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久 安晶晶 叶栋强
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
伍中久 安晶晶 叶栋强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9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观察组行三镜联合保胆取石, 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中转开腹病例, 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2.56%低于对照组的15.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 效果确切, 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减少复发, 值得推广。
三镜联合;保胆取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并发症;复发率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生率, 该症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需及时予以诊治。随着微创技术及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及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运用。但目前关于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的报道较少[1]。本研究通过对比, 探讨了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45.73±8.76)岁;结石直径5~24 m m, 平均结石直径(12.66±3.78)m m。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20~69岁, 平均年龄(45.80±7.73)岁;结石直径7~25 m m, 平均结石直径(12.73±4.09)m 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18岁;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无手术禁忌证;经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无腹部手术史;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胆囊、胆管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精神疾病患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 实施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 行十二指肠镜胆管造影, 对胆管情况、结石数量及大小予以明确, 次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于脐上缘取2 c m小切口, 建立人工气腹, 将10 m m T r o c a r置入, 对腹腔情况予以探查, 在剑突下、腋前线肋下缘2 c m、右上腹锁骨中线, 分别将10 m m、5 m m、5 m m T r o c a r置入, 胆总管取1~2 c m纵向切口, 将胆道镜置入胆总管后取尽结石, 以可吸收线对胆总管予以缝合。在腹腔镜下, 距肝缘2 c m将胆囊底部切开10~15 m m, 将胆道镜置入,取出胆囊内结石, 以可吸收线对胆囊底部进行连续扣锁缝合,清除腹腔内积液, 以医用生物蛋白胶在胆总管及胆囊底部缝合位置进行喷洒, 置入引流管, 对腹部予以缝合。
1. 2. 2 对照组 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结石处理方法与观察组一致, 胆总管缝合后, 在腹腔镜下对胆囊三角予以解剖, 常规切除胆囊。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 其中术中出血量采用纱布称重法进行测定[2]。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6~9个月, 记录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两组均未出现中转开腹病例, 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2.56%低于对照组的15.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 l) 手术时间(m i n) 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 39 19.53±3.67a 97.16±9.24a 4.42±0.85a对照组 39 20.02±3.73 96.83±9.19 4.67±0.89 t 0.585 0.158 1.269 P>0.05 >0.05 >0.05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对比[n(%)]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常见外科疾病,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等缺点。随着胆道镜、腹腔镜及十二指肠镜等内镜技术不断成熟及微创理念的深入, 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提供了新途径。近年来, 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管取石、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相结合的报道较多, 但有学者认为[3], 上述术式需对患者胆囊予以切除, 可能损伤胆管, 引发多种并发症。另有研究发现[4-6], 胆囊切除后易存在胆汁不足, 使患者进食后出现腹胀、腹泻。如何在确保手术效果同时, 尽量保留胆囊及其功能完整性, 是临床研究热点。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及腹腔镜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 不同内镜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生互补效应, 提高结石清除率, 临床效果确切。本研究中,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该术式并不明显增加操作难度及手术创伤,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显示, 观察组仅出现1例胃肠道不适及1例反流性食管炎,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通过保留胆囊及其功能, 可显著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改善患者预后。相关研究指出[7-10],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胆囊切除后, 虽然可避免胆囊结石复发, 但胆总管出现代偿性扩张, 造成十二指肠乳头产生狭窄开口, 导致胆总管胆汁流动特性改变, 增加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本研究中, 观察组复发率2.56%低于对照组的15.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在减少术后复发方面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及腹腔镜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效果显著,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复发, 改善患者预后,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 陈勇, 肖钟, 邓如兵, 等. “三镜”联合保胆取石及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比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25):2812-2814.
[2] 余海峰, 鲁光锐, 殷佩, 等. 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与三镜联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分析. 临床外科杂志, 2017, 25(6):431-433.
[3] 吴清李. 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伴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12):50-52.
[4] 吴铁, 刘敏丰, 吴一峰, 等.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不同术式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4(6):455-457.
[5] 宋正伟, 杨秀江, 龙昊, 等.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重庆医学, 2014(6):658-660.
[6] 张敬坡, 冯雷, 张传宝, 等.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75例临床分析. 肝胆外科杂志, 2015, 23(1):27-29.
[7] 李永继, 黎冬暄, 胡子冬, 等.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230例临床分析. 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11):1182-1184.
[8] 华玉明, 王京立, 杨敖霖, 等. 双镜或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5):396-398.
[9] 王广义, 王英超.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0, 4(5):486-487.
[10] 吴泽建, 李瑞平, 孙宏武, 等.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5例临床探讨. 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7(4):436-43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030
523416 东莞光华医院
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