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校园之教育合力机制探究

2018-01-05 11:26杨慧莲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

杨慧莲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素质校园着力于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内部诸因素及其结构来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为高效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了一定的条件,成为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和路径。本文拟从目标、内容、途径三方面探讨实现素质校园合力机制。

【关键词】 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校园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0-004-020

《现代汉语词典》解:“素”,本色,即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基本要素和元素;“质”指事物的性质、本质和质量。落实到人的身上,素质表现为人所具有的做人、做事、交往、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素质校园以人的素质的培养为根本宗旨,通过整体优化学校内部诸因素,在内部各种良性因子的互动作用下形成有助于师生素质动态而高效生成的充满活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

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其一是结果层次的素质校园指向学校教育的产出,即校园中教师、学生表现出来的高素质,如博学多识、热情友善、克己谦虚、积极上进、坚韧顽强等,这里的高素质即较强的整体素质,那种结构片面型、素质残缺型人才会在这里得到彻底地扬弃。其二能力层次的素质校园指向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即学校发展力、教师教学力、学生学习力。在学校各种良性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它是一个持续增长、涵育的过程。在此意义上,素质校园是“过程”校园。其三,文化层次的素质校园指向学校工作的一切方面和学校改进与发展的整个过程。素质校园从素质的本义出发,把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谋求未来幸福生活的素质和能力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拒绝单一的考试导向,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

从根本上说,素质校园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成熟化的校园文化。它有别于当前从某一特征出发来界定校园文化的绿色校园、人本校园、文化校园,而是从文化的综合结果——人的素质方面来界定,体现了教育的理想,又是对教育本真的呼唤。一定程度上它避免了学校在操作过程中把“绿色校园”单纯地变成“环境”校园,“人本校园”、“文化校园”仅仅变成“活动”校园的窄化、表面化的可能。

一、目标合力:教育发展的“舵手”

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它决定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公民、升学预备和个性发展三者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取向上,一直处于矛盾和冲突的状态。一方面,毫无疑问,基础教育应该成为每个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应该培养出具有基本素质的社会公民,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现实中人们并不是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来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只是从学校发展的外在功利性出发提出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社会性能力、主体性被完全忽略,学校在培养了许多所谓“成功者”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数学校生活中的“失败者”。于是有学者从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出发,提出学校教育应定位于为每一个个体提供合适的教育,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求。即“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你就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的个性化教育。但也存在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就是一味照顾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那么学生发展是否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或目标,这个方向或目标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什么关系?

素质校园站在“人的素质”的起点上,整合社会、学校和个体发展的不同需求,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培养目标。首先,人的“素质”具有社会属性,它离不开社会对它的制约,它必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说到底也就是一种“素质”、一种“合格”。“合格”的目标定位是一种底线发展的定位,它避免了顶线的人才选拔中对大多数失利学生的伤害,减轻了学校的压力、教师的负担,实际操作中更具有人文性,也使教育更能体现社会性。其次,人的素质内涵及其丰富,衡量标准不一,有些可以量化,如知识水平,有些不能量化,如道德素质。素质校园在评价学生的学业结果时,以学生的“素质”为评价对象,采用量化考核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反对考试,认为考试只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从而避免了把基础教育办成“考试教育”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再次,人的“素质”具有自然属性,自然禀赋是任何后天素质形成的自然前提,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一定的可塑性,因而素质校园就要关注学生特殊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潜能,进行优势教育,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得到了有力的张扬。

合格加特长的素质校园培养目标,与以往其他学校办学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关注学生的素质结构特性,如构成内容的完整性和基础性、构成状态的和谐性以及建构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它从整合生成的高度解决了社会、学校及个体发展及其目标之间的矛盾,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使素质校园的教育有了一个统一的方向和灵魂,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有了更高层次的普遍概括,成为素质校园发展的强有力的“舵手”。

二、内容合力:教育发展的“脊梁”

“独板难成桶”,只有全面发展人的各项素质,各素质才能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使人才培养的功效达到最大化。素质校园着眼于人的“整体综合素质”,其培养目标确定为对学生实施有针性的思想素质之道德教育、行为素质之养成教育和礼仪教育、文化素质之文化教育、身心素质之体育和心理教育、审美素质之艺术教育及一定的应试素质之应试能力教育。同时由于素质校园之“特长”的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实施特长教育。素质校园的特长教育绝不是仅指艺术教育,它是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建立在学生禀赋个性基础上的一切优势教育,如针对有较强数理能力学生的速算教育,针对有较强语言表现力学生的播音主持教育和较强色彩感学生的美术教育等,它不以特长升学为目的,挖掘潜力,让每个学生学有专长,实现教育共性之中的个性,是其根本宗旨。

