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明
摘 要 针对我国现有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汽车产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的问题,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技术技能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创新实践为例,提出专业建设个性化、培养目标个性化、合作机制个性化、培养模式个性化、课程改革个性化、育人环境个性化等人才培养策略,为有效解决人才培养针对性问题,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汽车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7-0061-04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汽车业原有格局,加快了我国正处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要实现转型与升级,急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要求的不对应普遍存在。作为国家首批示范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服务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出发,主动进行专业转型与升级,实施个性化培养,在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對应性问题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过2800万辆,再次刷新全球记录,连续8年蝉联世界第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汽车销量2802.8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2437.69万辆,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过千万辆,共销售1052.86万辆,同比增长20.5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19%;新能源汽车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增长53%,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另据公安部发布数据显示,至2016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1.94亿辆。从以上数据看,我国汽车工业已进入总量较大的平稳发展阶段。同时,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汽车产业主要担负着发展中国品牌汽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拓展汽车后市场、延伸产业链等转型与升级任务。
(二)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1.汽车研发领域
汽车研发领域除需要高层次研发人才外,还需要将研发成果进行产品转换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岗位主要是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的造型、试制、装配、试验、检验等。在汽车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研发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占工人总数的40%以上,而我国不到10%,存在巨大的培养空间。
2.新能源汽车领域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方向,我国汽车新能源技术正处于由研发向应用转型的阶段。产品涵盖研发、试制、试验、生产、营销、服务各环节。产品全生命周期需要大批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
3. 汽车生产制造领域
由于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阶段,汽车生产制造企业面对的是现代装备制造与生产管理升级的问题,智能制造的应用,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将大幅提高,企业管理更加精益科学,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将呈现下降趋势,但对人才的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表现出高端、复合的特征。
4.汽车后市场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汽车后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并在传统的汽车维修及配件、汽保、汽车养护行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汽车金融保险服务、汽车改装、二手车及汽车租赁、汽车IT、汽车文化及汽车运动等行业。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数量大、层次多,在一定时期内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涵盖汽车全产业链各大领域中的相关岗位。但大部分举办与汽车产业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设置的对应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问题。专业设置对应性不强主要表现在:设置过于粗放,主要集中在汽车后市场和汽车生产制造领域,而汽车研发和产业链延伸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紧缺。如在全国1300多所高职院校中,2016年有737所院校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有964所院校面向制造业(汽车业占较大比例)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而面向汽车研发和产业链延伸领域的汽车试验技术专业只有2所院校,开设汽车改装技术专业的也只有14所院校。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体现在专业设置、培养定位、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课程改革等方面,其结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如汽车生产制造企业急需的复杂技术工种岗位恰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但培养出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只能在技能要求相对单一的操作岗位就业。
三、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个性化培养的举措
(一)专业建设个性化
专业建设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核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对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高度重视对国家政策和行业信息的把控。在专业资源配置方面,专业发展规划以骨干专业为引领构建专业群,同时以专业群配置资源,设置机构,从而最大化发挥集群效应,增加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专业调整的灵活性,为专业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学校广开信息网络渠道,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战略研讨会、校企合作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及时获取行业、企业信息,深入调研,实时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专业开发与建设。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主动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围绕汽车研发试制、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领域建成五大专业群,形成了服务全汽车产业链的办学发展定位。
(二)培养目标个性化
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放在首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高层次性。按照高认知、高技能、高素质的“三高”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施人才培养,并将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度、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按照企业员工发展的技能通道、技术通道、管理通道和自主创业四大通道搭建育人平台,并依循“创意、创作、创造、创业”四个阶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培养的6万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洪军、齐嵩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大伟、李凯军、金涛、孙长春等已成为当代中国工人技术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
(三)合作机制个性化
