技术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对外流转的绩效,并转化成最终收益的情况。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主要包括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主体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以及流通信息化(李连英、李崇光,2012)。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具有大规模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如东北、华北、江南一带,其农业生产能够供给到全国地区,而多数偏远地区或者不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区域,其农业生产成果很难输入城镇地区,农业生产更多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增值需求。在农产品流通技术现代化的条件下,能够促使农产品在系统化的流通技术体系内实现高效流转,将优质农产品从生产端流通至消费端,实现价值增值。因此,无论是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地区,还是不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地区,都应当通过现代流通技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物流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物流运输成本的极大降低、流转环节的减少,并最终增加生产端和消费端收益。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的优化,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流通技术体系优化本身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流通技术体系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农业现代化,因为即便是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现代化,但农产品无法进行高效流通,也就无法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则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的意义就无法体现。其次,农产品流通技术现代化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流通技术现代化条件下,农产品能够及时有效供给城镇地区,将农产品的劳动、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入转化为农民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地区市场需求信息及时传递到农业生产领域,从而促使农业生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最后,农产品流通技术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途径。农产品流通技术现代化能够提高对外交流效率,促进城乡之间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双向流通,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

总之,农业生产领域的流通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的改进和优化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强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优化,促进农产品流通技术提升,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地区流通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农村地区流通技术体系建设首当其冲。从某种程度上讲,流通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技术进步史,流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流通领域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李丽,2010)。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流通技术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赵晓飞、田野(2009)认为,相对落后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瓶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要对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从渠道关系、参与主体、流通业态、流通技术(手段)、政府政策支撑体系等层面进行创新。李丽(2010)认为,交易模式落后、物流配送不尽人意、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区域两极分化和流通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是我国流通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陈超、李斌(2013)指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高、物流主体发展不完善、供应链不连续、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周强(2015)提出,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支撑体系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短缺和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总结起来,学界对我国农村地区流通技术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高、供应链管理不完善、技术水平低等诸多方面,较为全面但系统性分析缺乏。实际上,我国农村地区流通技术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农村地区对外经济交流。农村地区多数地处偏远地区,南方则重点集中在山区、丘陵地带,这些地区构筑交通网络存在困难,加之长时期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影响,农村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一直较为落后。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得农产品对外流通效率大大降低,由于农产品多数存在保鲜、防腐等方面的要求,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就无法实现远距离流通。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2015年全国农村公路里程398.06万公里,较上年增长9.9万公里,2016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659.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9.9万公里。但是,同日益增长的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相比,现阶段农村交通运输条件还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尚不能充分释放农村经济潜力。

第二,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力配置失衡,农户利益受损。农产品从产地到最终消费市场,中间经过多重环节,依据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而有长有短,但都呈现出显著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生产端和消费端议价能力弱,而中间端议价能力强。即我国农产品渠道模式呈现“权力不平衡性”和“结构不对称性”,渠道权力严重向龙头企业倾斜,农户谈判能力弱,利益得不到保障;渠道结构呈现“两端小中间大”的不对称。如表1所列举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不同渠道流通模式下的流通技术都存在不发达的情况,这与农村地区整体的流通技术体系构建不足有关;“农户+批发商”、“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三种模式下流通成本高、渠道关系相对不够稳定、流通业态较为单一;由于批发商、龙头企业议价能力强,因此导致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加价明显,使得农户收入低、消费者购买价格贵。

第三,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率较低,农村对外联系不够紧密。农村地区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率较城镇地区低(见表2),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弱,对市场供需信息搜索能力差,损失了大量潜在发展机会。目前,各类电商平台对农村市场的不断挖掘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2017年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零售额达12448.8亿元,电商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电商模式下农产品流通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很多时候为实现产品销售,相应的物流成本由农户承担,农户所获得的利润相对微薄。实际上,电商模式对农产品销售而言其实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渠道,能够实现产品从生产者直接到消费者的过程,但如何有效缩短运输时间和距离成为提高流通效率的关键。

第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缺失,导致农产品价值增值空间缩小。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其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连成有机整体,并对其中的人、财、物、信息和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在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要求供应链各节点的行为主体通过信息共享、资金和物流功能进行无缝衔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情况普遍存在,供应链环节不连续,甚至出现断裂情况,导致农产品价值增值空间被压缩。此外,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农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对保鲜、防腐要求高;运输距离远;流转环节多;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多种因素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难度较一般工业产品供应链大,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不成熟、城乡经济互动机制构建不完善的情况下,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存在一定困难。

结论与建议

流通技术体系构建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起点,更是解决农业生产市场端的核心工作。优化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技术提升,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流通技术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农村地区对外经济交流;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力配置失衡,农户利益受损;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率较低,农村对外联系不够紧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缺失,农产品价值增值空间缩小。

针对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包括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政策倾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其次,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对城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速农村地区获取外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都有着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应当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技术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再次,推动电商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优化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电商业务摆脱空间限制,能够促进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进行产品供需信息的有效沟通,从而实现农产品从生产端向消费端的流通、需求信息从消费端向生产端的流通、城乡之间的互动发展。最后,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改善农村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优化农产品流通模式,尽量缩短流通环节,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促进信息和产品的双向流通,提升供应链管理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锋.制度变迁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J].经济学家,2015,7(7)

2.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

3.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李冠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1)

4.赵晓飞,田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2)

5.陈超,李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

6.郝爱民.农村流通服务对农业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7.李连英,李崇光.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2)

8.李丽.我国流通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2)

9.周强.論我国农产品流通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