具体来说,道德教育为人的成才包括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一个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会自觉修习自己的学养,并自觉规约自己的言行;养成教育和礼仪教育为学生赢得丰富的知识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个懂得礼让、大方得体的人,人们都愿意接纳他、帮助他,同时具备较深的行为礼仪修养,对其处事的条理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化教育是任何人立世的根本,是人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没有文化素质的教育,其他素质的教育缺少了厚度,甚至于缺少了根基;而体育和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为文化教育等提供了物质及心理基础,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审美素质的教育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辨别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發对生活的热爱,这对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体育及心理教育、特长教育等的作用不可低估;适度的应试能力教育是目前考试制度下任何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一个从不训练、不懂解题方法,考试焦虑的学生,再好的文化、特长素质都将很难得到展示、发展的平台;特长教育满足了学生潜力发展及价值认可的需要,使每个孩子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才途径,都能感到自信快乐、有尊严,从而为其他素质的形成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成为其他素质形成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总之,素质校园基于合格的社会人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个体潜能自由发展的特殊需要所进行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素质培养,达到了单一知识素质培养所不能达到的整体素质功能互补和功能增益的效果,在“成人”的校园文化塑造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育人合力,成为教育发展的“脊梁”。

三、途径合力:教育推进的“经脉”

不同的素质会有不同的培养方法,知识类素质要靠传授,而情意类素质只能感化和熏陶,对于习惯和能力、技能类素质,练习或实践效果会更好。虽然传统学校在教育内容上也声称自己正在针对现代或未来社会人素质的培养,但由于在培养方法上偏重传授灌输,忽略隐性熏陶,甚至也没留下时间、空间让学生活动实践,导致很多教育内容流于形式,学生学了英语却不懂得交流,学了礼仪规范却不懂得使用合体的举止等现象不一而足。这就说明,没有适切的途径,知识之为知识,它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素质校园从素质的基本属性出发,针对不同素质形成的心理路径,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形成了从显性的课程教学到隐性的文化熏陶,从静态的文本学习到动态的实践锻炼全方位、立体式的有利于素质培育的教育网络。

首先发挥课程教学素质培育的显性教育作用。素质校园围绕着素质培养这一目标,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诸如礼仪课、艺术课等素质基础课,語文课、数学课等文化知识课及建立在素质基础课、文化知识课优势特点之上的兴趣特长课,如茶艺课、舞蹈课等。其中素质基础课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诸如文化知识课一样的常规课存在形式,另一种是综合科、活动课存在形式;而兴趣特长课也可以有两种形式,即常规课和选修课。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认真完成好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本身就是在实施素质培养。其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素质培养的主体工程建设。素质校园以学生的素质需求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揭示问题和亲自实践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同时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侧重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提高每种课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学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主动和谐发展。

其次发挥实践教学素质培育的动态教育功能。这里的实践教学指社会实践,它是相对课内教学而言的。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认知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但知识要内化为素质还必须有一个由知到行的实践过程,缺失这个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它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兴趣的一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素质校园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听时事报告、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学采风、艺术汇报、体育活动、公益劳动等。活动形式机动灵活,组织大型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等,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的组织、计划的制定、采用的形式等主要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只起辅导作用。

再次,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其一是物质环境。校园自然生态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明显的,优美、静雅、富有人文意义的环境可以使人悦目怡情,身心舒畅,可以使人专心致志,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做到宁静致远。因而素质校园的物质环境要做到适宜、便捷、美观、富有人文性和教育意义。其二是精神环境。素质校园的精神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民主、自由的优良校风及崇尚自由与平等、致力创新与协作的学术氛围;正直、博学、重教、崇德的良好教风;勤奋向上、积极主动、自理自律的学风及以人为本、制度治校、教学为先、德法并重的管理作风等。学校的人文精神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学生导向、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使对受教育者的规约与培养内化到心灵,从而起到积极的心理预防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催化和辅助作用,并产生长效,使学生终身受益。

真正的教育应该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谋求未来幸福生活培养出各种必备的素质,应该着实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夯实基础。然而素质的培养绝不在一朝一夕,也绝非某单一的教育力量就能达到的,在不以考试为学校唯一追求的背景下,素质校园一切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基本出发点,整体优化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各方力量达到彼此增益和互补,这也许会给素质教育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 参 考 文 献 ]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0.][1]P110.

[2]杨启亮.误解与辨析:选择底线评价的几个实践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猜你喜欢
素质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爱的艺术家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微素质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