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视域下中职教育发展的策略分析

2018-01-05 19:34吴长汉曹晔
职教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吴长汉+曹晔

摘 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既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在人口数量变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教育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作为高中阶段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却在社会地位、生源数量与质量、办学定位、资源建设、区域发展水平等方面陷入了多重困境。因此,从改变人才观念、改革评价制度、更新教育形式、施行分类指导等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发展策略。

关键词:普及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多元困境;多元策略

作者简介:吴长汉(1991-),男,广西昭平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1-0005-06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和国家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满足人民大众享受更优质教育的客观需求,结合现实国情而在教育事业上提出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实际上,“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的目标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提出,而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得以首次明确,并将其作为“十三五”期间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写入党的公报,2017年4月6日,《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攻坚计划》)文件正式发布,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具体任务做出全面部署。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子系统,在调整高中教育结构、提升人口素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人建议取消中等职业教育,也有学者认为其基础地位决不可动摇。因而,中等职业教育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成为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

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代背景

高中教育作为联结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既承接着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的任务,又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既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在人口数量变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教育发展战略。

(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先是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而后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如今高等教育也迈入了大众化时期。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两基”作为新世纪教育的发展目标以来,国家连续出台文件,实施系列举措,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2011年“两基”任务全面完成。据统计,2016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为实现从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联结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要纽带的高中教育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大发展,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7.5%,已接近于《攻坚计划》所提出90%的总体目标,这既为满足广大适龄青年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战略奠定了基础。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后期,并预计在2018-2022年间将进入到普及化阶段[1],因此,为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对于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进程也提出了新要求。此外,各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亦是教育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因而普及高中教育既是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曾令世界瞩目,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近年来受世界性金融危机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放缓,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时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急速加快,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动力也发生急剧转变,社会用人单位对教育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产业结构和人才供给结构的不协调,当今人才市场上才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矛盾悖象,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业领域高素质高学历的技术工人比例明显偏低,超过70%的从业者只有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仅占6.4%[2],而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人口红利优势,新增劳动力逐年减少,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进程。为此,迫切需要加大我国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具体而言就是进一步扩充教育资源,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年限,建立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所以,普及高中教育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客观需求。

(三)人口变化的关键契机

人口的变动也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学龄人口的进一步减少也为普及高中教育奠定了良好契机。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3%,但自上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数不断减少。据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从2000年时的1.7%下降为2010年的0.57%。据统计,17岁以下年龄组的人口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间点的人口总量分别为3.83亿、3.45亿和2.7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3.8%、27.8%和20.9%,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3]。而与这三个时间点相对应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33.6%、42.8%和82.5%,通过计算可以进一步证实,学龄人口的下降在近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其中也有教育规模扩展的因素。因而,人口数量变化和学龄人数的锐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此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还是体现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与高质量教育需求和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endprint

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渐被提上国家日程,当前,在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的背景下,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正式发文明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具体任务,从理论上说,这对于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难逢的发展良机,而就现实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似乎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地位之危

由于人们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在观念上存在理解的偏差,加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当前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从普通民众角度来看,一部分人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同于实行“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而更多的民众则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理解为仅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诸如此类的理解容易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引起误会,记得笔者小时候就听过有人抱怨当地“普九教育”收费的问题,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只有部分地区施行了学费减免政策,全国性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是在2008年才真正实现的。现今如果人们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理解成“普及普通高中教育”,那么本就被人遗忘、受人冷漠的中等职业教育将会更加无人问津,这也无疑会为《攻坚计划》的实施带来严重阻碍。从学界来看,亦有部分研究者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优先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还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争议。例如,有研究者认为随着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通用性人力资本更能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因此今后高中阶段教育应以发展培养通用性人才的普通高中为主[4],同时也有学者提出“未来职教重心应放在高职”,而将中职的教育对象定位在需要从小接受技能训练或者毕业后进入就业黄金期的少部分人群[5]。诸如此类的观点虽在固定角度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却不符合我国目前尚处在工业2.0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甚至其生存地位而言也是“致命”的威胁。

(二)生源之困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理论上看本应会缓解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危机,但如果似前所述,人们在政策理解上就存在偏差,将会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更加捉襟见肘。一方面是生源数量之困。受人口与教育结构调整的双重挤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连年下降,已从2010年的870.42万人下降到了2015年的601.25万人,整个“十二五”期间的下降幅度达到30.92%,年均下降速度为7.13%,职普招生比也从2010年时的1.04下降到了2015年的0.75[6]。由此可知,由于历史偏见,中等职业教育本就面临着生源数量危机,如果人们再对“普及”的对象理解不到位,其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另一方面是生源质量之困。毋庸讳言,由于传统招考制度带来的弊病,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或说整个职业教育的生源都是经普通教育筛选、淘汰后剩下来的“残次品”,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向来表现欠佳。有研究者发现,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两年后,学生的标准化数学考试成绩比原先在刚入校时倒退了0.08个标准差,贫困学生甚至倒退了0.3个标准差,而有大约30%的学生因不能学到新技术而中途辍学[7]。因此,如果不改变以往的人才评价方式和升学考试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后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更加难以得到保障,中等职业教育仍会沦为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其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吸引力的提升也将无从谈起。

