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寿波(浙江大学)
越南茶叶气象实习生在中茶所学茶纪事
□黄寿波(浙江大学)
半个世纪以前,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上、中期,中国和越南是唇齿相依的邻邦,两国的关系可以用“同志加兄弟”来形容。当时,越南正在进行抗美救国战争,我国人民全力支持。1965年春天,越南胡志明主席率团访问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多项经济文化合作协定,其中有一项是中国为越南培养两名茶树气象观测人员,时间一年。这个任务由农业部下达给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称中茶所)承担。当时我是浙江农业大学教师,教授《农业(茶树)气象学》,农业部下文聘我为越南茶叶气象实习生指导教师,借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一年。从此,我与两位越南茶叶气象实习生朝夕相处,结成深厚友谊,抹不掉一段以茶为媒的海外师生情谊。
2003年5月,作者(左一)与越南中央气象局气候司负责人阮文桥研究员(左二)及夫人(右一)在杭州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已落脚杭州,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也在国内外茶学界享有崇高声望,龙井茶更是闻名世界,杭州已成为全国茶叶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因此来华学习茶学的外国人都喜欢来杭州学习。
1965年深秋,两位身穿笔挺西装的越南青年,手持中国外交部和农业部的介绍信,来到著名龙井茶产区五云山下的中茶所报到,他们是由越南政府派遣来华学习“茶树所需的农业气象观测技术”的实习生。
这次来华学习茶叶气象担任代表团团长的叫黎春同,曾参加过抗美救国战争,时任越南中央气象局气候司农业气象观测组组长。另一位团员叫阮文桥,是河内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当时在越南中央气象局工作。他们谈到,因为抗美救国战争经济十分困难,尤其是外汇奇缺,政府准备发展茶叶生产,增加茶叶出口,换取外汇,因此派他们来华学习专业技术,回国后推广应用。
为了完成农业部下达的培养越南茶叶气象实习生的任务,中茶所成立了一个指导小组,由李联标任组长,阮宇成、庄雪岚、黄寿波和谭永济为组员。指导小组研究后决定,在一年内为实习生开设三门课程和研究三个小课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来完成培养任务。三门课程是:《茶树栽培专题》,由李联标负责;《茶树生理生化专题》,由阮宇成、庄雪岚负责;《茶树气象专题》,由黄寿波负责;谭永济负责保卫和后勤。我的任务是为两位实习生每周讲授《茶树气象专题》4个学时,并指导两项课题研究。
《茶树气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我虽然多次为国内大学本科生讲授《农业(茶树)气象学》,但总觉得内容不够充实,因此我采取边收集资料,边编写讲稿,边上课的方法。讲课的内容包括:气象条件对茶树生育、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茶树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方法,中国及世界茶区气候特征及其评价,茶树病虫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茶树物候及茶园小气候观测方法,茶园小气候特征和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等。
在一年中要完成三个小课题是:“杭州龙井43(品种)物候期观测”(由李联标负责),“不同密度和铺草茶园的小气候观测”(由本人负责),“我国不同产茶地区的气候条件对茶树生态及制茶的影响”,谭永济和我带领两位茶叶气象实习生考察杭州茶叶试验场、安徽祁门茶叶研究所和广东番禺茶场等单位来完成。通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和努力,到1966年11份,两位实习生如期完成了三篇学术报告:《杭州1966年龙井43的物候观测结果及分析》《不同密度茶园的小气候特征及铺草和未铺草的土温变化》《中国长江中下游茶区和华南茶区的气候对茶树生态的影响》。这三篇报告有数据有分析,通过亲手观察记录,使实习生不但学到了茶和气象的理论知识,而且学到和掌握了茶树所需的气象观测技术,较好地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培养任务。
1966年秋季,两位茶叶气象实习生已经完成了全部学业,准备回国服务。在回国前,中茶所领导安排谭永济同志和我,陪同两位实习生去参观梅家坞茶叶生产大队。因中茶所离梅家坞很近,我们安步当车,边走边聊。正值秋高气爽,只见周围茶山土壤肥沃,茶蓬茁壮,满树碧绿,溪水清清,群山秀丽。
1966年10月,越南茶叶气象实习生黎春同和阮文桥送给作者的赠言
龙井茶素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我们来到梅家坞村接待室,接待员端出一杯芬芳的龙井茶,我们边品尝边赞赏。两位实习生看到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香气清雅,滋味甘醇,茶汤嫩绿清澈的龙井茶后,笑着说:“好茶,好茶!真是绝无仅有!”
