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18-01-05 00:02陈桃珍杨洋周蔡敏董娟娟
职教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产教融合高职

陈桃珍+杨洋+周蔡敏+董娟娟

摘 要:高职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是高职传媒类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力。当前高职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在课程建设中已逐步铺开,但在人才培养、开发模式和对接程度上仍存在问题。因而,高职传媒类专业群课程建设应抓好教学设计,把握顶层设计;重视教学组织,完善课堂构建;革新教学考评,引入企业情境,促进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职;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陈桃珍(1969-),女,湖南湘乡人,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高职教育;杨洋(1990-),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传播文化、数字出版;周蔡敏(1980-),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数字出版、高职教育;董娟娟(1985-),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出版物编辑、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3-0069-05

传媒行业改革浪潮的日新月异,人才需求强劲但要求提高,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转型背景下,高职传媒人才培养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高职卓越校建设的推进,为传媒类专业群的产教融合之路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

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课题组成员以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和文化新闻出版类企事业单位为对象进行了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采用了面对面采访、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电子邮件调查和网络调查等调研方法。本次调查共面向高等院校师生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95.89%;面向文化传媒类企事业单位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为100%。调研为我们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一)专业开设

纵观所调研高校,传媒类专业群中新闻采编类专业(含新闻采编与制作或新闻学等同类型专业)为开设最多的专业,开设率达88.46%;其次为编导类专业(含电视编导、影视编导、文艺编导等同类型专业),开设率為82.61%,专业开设数第三的为播音与主持专业,开设率为76.92%;再次为出版类(含数字出版、出版与发行、编辑出版学等同类型专业)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类专业(含广播电视学、电视节目制作等同类型专业),均占57.69%。其余开设较多的专业分别为摄影摄像技术、传媒与策划管理类、广播电视技术类(含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录音技术等同类型专业)等专业。具体比例见图1。

(二)主干课程

以开设数量较多的专业为例,新闻采编类专业主干课程中,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的开设率为100%,其它主干课程还包括有新闻编辑,开设率78.26%、非线性编辑,开设率65.22%。

在编导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中,电视节目策划、影视导演基础、剧本创意与写作、非线性编辑、摄影摄像的各院校均有开设。此外,作为主干课程开设较多的还有电视画面编辑(占77.27%)、拉片分析(占68.18%)、影视(电视)制片管理占(63.64%)等课程。

在出版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图书选题策划、图书编辑、期刊编辑、出版法规、排版设计开设率为100%,其它还包括有图书版权贸易、报纸编辑、校对实务、网络编辑等课程。

(三)平台课建设

调研的院校均建设有专业平台课,基于传媒类专业的共性,76.92%的院校均开设传播学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非线性编辑、摄影摄像为专业平台课。诚然,了解传播学基础,掌握新闻采写技能,能够进行图像、视频的拍摄与制作成为传媒行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任务和共同目标。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教学手段也与时俱进,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黑板讲述+教具操作”的授课方式。各受访院校师生表示学校均已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扩大课堂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适应于不同课程授课的要求,购买电脑设备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或是购买实验实训器材操作的方式正丰富着当下的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上看,讲授法和任务驱动法是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和项目教学法也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方式,其它方式还包括有探究法、演示法、练习法、交互式教学法等。具体教学方法如图2。

(五)教学项目设计与考核方式

在所调查的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中,课程体系中均有较大比例的实训课程,或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实训练习。调研发现有95.45%的被调查对象课程中均有设置实训项目,项目形式根据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新闻采写、剧本创作、文案创意采写等为主的文字撰写类实训任务;一类是以视频拍摄、版式设计、后期制作等操作类实训任务。

各校在传媒类课程中采用的授课方法根据课程设置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操作课程。以新闻采编类课程为例,据调查91.3%的课程根据日常考勤、学习态度等所构成的平时成绩占比3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占比40%,平时作业或技能表现等组成的技能考核占比30%;另有4.35%日常形成性考核占比40%,期末终结性考核占比60%;4.35%形成性考核占比30%,终结性考核占比70%。

(六)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上,所调查的传媒类院校中有96.15%的传媒类院系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合作形式以签订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及顶岗实习的机会为主。如湖南卫视广播电视生产基地建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学生可在该生产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或轮训,并有机会参与湖南卫视的节目拍摄与制作。又如南昌职业学院,该校与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建立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如图3所示,校企共建课程特点包括以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实训项目或授课老师为主。其中20%的院校是由企业提供实训场地,68%的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项目,有12%的院校表示有企业为院校提供授课老师并开设一定的讲座或课程。但尚未有院校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制定上由企业和学校老师共同确定。

二、高职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大部分还处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差,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各省相继出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诸多政策。如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颁发《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湖南省要建设20所左右“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明显、就业优势突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强、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领先”的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形成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常态机制。

(一)院校与企业尚未深度融合

当前产教融合主要包括有“校企一体化”“2+1+1”“走出去”“请进来”四种校企合作模式[1]。但就现实而言,虽有部分院校已经采用“引进来”方式吸引企入校开展讲座或授课等形式丰富教学活动,但以院校为核心“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校企合作的项目仍在少数。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平台或工作室的调查中,仅有8.57%的院校系部依托“工作室”“校中厂”等承接项目,如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国数传媒等单位开展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情景单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即便如此,也并未真正达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校企合作中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仍由学校独立完成,企业很少真正参与其中。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和企业仍处在初步接触阶段,尚未达到校企的深度融合。

