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专业质量,而质量问题本质上是标准问题。建立专业质量标准是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要求,服务“一带一路”的诉求,规范专业建设工作的需求;国家政策、国际互认标准、高职院校校本经验,为建立专业建设标准提供了参考;可以从过程管理、绩效管理、诊断与改进等三个方面建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标准建设;标准建构要素
作者简介:游渊(1976-),女,湖南益阳人,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和语言及运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3-0074-04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当从提高专业质量抓起。专业建设标准是为获得专业教育的最佳秩序和效果,对专业建设过程提出的规范性意见、对结果提出的目标性要求[1],它是专业建设者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以高质量的专业建设标准建设和管理专业,专业教育的质量是无须怀疑的,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提出,质量问题本质上是标准问题[2],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和重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建设。
一、专业质量标准的价值
(一)建立专业建设标准是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要求
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2015年以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4]相继下发,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上升到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层面。通知明确,高职院校要把握教学工作要素,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质量保证,建立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专业诊断与改进是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
改进以诊断为前提,诊断以标准为基础,诊断的本质是发现偏离标准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标准无以诊断,更无以改进,因此,专业质量标准是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基石。《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强调,要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建设专业质量标准是服务“一带一路”的诉求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成员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加,自由贸易不断发展,国际化人才需求持续扩大。当前,学界已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列为高等教育的“第五大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国际通用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高职院校亟待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2001年,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起并签署的《悉尼协议》,面向三年制高等工程教育建立了国际间等效互认的通用标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历和专业资格互认提供了平臺。其标准强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规范各领域毕业生该有的核心能力,尊重各专业的特点和特色。以《悉尼协议》核心理念为指导,抓住《悉尼协议》专业建设关键要素,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建立专业建设标准,引导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持续改进等方面达到国际互认要求,是高职教育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应然之举,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
(三)建设专业质量标准是规范专业建设工作的需求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丰富、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专业(群)设置忽视产业发展需求,人才规格定位偏离岗位能力诉求,课程体系与标准脱离职业能力要求的现象普遍而严重。厘清专业建设工作的主要环节,建立每一个环节的标准,明确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事事有标准规制、人人依标准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建立专业建设标准的价值还在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具有周期性,短期间内具体工作难以或根本无法重复,标准规制活动容易产生质量缺陷,而质量缺陷则易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专业质量标准的要素
围绕建立科学的专业建设标准,高职教育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丰富的成果。国家政策、国际互认标准、高职院校校本经验,为我们建立科学的专业建设标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教学诊断与改进的专业建设要求
为推动和指导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给出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诊断要素、诊断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必须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且可行性强;规划实施高效便捷,专业机构能够得到不断优化。建立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确立规范、科学、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时优化。依据合理、规范的程序设置新增专业;为专业建设的经费、师资、实验实训等条件提供明确的保障措施。
2.课程质量保证。制定可行、可操作、合理、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设置科学、先进、规范、完备的课程标准,注重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实施诊改制度,持续诊断与改进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不断促进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达到明显的改进效果。
3.专业诊改。健全诊改制度,建立常态化的校内专业诊改机制;助推诊改运行,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校内专业设置。确保诊改效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融合程度及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提高诊改成效,大力增强特色或重点品牌专业(群)建设成效和辐射影响力。积极参加外部专业诊断、评估和认证;有效应用外部诊断和评估结论,促成学校自诊自改到达良好效果。
(二)《悉尼协议》专业建设的理念和要素
《悉尼协议》的实际意义是,为成员国的人才跨国流动提供认可标准,实绩等效是《悉尼协议》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5]。即在认证标准与认证流程实质等效的前提下,成员国家或地区间彼此认可通过认证的毕业生。《悉尼协议》对专业建设的要求集中在三大核心理念和七大认证标准项。
1.专业建设的核心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培养为中心,把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培养目标作为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硬件设备等条件支撑度的评判原则。二是以成果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学生如何取得学习成果,从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两方面评价人才培养的达成度。三是持续改进。通过计划、实施、评估、改进四个环节,形成一个教育管理闭合循环的质量控制体系,便于实时监测、干预与调整,自我更新。
2.专业建设的标准,《悉尼协议》的专业认证标准为七大认证标准项:(1)培养目标。将抽象的培养目标分解为核心能力并进行有效评估,最终使得培养目标可量化、可评估。(2)学生。建立系统的学生成长与毕业生发展跟踪监测体系。(3)毕业要求。通过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成绩、课题、发展质量、自评、他评等)对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有效举证。(4)课程体系。通过矩阵表、评价体系、Rubrics等科学的根據和方法,证明现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达成形成了有力的支撑。(5)师资队伍。证明教师的投入实现了培养目标的达成。(6)支持条件。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论证支持条件和措施在培养目标达成上的贡献与效果。(7)持续改进。专业以常态化机制的形式,保持持续改进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和定期进行关键指标的增量测量。