(三)任务之惑

产业转型升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无不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也陷入了究竟是以升学为主还是以就业为主的两难境地。首先,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使得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滿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有学者认为未来要重点发展高职教育。其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支持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8]此外,在“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理念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掌握一项简单的操作技能便想一劳永逸的情况将不复存在,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加之当前社会“注重学历不看能力”的不良风尚,使得人们对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能够继续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愈加强烈,上述规划当中也提出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要求。如此一来,究竟是普通高中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更适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成了新的议题。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也分设了升学班和就业班,但升学班的教学与普通高中无异,主要开设语数外和升学考试的课程内容。因而有部分学者指出,“如果中职生主要凭借语数外成绩升学,在中职学校设置升学绿色通道,不如将中职升学班开设在普通高中更有效率,因为普通高中拥有更优秀的语数外师资和教学资源。”[9]因此,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后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直接就业的技能型人才还是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优秀生源也成了今后发展面临的困惑之一。

(四)资源之乏

在基础能力建设和经费、师资的投入上,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也未能跟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的步伐,办学资源的分配与普通高中相比差距甚大。笔者根据201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记录(不包括技工学校),按校均计算后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普通高中相比,除了其计算机数量因专业教学需求比普通高中多了近20台之外,其他各项条件与之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校均产权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只有普通高中的75.41%和69.15%;二者拥有的校均图书数量分别为38758册和63135册,普通高中是中职学校的1.5倍,总量上更是达到2.5倍;在固定资产总量方面,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校均值分别为3395.33万元和5127.87万元,后者是前者的1.45倍。从教育经费投入上看,与其办学规模不相匹配。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906.52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1647.33亿元,二者与普通高中的投入比值分别为0.57和0.63,而该年中职与普高在校生人数的比值为0.73,即按生均投入来看要低于普通高中,资源配置不均衡。从师资方面看,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的比值尚不足0.5,中职与普高的生师比分别为20.47和14.01,可见中职学校的师资配备也还有待提升。因此,如果在各方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后资源会更显贫乏,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更将难以得到保障。endprint

(五)地域之殊

除上述情况外,省际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目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源配置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教育的发展程度也不一。就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来看(以下计算数据均含技工学校,不含成人高中),2015年全国拥有中职学校11202所,占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数的44.91%。各省份中数量最多的为河南省,共840所,而比重最高的是吉林省,达到59.08%,数量和比重最小的都是西藏,数据分别为9所和23.08%。从三大区域划分上看,中职学校比例最高的是中部(49.93%),其次是西部(44.11%)和东部(43.45%)。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方面看,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43.01%,各省中超过50%的只有江苏和广西两地,而低于40%的有12个省份;按地域划分,最高的是东部45.00%,中、西部分别为40.60%和43.06%。师资方面各省之间也存在极大差距,2015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师比为19.63。与前两个指标对比发现,中职学校数比重最高、招生数较少的吉林省生师比最低,只有8.48,而招生比达到50.16%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生师比反而最高,达到34.27,有14个省份的生师比超过20这一最低标准,整个西部地区总体水平也超标,达到22.63。另外,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各地也差距悬殊。2016年全国整体水平为12227.70元,较上年增长了11.56%,北京市最高已达到38661.36元,是河南省的6倍多,其中有14个省份低于全国水平[10]。可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在省际和地域之间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差距,这也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和有效突破口。

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基于种种因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陷入了重重困境,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通过改革原有的考试招生制度来提高生源数量与质量;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方式以满足民众多元化的受教育需求;创建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分类型的发展策略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

(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类型观念

对人的认识与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是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地位的前提。所谓“人才观念”是指对一个人是否“为才”或能否“成才”的基本评价与判断,我们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仅通过个人后天表现就得出武断的结论,没有追根溯源探求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事实上,由于人的智力类型不同,与其匹配并使之“成才”的目标、方式、途径也有差异[11],这也早已被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所证实。古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即为“行业、类型”,因此,必须树立多样化的人才类型观念,我们只有在同一类型中划分等级,在同一层次中比较类型才具有意义和价值,诚然,这需要广大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为他们选择适宜自己的教育成长环境和职业发展路径,只有最适恰的教育才是最好最公平的教育。其次,教师应以平等的目光审视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成绩高低而对学生有所偏好。事实上,成绩不良的学生除了智力类型不同外,家庭状况、个人情感等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教师更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个中缘由,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最后,全社会要提升对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的认可度。光靠“喊口号”难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岗位人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探索更公平的招考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对于教育发展本就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创新招考评价制度是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与质量的关键。正如前文所述,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才的类型亦是多样的,早在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就充分肯定了人脑功能的多维性,认为人的智力内涵是多元的,它由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运动、音乐、人际、内省等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12],因而,不能采用相同的标准去评价分屬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创新招考评价制度,一是要改变目前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唯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评价方式。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卷面成绩仅仅是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容易使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群体因受到“漠视”而造成心理落差,最终产生自暴自弃的行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当结合他们不同的潜质给予公平、公正的判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在众人面前出彩的机会。二是继续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制度。实践证明,江苏、浙江等较早试点高职分类招生的地区,其中等职业教育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吸引更多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成才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逐步探索校企联合招生的教育制度。在这方面如德国、瑞士等“双元制”职业教育国家已有了较为成功的经验,通过校企联合招生、签订协议、合作培养,既解决了学校生源、场地、设备等问题,又打消了企业担心“为他人做嫁衣”的疑虑。