1.调动多方积极性,实现政行企校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要努力创建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为特征的统筹协调、责权明确、高效运行的政行企校协同创新模式。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财政支持、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行业企业在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移交长春市政府管理后,一汽集团给予学校“五个继续”的保障机制,即学校继续保留“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培训中心”的牌子,继续承担一汽员工培训任务,继续开展员工职业技能鉴定;企业继续为在校学生安排教学实习,继续优先录用学校的毕业生,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保障了产教融合机制的实施。
2.基于互惠多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是基于优势互补,共享多赢。学校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打造急需人才,并承担面向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企业向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并开展师资培训与认证,参与教学全过程;同时,企业还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为实习就业创造条件。合作使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进行全方位的互動,实现多赢。深度紧密的校企合作不仅表现在“外延”层面上,而且深入到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学校专业规划、师资培养、制度建设的“内涵”层面。学校在与一汽大众公司、一汽新能源汽车公司合作过程中,企业在新产品规划阶段,就将对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给学校,学校据此来开发与建设专业,做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相统一。
(四)培养模式个性化
1.引入高端合作项目,实施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合作企业的人才理念、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企业急需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引进高水平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项目。在高职普遍采用“三阶段”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以学校为主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第二阶段导入企业订单课程,注重专业技能、应用技术、职业素质的培养,由校企合作共同实施;第三阶段到企业进行职业实践与顶岗实习,并有针对性地接受企业专项培训。学校与国际高端品牌合作实施订单培养,能够引入先进的职教理念,对接国际人才标准,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有力地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以汽车职业人才培养为纽带,与一汽大众公司、博世公司、德国五大著名汽车公司(奥迪、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法国米其林公司、英国捷豹路虎公司、日本丰田公司、东风本田公司等中外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展战略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深度合作,面向汽车产品海外服务岗位开展订单培养,培养伴随中国产品“走出去”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2.满足高端需求,探索实践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出现了一些对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岗位,为满足特殊岗位人才规格要求,需要在培养时间上做出保证,积极探索实践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主要的举措。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的一部分,学校于2012年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检测与调整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设备电气维修)联合一汽-大众公司、一汽技术中心等企业进行弹性学制(四年)试点,共同联合开展全程订单培养,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3.借助政府项目平台,探索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项建设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项目,并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等支持,有效地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实验区等。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成为教育部“中德汽车职业教育项目”第一批5所试点院校之一,组建了实验班,实施项目试点。以此项目为基础,学校申报了2012年吉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按照由外围到核心的能级递进、工单引领全新模式实施教学。该项目的成功运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五)课程改革个性化
1.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建设是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应由过去单一的课程改革与建设转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德国汽车职教领域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依据汽车制造、营销、服务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等职业活动构建课程体系,这为我国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就是依据汽车检测维修岗位提炼出了16项综合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了8个学习领域、43个学习情境、121个学习任务,构建了能级递进课程体系。
2.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
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割式课程教学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教育应大力推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任务工单引领、项目教学、车间教学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发“一引二导”理实一体化课程,即“以任务为引领、以工单为引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课程方案设计、教学设施、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与实践;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汽车装配与调整课程的教学实施依托教学车间开展,教师担当工段长、车间主任,学生身为“准员工”,进行汽车装配与调整作业,同时组建班组园地,学生轮流担当班组长、安全员、质检员、设备员等,通过班组分工、角色互换等来培养学生现场管理能力。
3.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到位
高职学生一般都安排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还能够让学生熟悉、适应职场环境,掌握企业实用技术和现场管理技能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其视为企业职前的专门化培训,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影响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因素很多,诸如实习企业的状况,指导师傅的水平等,好的顶岗实习教学应该是任务目标明确,计划合理,指导到位,评价科学,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作用。学校与米其林公司针对复杂技术工种的订单培养项目,在企业顶岗实习环节,学生要在多个岗位上轮岗,每2名学生配备1名经过企业认证的师傅,学校安排专业教师,与师傅共同指导,共同评价。
(六)育人环境个性化
弘扬工匠精神,塑造汽车职业人才。学校充分利用一汽新中国汽车诞生地,长春汽车城资源,传承自主汽车文化,培养学生建设汽车强国的责任与使命意识,深度挖掘优秀毕业生事迹和成才经历,汇集出版了《成才之路》,发挥“长白山技能名师”标杆作用,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引进企业要素、搭建学习平台。将企业的先进理念前置到学校教育中来,通过开展“企业先进文化进校园、班组管理进班级、5S管理进公寓”的“三进”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如大众的严谨、丰田的精益等。通过承办各级技能大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行业特色院校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10-05-05.
[4]吴万敏.行业标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李新生.卓越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1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