(三)高职院校的经验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专业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1.专业管理。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包含专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发展规划是在深入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学生就业前景基础上,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对接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目标和措施。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年审。
2.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建设需依据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及其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设计专业教育目标。人才规格定位需深入企业调研,调查学生初次和再次就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全面设计专业教育目标。
3.课程与教学改革。其要素及质量标准涵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标准改革、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和成绩评定改革。
4.专业团体建设。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分为团队结构、“专业化”发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教科研成果。
5.专业发展与支持系统建设。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包括专业理事会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合作建设专业、班风建设及班级面貌。
6.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蕴含就业质量、学生发展、校内学生体验、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毕业学生体验和用人单位体验。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6]。借鉴教育部专业诊断与改进思想和要素、《悉尼协议》专业建设的核心理念和标准、国内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优秀成果,我们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建设过程管理
1.校企业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学校教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等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工作制度;委员会工作规范,在专业建设各环节中的作用有效发挥。
2.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周期性专业发展分析机制,定期研究专业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状况、专业同质化状况;专业教学团队、实训与实习条件、课程资源、专业特色及毕业生就业质量,明确专业(群)发展的阶段目标、思路和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基于行业企业调查剖析学生的初次就业、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岗位以及岗位的能力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准确描述专业人才的规格;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创新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形成彰显职业性和高等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4.课程标准及资源。建立周期性课程标准完善机制,规范课程标准的开发和论证;准确定位课程功能和目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和形式;注重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围绕课程标准选配统编教材,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5.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教书与育人结合,教学中不失时机发展学生全面素质;重视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日常教学效果诊断与改进,选用有效检验课程目标达成的考查考试方式。
6.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教学计划齐全,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切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训实习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超过80%。
7.学生教育。统筹规划、系统协调,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科学、身体心理、创新创业素质。
(二)专业建设绩效管理
1.学生满意度。确立学生“满意度”管理制度,定期调查、分析、提高在校学生对教学、教师、实训条件和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实习教学、管理、服务、教师的“满意度”;毕业学生对人才定位准确性、能力充分性、就业质量的“满意度”。
2.毕业生素质。具有对普遍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子学科的工程技术等知识要求。具有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问题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责任等能力。具有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法、沟通、终身学习等素质。
3.就业。健全就业质量分析制度,定期调查、分析毕业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查找问题,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
4.用人单位满意度。完善用人单位“满意度”管理制度,定期调查、考核、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个性品质的“满意率”。
5.学生发展。设立学生发展情况分析制度,定期考查在校学生学科考试、技能测试成绩,毕业班级学生的毕业率,技能证书获取率,查找问题并及时整改。
(三)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
1.诊改制度与运行。建立常态化的校内专业诊改机制;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校内专业设置。持续诊断与改进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不断促进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达到明显的改进效果。
2.诊改效果。确保诊改效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融合程度及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提高诊改成效,大力增强特色或重点品牌专业(群)建设成效和辐射影响力。
3.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积极参加外部专业诊断、评估和认证;有效应用外部诊断和评估结论,促成学校自诊自改到达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12.
[2]孙丽娟,唐宗英.高职“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探索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41.
[3]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512/t20151230_226483.html.
[4]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512/t20151230_226483.html.
[5]郑琼鸽,吕慈仙,唐正玲.《悉尼协议》毕业生素质及其对我国高职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37.
[6]叶柏林.质量标准化计量百科全书[S].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23.
责任编辑 蔡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