(三)发展多样化的高中教育形式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希望通过接受更多教育来丰富精神世界的愿望也愈加强烈,发展多样化的高中教育形式是满足民众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高中阶段教育分流制度,普通高中有完全高中、高级中学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三种形式,中等职业学校又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高中和技工学校四种类型。看似形式多样,实则“泾渭分明”,因为前者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的任务,主要开展升学教育;后者为社会生产培养初级岗位从业者或开展短期培训。但是这种简单的分流难以顾全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毕业未能升学和中职学校有升学能力与升学需求的群体容易被忽略。此种非职即普的教育形式已经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背景下人们受教育的需求,并直接带来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改革受“应试教育”之阻、学生片面发展等诸多教育问题[13]。因此,必须通过发展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种形式来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健全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中对发展不同形式的高中教育也多有提及,但行动层面一直没有落实,如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1995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也提到“要改革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兼顾升学和就业预备教育和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三类高中”;2010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定位要注意升学、就业、普及三者间的协调一致,注重普通高中学校的多样化发展[14]。从国际经验来看,除北美等国实行以课程融合为基础的“单轨制”,德国、瑞士、日本、芬兰等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就开始分流,为不同职业倾向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并通过学分或资格证书的形式实现不同教育成果间的互认与转化,取得良好效果,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endprint

(四)创建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机制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源建设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贫乏的现状,必须创建一套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机制。一是要探索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生产紧密相连、与地方产业密切对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并且具有全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中等职业教育,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和混合制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创新投入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湖南省在2015年开始实行“对口帮扶”政策,让省级示范院校与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通过助学就业帮扶和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来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并以此作为职教系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广西“开展职业教育扶贫富民工程”实施“9+3”精准扶贫计划,组织院校定点定向招收贫困初中毕业生接受免费中高等职业教育。这些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国际上看,澳大利亚通过购买培训的方式来对职业教育投入,这也使得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在竞争中得到了良好发展[15]。三是建立起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依法治教,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确切落实,通过建立起督查和审计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财政监督体系,确保下拨的资金落到正位、用到实处。

(五)实施分类型的中职发展策略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具体发展情形和不同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考虑差异性,实施分类型的发展指导策略。一是针对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各地应出台适合本省情的教育政策。例如,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较少但中职招生比例较高的省份,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支持地方兴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创设良好的办学条件以巩固现有的生源;对于情况相反的省份则要从改革招考制度、调整招生比例入手,落实好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大致相当的政策,扩大招生规模从而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资源;而对于学校较多、中职招生比例高但生师比也高的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则要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下功夫,通过提高待遇、创设条件来提升中职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等政策来扩充教师队伍规模。二是针对目前四类中等职业学校要分类发展、体现特色。尽管进入新世纪后,在教育部的统一规范下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逐渐趋同,但由于历史原因,四类学校的办学基础和招生对象仍有所差异。普通中专的初衷是培养国家干部和技术工人,并轨后办学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职业高中由县镇薄弱的普通高中转型而来,其办学对象多面向农村;成人中专主要承担成人中等学历教育;技工学校主要做培训,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因此,四类学校应在政策规范的基础上坚持特色发展,前两种学校可承担起为高职或应用技术型高校输送优质生源的任务,而后两种则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重点放在就业培训上,最终实现分类发展、协同并进,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6(3):31-42.

[2]大国经济转型研究课题组.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制造业強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7.

[3]苏丽锋,孙志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研究——基于人口变动、经济发展和国际比较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51-161.

[4]王娇娜.经济转型期中国高中普职教育路向何方[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1):130-134.

[5]欧阳河.未来职教重心应放在高职[N].中国青年报,2016-12-02(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7]柯进.中国需要怎样的高中阶段教育——访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N].中国教育报,2014-04-07(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9]李桂荣,许佳佳.转型期中职教育发展问题:辨析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6(5):27-30.

[10]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财〔2017〕6号)[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5/s3040/201710/t20171025_317429.html.

[11]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

[1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9.

[13]刘丽群,彭李.普职融通: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64-68.

[14]何贝娜.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现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15):31-34.

[15]李延平.政府主导下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公平[J].外国教育研究,2009(7):37-40.

责任编辑 韩云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
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中职班级自主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