(二)教学方法与项目开发手段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启动了“项目制教学”的推广,但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缺乏项目制教学方法的应用经验,过程考核制度的制定存在较为理想化、部分脱离企业工作实际要求等问题。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项目制教学方法实施的需求,实验实训资源问题突出,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相对匮乏。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讲授法和任务驱动法仍是高职教育的主流手段,如何进一步推动高职传媒类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仍是路漫漫而修远。当前正值我国高职教育大力发展时期,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職业教育体系整体规划,必须解决当时“项目制教学”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与项目开发手段的不足之处,才能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强国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与行业要求对接不强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媒类专业群中,越来越强调创新创意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步培养。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对传媒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对新员工的认同是学生在校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情况的直观体现。根据对传媒企业的调查,目前有57.14%的单位会对新进员工有固定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新进员工进行业务技能、综合素质、工作流程与劳动纪律培训等;有34.29%的用人单位对员工培训是基于新员工上岗后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只有8.57%的单位明确表示将不需要对新员工培训。企业对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再教育,无疑从侧面证明当下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上仍无法完全贴近行业要求,无论是专业技能知识还是员工职业素养都与企业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高职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机遇与对策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当前,湖南省高职卓越校建设明确提出“集中力量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群),发挥专业建设的集聚效应”,这也成为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转型下对传媒人才的培养趋势,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调查显示,在传媒类课程改革中有68.57%的企业认为应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不少企业更主动提出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前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用人单位深层次需求,据此进行课程改革,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真正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促使课程建设与改革跟上企业与业届发展脚步。37.14%的单位明确表示未来可以考虑接受高职传媒类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可见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一定期待。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大背景下,现在企业单位也有较为明确意向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并且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群课程建设还存在若干不足,基于上述原因,高职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而研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推进传媒类专业课程建设尤为重要。

(一)抓教学设计,将产教融合贯穿于顶层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3]。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高职传媒类专业群课程建设要落实产教融合首先必须要着眼于教学设计。

宏观上,从学校层面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机制。在人才培养上整体把握、逐级落实,为实现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提供保障。在充分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员工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确定职业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开展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实现校企协同育人[4]。充分利用院系专业发展规划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整体调控,满足变化发展中的传媒行业人才需求。

微观上,在课程建设中加大行业企业在教学内容上的参与程度。高职传媒类的实践课程设计应当以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岗位分析来规划课程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再将课程实训体系建设与具体岗位所需要的素养与技能挂钩[5]。高职传媒类专业群课程建设在设计课程教学和实训计划时,应紧跟行业发展,对实践性或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邀请行业专家与课程授课教师共同设计教学目标和实训内容,并由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只有促使校企合作层次由浅入深地逐层发展,才能找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点和共同利益,选准着力点,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产教融合层次。

(二)重教学组织,促进学生知识与个性的完整构建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6]。课堂组织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偏重于理论教育,在教学实际中原理知识讲授较多,与实践结合较少,课外企业实践则更少。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综合能力难以提升,且更难直接将其运用到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之中。

世界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德国职业教育在21世纪开始大力推行“项目制”教学,这种以职业行为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组织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策划、管理和制作,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个过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摸底,进而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意愿进行分组(部门)和岗位设定。学生通过在不同的项目阶段中学习知识、技能,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基于高职传媒类专业自身特点,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基于项目制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实际工作项目、组建项目工作团队,实施分部门、分岗位、分阶段教学模式,从而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在“项目制”实施过程中,教师打破传统授课模式,扮演“部门”主任职务,按照教学项目具体分工,在项目要求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指导。

项目制教学比传统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传统的班级或专业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教学机制,转换为以工作室和项目团队为基础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各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项目体系,学生可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参与项目的实践过程。与此同时,“项目制”实施要求组建双师型队伍构成教学实施主体,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才能使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设计良好的教学实施过程。

(三)改教学考评,引入企业真实情境评价

高等教育最大的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高职传媒类专业最直观的任务就是为传媒类行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接轨,必然在教学评价中融入企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课程考评方式上,应打破单一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考核,逐步实行以项目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法,可以借鉴引入更加适应当前企业真实考评情境的关键绩效指标法(KPI)。

KPI是现代组织,特别是文化创意类企业对员工绩效考评的重要方式,即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做出比较的评估方法。它使主要责任得到明确,使绩效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使考核方法更加客观、具体、科學。

在“项目制”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考评成绩可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学生在项目团队及课程学习进程中各个环节的综合表现(即日常过程性考核);另一方面由项目团队运营项目所取得的实际收效构成(即KPI考核)[7]。实行KPI考核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如图4),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类专业《出版选题策划》课程为例,建立以考勤到课、平时成绩、综合训练、终期考核为关键指标的课程考核评价系统,进而根据这些关键绩效指标确定考核指标、考核标准与实际因素的关系,最终将这些关键考核因素进行分解。根据设置的考核标准,对分部门(组)下的“项目”中团队成员差异化的工作内容评判出相应分值。将团队成员个人考核和团队整体性激励共同考核的方式,移植到高职传媒类专业课程考评中,有利于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课程考评体系。

综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改进,都是为将专业与行业对接,使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结合,促进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从而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以促进产教融合为立足点,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将授课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充分结合,将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相结合,通过传媒类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提升,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产教融合教学机制,提升传媒类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与企业的满意度和美誉度。让高职院校传媒类院系真正成为新闻传播从业者的摇篮,为传媒行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弄潮儿”。

参考文献:

[1]张馨月.产教融合:高校教改多元化办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4(3):75-77.

[2]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5):48-49.

[3]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6-167.

[4]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8-23.

[5]罗琦,劳光辉.卓越校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7(7):11-13.

[6]肖川.教育的理念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233-263.

[7]王芳.基于项目制的高职传媒类专业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3):28.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产教融合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