在回国前夕,两位越南茶叶气象实习生各送给我一张“赠言”作为纪念品,我至今还保存着。这两张赠言每人写一份,先写好越文,再翻译成中文,现将用中文写的实录如下。
黎春同送给我的赠言题目是:“赠最亲爱的中国同志和老师”,内容是:“一个同志,一个老师,永在我心灵深处,这个同志和老师,就是黄寿波。我最亲爱的黄老师,我快要离开杭州了,你对我的教育深深地印在我心里,不能在我脑海里减少一点。我的心和我的感情,也像全越南人民一样,对中国同志、朋友和老师是热爱的。但是,我们两人除了一般感情以外,还有师生的感情。因此,我们永远靠近在一起。”
阮文桥送给我的赠言,题目是:“送给敬爱的老师和同志黄寿波”,内容是:“古人说‘有缘千里能相遇……’这句话对我们两人来说,难道不正是这样吗?中国杭州——越南河内,不是已成千里啦!但我们仍然相遇。不仅相遇,而且成了亲密的朋友、好朋友、好同志,这难道不是好事情啊?我快要离开我的好老师了,我心里有好多话要说。但是,我讲不出,写不完,让我只说一句话:‘江可干,石可穿,我们的情谊永不变’。”
收到两位实习生给我热情洋溢的赠言后,我各回赠了一首小诗。赠黎春同的诗是:“中越友谊万古青,你我情谊比海深。愿此友谊似松柏,中越人民团结紧。”赠阮文桥的诗是:“昔日你我隔千里,如今在杭建友谊。但愿友谊赛松柏,中越人民永兄弟。”
1966年11月份,我与两位越南茶叶气象实习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离别后,虽然有几次书信往来和电话联系,但因为“文化革命”和国际风云变化,后来就渐渐失去联系。直到近40年后的2003年5月,我接到一个国际长途,说有一位越南朋友过几天要来杭州看我。开始我还想不起来是谁,后来他告诉我说过去曾在杭州学习过茶叶气象的,现在越南中央气象局工作,这时我就想起来了,可能是我的学生黎春同或阮文桥。
接到电话三天后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日子,阮文桥带着他的夫人乘车来到有“小西湖”美称的华家池畔看望我。我把他们请到家中,用龙井茶款待。交谈中阮文桥告诉我说,回国后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茶叶)气象业务工作,进行过茶叶采摘期和茶叶产量预报,还进行过其他茶叶气象服务,后来边搞气象科技工作边搞行政管理,他现在是农业气象研究员,资深学者,越南气象局气候司负责人。他说,38年前在杭州学习时,老师对他们的谆谆教导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次是带着夫人专门前来表示感谢的。
因时间关系,阮文桥夫妇在我家里只待了两个多小时,其他的老师和朋友未能一一拜望,他托我向中茶所的领导和同志们问安。分别时,我送给他几本由本人编著的农业(茶叶)气象著作和一盒“西湖龙井茶”。他说回国后会好好阅读送给他的书并译成越文,西湖龙井茶会拿来请亲朋好友品尝。临别前,我仓促地拼凑了一首小诗送给他作为纪念:“回忆三十八年前,你我正是青壮年。年年艰辛奔前程,只盼和平国富强。重逢满头添银丝,华家池畔话家常。千言万语一句话,祝君体健家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