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玲
【摘要】戏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戏曲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戏歌的发展则融合了戏曲与歌曲的双重元素,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学习兴趣。以戏歌《唱脸谱》为例,就其作品特点、教学实践、引导作用等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唱脸谱》 戏歌 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
一、戏歌的教学实践——以《唱脸谱》为例
(一)歌曲分析
《唱脸谱》之所以被称为戏歌,是它的旋律既揉合了京剧唱腔的曲调,使歌中有戏的韵味、戏中有歌的风格,又配以电声音乐的伴奏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几分时尚和新鲜感。歌曲开头就用“旦行”的唱腔特点引出四个乐句;第二段京剧西皮流水板的音调,使得歌曲中保留了京剧流水板“有板无眼”的典型特点。这一乐段主要采用了“净行”的唱腔,以洪亮宽厚的声音把京剧中的人物简明而鲜活地展现给了听众;最后一句“叫喳喳……”花臉的唱腔使整首歌听起来潇洒流畅又激情豪放,唱出了中国人对国粹艺术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二)教学主要过程
1.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变脸”视频,引导学生猜测变脸当中的脸谱人物,学生既学习了有关京剧脸谱的知识,又激发学生对本首歌的学习热情。
2.授新课。首先播放《唱脸谱》,提出问题:①这首《唱脸谱》和普通流行歌曲有什么不同?②它是歌曲还是戏曲,与哪种剧种较为相似?通过引导和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唱脸谱》第一部分充分展示了京剧元素,在创作形式上结合流行音乐元素。第二部分则采用京剧唱腔,两者融合为一体。这种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就是戏歌。那么,你判断这首《唱脸谱》采用京剧唱腔的依据是什么呢?经过对京剧唱腔的进一步了解学生得知,京剧的唱腔由“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西皮”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在弱拍起唱,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二黄”则是强拍起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了解到皮黄腔的特点,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唱脸谱》第二部分的京剧韵味的唱腔属于西皮唱腔,而这种唱腔节奏明快更容易被同学们喜爱和接受,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兴趣。
在对《唱脸谱》的唱腔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老师提出问题:你认为第二部分哪一句最具有京剧韵味?大多学生回答最后一句即:“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部分花脸的唱腔,除了要引导学生去模仿其唱法,还要了解花脸这个行当的发声特点,让人一听到这种豪放有穿透力的声音就能联想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发声时引导学生把鼻咽腔打开,咬字时后牙使劲,用力咬字头,声音要浑厚有力粗犷洪亮,要求咬字吐字,逻辑重音的语气把握,经过老师的引导及示范,学生逐渐能感受到京腔特点,能体会出到其中的韵律、气息及腔调的变化,努力做到字正腔圆,初步把握住此拖腔的京腔京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性高涨,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增加。
二、戏歌教学对戏曲音乐教学的作用
第一,戏歌的学习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有机整合,二者结合,相得益彰、风格独特,正符合了学生的欣赏口味和心理需要,因此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认识、传承经典艺术的动力。
第二,戏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音乐欣赏范畴的拓展,实现音乐审美体验的延伸,如通过《唱脸谱》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四击头”的锣鼓经,知道历史人物窦尔墩、典韦,了解“盗御马”“战长沙”的京剧剧目及其故事内容。除此之外,学生也学习到了戏曲的脸谱、行当、板式、唱腔、场面等戏曲知识,进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戏歌教学不受传统戏曲的严格音韵、曲调限制,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趣味性也有所提升,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戏歌虽然借鉴戏曲音乐,但它没有破坏戏曲的规则和本体,它以与传统戏曲不同的形式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不喜欢戏曲的学生可以通过戏歌慢慢接触戏曲,进而喜欢上戏曲。
三、结语
“以戏为歌唱四方”,利用戏歌实现“戏曲进课堂”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戏歌能够保留戏曲元素,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多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戏歌将构建起传统与现代音乐教学的纽带,为经典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畅.谈戏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初中戏曲教学的作用[J].通俗歌曲,2016,(01).
[2]吕梦霞.戏歌艺术特色以及对小学戏曲教学的引导作用——以《唱脸谱》为例[J].戏剧之家,2016,(20) :202.
[3]梅映.音乐课堂中戏歌与戏曲相结合的教学艺术[J].音乐天地,2015,(0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