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研究

2018-01-05 11:03冯巧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自信新媒体

冯巧玲

摘 要 在各种新的传媒形式和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融合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因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辨别和担当意识而表现出极大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构筑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优化新媒体生态环境,学校教育平衡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文化自信;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2-0052-03

1 前言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印刻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有效证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决定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及走向。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和立场影响到该文化的未来发展[1]。

新媒体时代,各种新的传媒形式和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既方便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购物等物质方面的多种需要,也满足了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求新求奇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但不可避免地,生活在海量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化场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领域也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价值重心逐渐趋向个体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目标功利化的特点[2]。深入分析和研究此种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文化及价值观领域出现的问题,找寻新媒体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产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提出新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路径,能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构筑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增强大学生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2 文化自信的内涵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大学生依然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外来文化,始终认同并支持创新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正确认知。大学生文化自信建立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深刻了解、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

3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民族精神蕴涵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民族之魂。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丰富大学生精神内涵,对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文化自信与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文化自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表现形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在提升人的精神文明境界的过程中,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撑。

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自觉地提升 文化始终关注人的问题,主要致力于涵养人的品德与素养。中华文化崇尚伦理道德,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代表的中华文化提出的基本道德理念和道德主张,倡导的提升道德境界的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文化体系,使中国文化具有了浓厚的道德色彩。一般来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能有效推进道德建设。

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并试图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达到强国的目的。新媒体时代,文化与新的媒体传播工具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全球化,既满足了大众对文化的渴求,又便利了信息的获取。不可避免地,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相伴而来的是自身价值体系的动摇,以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怀疑和否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方文化强势入侵 西方国家比较早地开始致力于开拓创新文化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文化及价值观在全球的输出链。现今,西方发达国家以掌握先进的新媒体核心技术为优势,加快文化传播的速度,拓展文化传播空间和范围,通过新媒体技术不断向非西方国家传播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试图占领舆论的制高点,通过文化霸权达到对别国在意识形态领域西化和分化的目的。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国内文化领域各种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并存,加之青年学生喜欢追求流行和时尚,喜好非主流,善于模仿,易人云亦云,缺乏辨别是非善恶和甄别优劣的能力,在西方各种腐朽没落和反动思潮的影响下,价值选择极易出现迷茫和困惑。

民族文化遭遇历史与现实双重考验 中华民族经历了由近代以前对本国文化传统的高度自信,到鸦片战争开始历经各种挫败之后转变为对文化评价极度自卑的心路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逐渐凸显,如今文化强国战略已提上日程,但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收入及贫富差距、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社会福利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均衡、环保等各类矛盾和问题,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平台妄加评论并肆意传播,消解了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的公信度,致使一部分人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怀疑并否定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进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中国道路不自信,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自信。

新媒体工具理性主义导致人文精神缺失 新媒体工具理性主义意指新媒体技术在工具理性操纵下充斥着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从根本上偏離了本真的意义。例如:个别媒体网站信息发布一味地追求被关注、蹭热度,或本着娱乐至死的目的消遣大众;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经常发布不负责任、未经过任何求证的流言蜚语,经大众转发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色情、迷信、诈骗活动使网络环境乌烟瘴气。由魏则西之于百度、李文星之于BOSS直聘来看,每个个体面前的网络黑洞无处不在,非正常死亡事件反映出网络服务平台成为虚假信息的集散地。在利益的驱使下,新媒体技术性思维被逐渐强化,而人文性思维慢慢弱化,个体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道德追求被忽视,导致在道德追求中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并被广泛接受[5]。

高等教育价值导向偏差 目前的高等教育大多未能平衡学生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关系。为完成就业指标和实现高就业率,学校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教授,学生奖学金90%按照学习成绩排名评定;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考证热在高校非常流行,部分学生大学期间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一张四六级证书上,个别学生甚至在大学四年差不多成为一部考证的机器。为争取更好的前途,更多学生从迈进大学校门就开始筹划个人未来发展,于是将精力用于公务员考试、出国考试备考中,每日沉浸在题海中为考研和考博努力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个人价值目标和追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化色彩。

5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塑造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 良好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对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观的形成有润物无声的作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文化发展大环境,首先需加快自身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引导作用,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播提供更多平台,多领域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文化活动阵地和设施建设,提供广阔的大学生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空间,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学习和传播氛围,让学生在优秀、健康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树立文化自信。

优化新媒体文化生态环境 新媒体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借助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首先需加快新媒体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健全媒体管理机制,填补相关法律法规在新媒体领域的空白,让网络违法行为有法可依;其次,及时过滤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空间,以防止恶劣的舆论无限扩散;第三,提高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恪守传媒人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共同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和正能量文化的传播开辟道路,力争实现新媒体文化宣传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通过多途径多领域齐抓共管,促进大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学校教育注重对学生灵魂的塑造 学校教育既要瞄准市场需求,培养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更要注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首先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辨别文化优劣的能力,帮助其认清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现实生活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其次,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法制教育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思维,使其成为新媒体时代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总之,学校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青年学生人格修养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方面,使学生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逐渐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参考文献

[1]郑继海.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76-78.

[2]刘舒洁.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人民论坛,2017(2):120-121.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4.

[4]陈振凯,雷龚鸣,何美桦.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7-13(12).

[5]唐琳,徐昕.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72-74.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文化自信新媒体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