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凯 张婷
摘 要 目的:探索运用沙盘游戏疗法治疗小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疗效。方法:采用倒返实验设计,通过24次的沙盘游戏个案干预,运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进行前后测的数据对比,对沙盘游戏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论:沙盘游戏疗法能明显缓解儿童的社交焦虑状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及适应性,可作为一种缓解儿童社交焦虑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儿童社交焦虑;沙盘游戏疗法;个案研究;倒返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2-0055-03
1 引言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过程中感到强烈忧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和回避行为[1]。与成人相比,儿童社交焦虑问题具有更显著的内隐性,迫切需要获得社会关注。儿童社交焦虑问题不仅会使儿童在社交中处于被动,如若长期处于高焦虑状态,还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智力、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对成年后的社会交往造成严重影响。
沙盘游戏疗法作为一种非言语性的治疗方法,对儿童更具有吸引力,在为来访者提供自由、安全而受保护空间的同时,给予来访者接纳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帮助来访者放下内心的恐惧和担忧,打开自我、表达自我。本研究运用沙盘游戏疗法治疗对一名社交焦虑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希望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儿童社交焦虑治疗提供有效途径和借鉴。
2 对象与方法
对象 被试由班主任推荐,通过访谈了解被试基本情况;采用《瑞文测验—联合型图册》进行测试,被试智力正常;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进行症状评定,被试得分为13分,大于常模标准值,有意义。
基本信息如下:
个案小建(化名),男,7岁,小学二年级。由班主任表述,小建较孤僻内向,语言交流不顺畅,轻微口吃,对别人说的话回应很少,很少与同学交往,不敢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与他人交流时会紧张、脸红,声音很小;与老师交流表现紧张焦虑,上课无心听讲,学习成绩居班级中下等。父母反映小建平日与他们交流少,不愿出门;在公共场合做事情会紧张,手足无措,要求别人离开。
咨询师在首次访谈中观察到小建很紧张,不主动说话,与他交谈时需要重复两遍;不能独立完成《瑞文测验—联合型图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填写,采用问答访谈的方式帮助他完成问卷。
方法
1)倒返实验设计。采用个案研究的倒返实验设计方法(又称ABAB设计),是应用行为分析法实验设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设计模式。该实验程序设计:在实验前,对被试进行基线观察1(A1),引入实验干预阶段1(B1);基线观察2(A2),引入实验干预阶段2(B2),分别记录被试的焦虑水平值及行为。
2)问卷调查法。采用《瑞文测验—联合型图册》对该被试的智力状况进行测试,智商为92分。按瑞文智商分级标准,80~89分智力在中下等(迟钝)水平,90~109分智力在中等水平(一般),110~119分智力在中上等水平(聪明),该被试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采用La Greca等制订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由两个因子组成:因子一是害怕否定评价,因子二是社交回避及苦恼[2]。量表采用三级评分制,得分从0~2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感越强。依据该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量表总得分≥8分,代表存在社交焦虑障碍的可能性[2]。该被试得分为13分,存在社交焦虑。
实验设计程序 本研究时间设置是从2015年9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0日,对被试进行个体沙盘游戏治疗,一周1~2次,共进行24次干预,历时四个月(节假日除外)。实验各阶段的时间长短通过观察被试的社交焦虑水平、与人交往的情况来确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
基线观察1期(A1),简称基线1期,运用SASC精确测量被试社交焦虑与交往情况,时间为15天;引入沙盘游戏疗法干预阶段1(B1),简称干预1期,运用沙盘游戏疗法实施干预治疗,每周1~2次,每次制作时间控制在50分钟,14次沙盘游戏治疗,为期40天。
基线观察2期(A2),简称基线2期,为期17天;沙盘游戏疗法干预阶段2(B2),简称干预2期,同沙盘游戏干预1期,八次沙盘游戏治疗,为期35天。
每个阶段对被试均要实施SASC量表的社交焦虑水平评估,同时结合班主任、同学、家长等的评价,观察与追踪一整学期,来观察被试的心理干预疗效。
3 研究过程
本个案分别以初始沙盘、主题分析、沙具使用、空间配置、语言发展及与人互动情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作为呈现被试个体沙盘游戏治疗的过程[1-2]。
