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武英
做勤学之师
做一个人,要不断学习;做一个现代社会的人,要经常学习;做一个现代社会的教师,要终身学习。
1.学习先进的理念。几年前,我就看到南方一些学校校长的“惊人”做法:开放学校图书馆,推行无门槛自助式阅读。当我们还在担心:学生会不会损坏书籍?会不会有借無还? 学校会不会在管理上出现失误,被上级批评?校长的回答是:书生来就是为读的,只有读了,才能实现书的价值,读的人越多,书的价值越大。退一步说,即使有个别人,因喜爱某书而拿回家,经常看,也算实现了书的价值。后来的实践证明,书的阅读率大幅提高,损耗率极低。看看,这就是理念不同,行动大不同。再比如对“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观念,时至今日仍有人认识不到位。如果要深究起来,可能有不良的思想作怪——学生活跃起来不好管怎么办?一想到这些烦人的“怎么办”,就退缩了,“算了吧,还是我讲吧,这最放心”,这是不是不负责任?算不算变相的懒惰?中国人培养孩子听话服从的习惯,国外教育往往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这个教育现象也应深思和改进。
2.学习专业知识。天赋异禀者,可谓凤毛麟角;芸芸众生,资质大多平平。那些把事业做得有突出成绩的人,往往是在本专业善于学习并坚持学习的人。大学毕业,完成了基本的专业储备;走上工作岗位,学习又开启了新征程。立足教师岗位,意味着承担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教材内容要学,教法要学,相关的其他知识要学。过去的说法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而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要求高得多:你的字要漂亮,普通话要标准,要赶快熟悉新教材,要深入研究新考纲,要成为做题高手,要有艺术素养,要会使用多媒体,要有刚柔结合的性格,要会与家长沟通等。
3.学习先进人物。要干好一件事,必须先有足够的思想动力:或为了领导信任,或为了家人嘱托,或为了学生欢迎,或为了自我荣誉。学习先进人物的最大意义有二:一是坚定教育信仰,消除职业倦怠;二是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活,提升幸福感。要常思教育事业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要常思教育者“平凡成就伟大”的职业特点,常思人生定位是否合适、奋斗目标是否明确;要认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自然规律,“幸福也在奋斗过程”的人生道理。读一读“赫赫而无名”的科学家、两弹元勋王淦昌隐姓埋名几十年苦苦搞科研的故事,想一想从青丝变白发、坚守偏远山区教育36年的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的事迹,我们面临的一点困难算什么呢?从心里靠近先进人物,体会他们的困境和挣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幸运,精神上向他们看齐,从而吸取向上、向前、向善这些重新生长的力量。
做善思之师
科研兴校,向科研要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长期任务。教师个人要思考并改进。这里提几个需经常思考的问题:
1.教材理解问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教师的“内功”。对教材字面内容的阅读、精神实质的把握、思维逻辑的分析、地位结构的认知、特色情趣的品味,我们有大量的“内功”要练。
2.教法改进问题。一人带好几个班,一个年级带好几年,课是否上得一模一样?还有没有新的更好的教法?
3.难点突破问题。一堂课上,课堂气氛不应是直线型的,课堂思维的难度、密度也是不同的。那么,起伏如何创设?铺垫如何进行?包袱如何抖开?知识难点是否在水到渠成的时候得到突破?
4.培养学生能力问题。一堂课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哪些学科思维方式,必须心中有数。
有一个善思的例子,是近年来活跃在中语教坛的领军人物王君。她倡导的“青春语文”的理念正在影响更多的人。她深入研究教材,认为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分类太简单,自己进行了文本个性化分类: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王君在训练学生的能力时提出多种能力:语言丰腴能力、支柱词语发掘能力、同类信息整合能力、咬文嚼字探秘能力、矛盾发现破解能力、填补空白还原能力、多元对比提炼能力、情境创设再造能力、追问点拨对话能力、源头活水引入能力、写读说画原创能力……真可谓洋洋大观!只要善于思考,总会有所得!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长期的,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尤其应把勤学、善思作为职业习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为标尺,不断努力,以实际行动提升自己的 “综合战斗力”。
一个教师就是一盏灯。我们都应把自己的爱心、耐心、智慧、热情熔铸在一起,把自己那盏灯拨得更亮,让它照到学生的心头。千万盏灯汇聚起来,就一定会照亮我们新时代的中国梦、教育梦。
作者单位 陕西省韩城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