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日
【摘要】 理解诗词里所表达的情感是正确解读诗词的关键,且鉴赏诗词的思想感情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而学生解读诗词情感时常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找到鉴赏诗词情感的切入口。
【关键词】 古诗词 情感鉴赏 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0-090-010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常通过诗歌来抒发他们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是鉴赏诗词的关键,而这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但许多学生反映,面对一篇诗词作品,常常不知从何处读起,常常只停留在字面释义,不知如何去探寻作品蕴含的情感。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鉴赏情感的方法很重要。我认为解读诗歌的情感可从以下几处着手:
一、看题目,总体观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一个人的眼睛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内心。同样,题目往往也是诗文的眼睛,它往往概括了诗文的大意,透露诗歌的感情基调,我们要学会通过诗题这双“眼睛”,去窥探诗人的心灵倾听诗人的心声,推知诗歌背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尤其是当它出现怨、恨、愤,别等字眼时,我们就能大致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了。如《闺怨》一诗,从“怨”字即可知此诗有幽怨之意。又如《忆江上吴处士》,从“忆”字,即知该诗含追忆、思念之情。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在文学史上,大多数知名诗词作者的个性和情怀志趣都有比较鲜明的个人特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创作的作品往往有比较稳定的个人风格,表达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所以联系作者的主要经历,性格志趣,掌握诗人作品的主要风格特点等有助于解读诗人相关作品的思想情感。如我们学过《示儿》、《书愤》等,了解到陆游有爱国情怀,他的诗中常有报效祖国,统一中原而又苦于年老多病壮志难酬之情。那么,在解读2015福建高考卷:陆游《秋夜纪怀》的最后两联“病入新凉城,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所含的情怀时。我们就不难看出,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为国作战的情形,仍期待能重返战场报效祖国的情怀。
三、了解注释,推知情感
注释往往介绍作者的创作缘由、背景,或对个别难解关键词解释说明,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推知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比如,解读2015年安徽高考卷诗歌鉴赏题杜甫的《月圆》一诗。注释提示: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所作。从这一注释,我们即可推知作者孤身一人漂泊异乡,在这月圆之夜,则难免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团圆之情。
四、通过主要意象判知情感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积淀,诗词中的意象常有特定的内涵。如月亮、鸿雁常代表思念之情;落花、流水常代表对韶光易逝的感慨;松、竹、梅常代表高洁坚贞?;梧桐、子规常寄托悲惨凄恻之意。平时注意将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归纳积累,再结合诗词具体内容,有助我们正确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从意象的修饰语,推知作者的心境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词中,景与情尤其密不可分。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而是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因此我们可通过把握诗中景、诗歌的意象意境从而推知作者的情感。而把握主要意象的修饰语(多是形容词或动词),有助于推知作者的心境情感。
若修饰语是一些冷色调、消极的词,那诗中感情基调多是消极的。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从这些修饰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幅萧飒悲凉的秋景图,感受到了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因此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当时漂泊天涯的惆怅伤感。
若修饰语是一些暖色调、积极明快的词,那诗中蕴含的情多是积极的。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里的修饰语让我们好像走进了一个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春天。所以我们不难想象,立足于此境的诗人该是欢快愉悦、悠然闲适的。
不过,极个别诗词中也会出现乐景衬哀情,或者用哀景衬乐情的情况,那要结合具体内容和更为详细的信息来认真鉴赏了。
六、抓住詩词中能体现情感的字眼
诗词中能反映情感的字眼一般有两类,一是直接表述情感的字眼。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一“愁”字,直接明了,结合词中的“往事”“雕栏玉砌”具体内容就可知这愁是作者追忆往事怀念故国之悲愁。
第二类是提及诗人个人境况的字眼。这类反映诗人个人境况的信息,虽没直接表述诗人情感,却往往暗含情感。我们可以以意逆志,根据个人经验换位思考加以联想想象就可推知。如读杜甫《登岳阳楼》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我们从中可知,晚年的杜甫漂泊在异乡与亲朋好友音讯断绝,年老体衰又贫病交加。不难推想出,在这种境况下诗人难免有种孤独无望、漂泊天涯的感伤了。
七、在用典处多揣摩言外之意
用典是诗歌常用的手法,多在咏史诗中出现,常通过感怀、评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抒怀。但是诗人的感慨和抒怀往往不会只停留在所引的典故,还会借题发挥。这就要思考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志趣、经历、感受、身世等与作者所引用的典故里的人物事件时局有没有相似点、连接点,从而推知诗人的言外之意。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面上赞扬了刘裕北伐抗战的英勇,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讽刺,以及自己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可见,诗词中用典之处必须多加留意、细致斟酌,才能理解诗人寄托于其中的思想情感。
结语
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只有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词情感的方法,让学生找到探寻诗词情感的切入口,才能更好地探究、理解诗人蕴含在诗词中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王娜娜.陆游序跋文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李霜琴.杜甫两川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孟思远.王维和白居易隐诗的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