初始沙盘的特征 初始沙盘能够反映出被试所带来的问题本质,可以作为制定治疗目标的参考,提供治愈的可能性信息,能够启发沙盘游戏治疗师的工作,促进整体沙盘游戏过程的发展[3]。初始沙盘呈现出战争的场景,且是动态沙盘,一边制作场景一边讲故事,前后变换七次战争场景,只讲完四次;沙盘制作区域局限在沙盘下方,靠近被试一侧;被试虽然讲故事有些困难,吐字不清晰,但很喜欢讲故事,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被试描述沙盘场景中坦克、塔楼和车,都是为了救人。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小建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表明小建有表达和与人交往的动力,正处于突破自我的焦虑与打扰中,这可能帮助主试看到其未来治疗的治愈方向。
主题分析 本案例中,初始沙盘呈现了受伤主题,有掩埋、攻击的主题表现,最后均以好人一方胜利而告终;动态沙盘的区域只局限在被試一侧区域。接下来的沙盘游戏阶段呈现了治愈和转化的主题,体现在保护、能量、孕育、滋养、趋中、整合、仪式、旅行的主题表现。
沙具使用 在案例中,被试初始沙盘中使用较多的是战争用的坦克、军事车辆和士兵,逐渐出现家具设施和用品,而后过渡到人与动物的战斗。中期阶段,被试使用的沙具种类增多,象征着转化与动力性的沙具越来越多,出现象征能量流动的湖泊与船只、桥,有滋养、孕育的海洋生物、加油站,表现能量的彩虹、建筑设施、吊车、加油站等,象征旅行的小车整齐地沿着轨道行进,表征被试与人交往的动力得到加强,内在人格和自我力量在不断成长。
空间配置 本案例中,被试的空间配置呈现出由局部到整体布局的转变。这说明在沙盘游戏治疗过程中,被试内心的能量得到释放与整合。在前期阶段,在被试制作沙盘游戏过程中始终在靠近被试一侧摆放沙具,表明前期被试是较封闭、冲突的;在后期阶段,被试在沙盘中的重点工作区域逐渐移动并稳定在中间位置,并且空置区域减少,各区域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多。
语言发展、与人互动情况 在沙盘游戏治疗过程中,在初始沙盘中,被试边制作场景边讲解,一共有七次战争场景,只讲完四次场景;讲述时言语不是很清晰,不流利,但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与主试没有任何言语和眼神交流,比较紧张;离开沙盘室时低头走路。接下来沙盘制作过程
中,被试语言逐渐流畅;能够主动帮主试摆好座椅、与主试交流分享,能够主动向主试寻求帮助;能够很好地与其他学生在沙盘室互动;离开沙盘室时不再低头,而是越发自信。
4 结果
干预前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测查结果 个案干预前基線1时,被试SASC量表得分13分,显著高于均值。在基线1期中,每五天进行一次测试量表得分,分别为13分、13分、12分。在干预1期,被试三次测试量表得分分别为10分、8分、8分,呈明显下降趋势,并接近均值,说明被试的焦虑状态有所缓解。
基线2期量表得分分别为11分、11分、10分,取消干预后出现反弹趋势。干预2期阶段,得分分别为8分、6分、6分。在经过接下来的沙盘游戏疗法干预后,量表得分降至6分,低于均值。这说明沙盘游戏疗法的干预取得明显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图1)。
干预前后行为观察结果 对被试的社交行为进行干预前后观察,结果表明干预后,被试能够教师为主试帮忙,较干预前说话流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上课能够专心,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家长反馈:被试在家里愿意和父母沟通、分享有趣的事情,较干预前开朗乐观;写作业的速度有明显提高。被试可以很好地和同学交流相处,同学之间人际关系趋于和谐。
5 讨论
本研究采用沙盘游戏治疗的倒返设计对社交焦虑儿童进行120天的心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如下。
1)干预前与干预后相比,被试的社会交往有明显发展与提高。通过沙盘游戏治疗的过程记录、SASC量表的结果比较,被试能够主动与人交往,且交往行为次数比干预前有明显增加,自信心增强了。在沙盘游戏疗法所提供的自由、安全和受保护的空间里,被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问题解决[3],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随着沙盘游戏治疗的深入,被试的自我效能感有所提升,增强了主动接触外部环境的信心和力量,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4]。
2)干预前与干预后相比,被试的恐惧、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缓解。被试由干预前不敢与人对视,紧张、焦虑状态,发展到与教师、同学能够自如交往,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有了明显缓解。沙盘游戏治疗能够让被试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感受自己的力量,宣泄负性情绪,减少焦虑,自然地表达情绪情感,学会调节不良情绪[2]。
6 结论
通过沙盘游戏治疗、SASC量表评估治疗效果,及日常行为观察与周围人反馈,被试的社交焦虑程度已明显缓解,与人交往方式、交往质量有明显提高,交往范围在逐渐扩大。可见,对儿童社交焦虑进行沙盘游戏心理干预,是有效改善儿童社交焦虑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来顺杰,李灵.沙盘游戏治疗缓解中学生社交焦虑的个案探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6(1):61-63.
[2]王萍,黄钢,杨少文,等.聋童社交焦虑障碍沙盘游戏治疗的倒返设计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75-1378.
[3]高岚,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许凯,翟德春,范枚,等.独立学院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