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的解答策略

2018-01-05 00:45张雷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

张雷香

[摘要]随着2017年福建省中考由“市考”改为“省考”,历史材料论述题也随之产生,考生对此类型题目的分析解答良莠不齐,得分不尽如人意。对这类题目的教学指导,就是要把握题型的本质,洞察材料的核心思想,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史识,这样学生解答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甚至可圈可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解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8602

2017年我省中考进行全省统一命题考试,历史学科的题型也有所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新增加了一种题型——材料论述题。学生刚接触这种新题型时,很难找准切入点,不知如何解题。下面,笔者就对如何解答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材料论述题的内涵特征及答题规则

材料论述题,对于我们的考生来说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新题型,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就要深入了解这种题型。

1.内涵特征

根据一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然后论述史实观点。

2.观点提炼的基本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含材料的出处、介绍 )。

(2)理清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等)。

(3)概括中心内容(主题)。

(4)联系课本知识。

(5)选定一个观点。

3.提炼观点和解答试题要注意的问题

(1)觀点要用陈述句,观点不是史实,应该是结论,是简明扼要的完整的一句话。

(2)观点不能照抄原材料,可以改写,也可以从课本上获取。观点可能有好几个,要选定一个较好列举史实进行论述的观点。提炼观点不宜停留在具体的“史”(史实)上,要上升到“论”(结论或理论)的高度。

(3)论述部分要紧扣观点。论述一般写两点,可用材料中的一个,课文中的一个。论述时要具体,“史实+具体的结论”,史论结合,语句要完整通顺,条理清楚。

(4)要突显“历史味”。

(5)“要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二、正确归纳材料论述题的观点

虽然一则材料可以归纳出几个观点,但是也不能张冠李戴,改革类型的就不能归纳成战争类型的;战争类型的就不能归纳成科技类型的……看到一则论述材料,就要知道这则材料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比如:

例题1人民之战

从鸦片战争到抗战期间,中国没有取得任何完全的胜利。鸦片战争战败的消息很久才传到湖南、江西等地,当地人还认为是谣言。甲午战争期间,民众甚至为了几个劳务费,帮助日军搬运炮弹。然而,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打响。面对日军的凶猛进攻,负责指挥作战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邀请周恩来到其寓所,共话战局,并在之后的作战中,基本遵循周恩来的建议。李宗仁指挥战前一向都拥兵自重的“杂牌军”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他们放下成见,放下自私,携手共赴国难;中共则组织鲁南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肉蛋、烧酒、食盐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 六里石村,百多户人家,只不过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小村落,却是大战时的后勤基地之一,一桶桶开水,一罐罐小米稀饭从这里送往前线。时年23岁的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泼斯坦赴台儿庄前线,他在1939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记载,他去台儿庄之前,有个10岁的中国男孩被日军胁迫到中国守军阵地侦查,在随后的炮击中,中国守军都很困惑,日军向空旷的原野上倾洒了那么多的炮弹,为什么?原来,这名10岁的孩童向日军汇报时,故意颠倒了中国守军的方位……

——摘编自《南方周末》2015年4月9日第1624期《抗战地理二》

请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分析:这题的材料虽然有战争的字眼,但是不能盲目地写战争带来灾难这个观点,要充分理解材料要向读者呈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材料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共如何合作,二是人民如何抗日。抗日的结果是我们中国胜利了,所以观点可以归纳为“团结御敌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例题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的大量资本、技术和技术人才,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人……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部分骨干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约有两万人。

——《大国崛起·俄罗斯》

分析:很多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没有整体把握内容,看到材料中有什么字眼就写什么。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全球经济危机”,把观点就写成“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有的学生看到材料中有“先进技术”,就把观点写成“科技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就要引导学生,只有材料讲的是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影响,才能写科技的观点;还有的学生用词不准确,写成了“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告诉学生,改革开放只是中国的政策,所以综合材料,观点应该写为“开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正确论述材料论述题的观点

论述部分要紧扣观点,一般写两点。论述部分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就地取材,从材料中概括史实作为论据

如上述例题“人民之战”,论证观点“团结御敌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的史实论据就是从材料中概括而来的。论述:(1)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广大民众以各种方式积极参战,支援前线;(2)国共两党再度实现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最终取得胜利。endprint

2.引用概括材料中的一个,再引用与观点有关的课本中的事件

如上述例题2,这题要论述观点“开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论述的史实:(1)从材料最后两行概括——蘇联引进西方技术;(2)从课本中寻找有关“开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例子,比如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对外开放的意义——经济特区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积累经验。

3.从论证观点的事件例子的原因、过程及作用着手

如论述“改革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这个观点,就可从改革的例子——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过程及作用着手,论述为:封建的幕府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四、提炼的观点与选取的佐证史实要相符

一则材料虽可以提炼出好多观点,但是不同的观点,选取的佐证史实也不同,所以就要告诉学生,在提炼的观点之前,要看一下自己是否能举出两点相应的佐证史实,否则就要提炼另一个观点。比如下面这道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的材料论述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历经曲折,先后经历内战、共和、军事独裁、王朝复辟等阶段,直至1688年革命结束。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法案,限制国王行政、司法等权力。1701年,议会颁布《王位继承法》,规范王位继承问题,规定国王的一切决定须经同意该项决定的大臣签署后才能生效。18世纪中期,英国基本确立了以法律规范国家权力的近代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分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可以从小范围提炼观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这个观点的论述也只能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前后过程来论述。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统治。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之后,议会权力不断加强,国王的实际权力不断减弱;到18世纪中期,英国基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根据材料可以从大范围提炼观点2:任何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这个观点的论述除了提取材料中英国政体建立的史实之外,还可以写其他国家比如美国、法国等在革命过程中或革命后颁布了法律文件,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掌握了材料论述题的答题规则及答题思路后,材料论述题也就不显得那么可怕了,再加上材料论述题是开放型题目,一个材料可以提炼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材料但性质一样的也可以提炼出相同的观点,观点能用相应的史实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相信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及训练后,一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刘阳.创意课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袁妮)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应对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