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萍
【关键词】 校园暴力;学生;家庭;学校;社会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1—0025—01
中学生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很复杂,青春期中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父母言行举止等,学校的教育方式问题,缺乏对学生的生命和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惩戒方法等,社会的风气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未成年人对于法律法规的无知等都是导致校园暴力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1.生理心理因素。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言行举止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当他们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于学生心理的开导显得很重要,尤其对于独生子女,需要被关注,学校班级尽量小班化,教师多关注学生,从学生角度看问题,较少使用普遍的大而化之的管理方式,多采取一对一的解决问题策略。
2.自我修养不够自身素质较低。中学生在对待与同学发生的矛盾上不够理智和宽容,没有关爱同学之心,有时可能甚至是自私狭隘,不能原谅别人对自己犯得一点小过错,容不得自己受半点委屈。据大量的校园暴力背后调查了解,都只是同学之间的一个小矛盾,因为他本身的自控力差、忍耐性不好,同时也不懂得宽容别人,不尊重同学的生命,以至于酿成大祸。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暴躁冲动,情绪不稳定,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情绪会变得激动,缺乏冷静地思考,往往容易冲动酿成大灾难,有时可能一言不合即大打出手。冲动的性格可能使学生本人控制不住情绪,往往会意气用事,不计后果,从而引发了各种校园暴力的发生。有些受害者不具备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因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联合家庭共同教育,引导学生向较为缓和的性格,给学生一些自我抒发的渠道,引导合理使用自己的力量,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家庭因素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父母对孩子可能会比较溺爱,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约束自己,较为任性,在溺爱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经不起挫折,抗压能力低,同时还可能形成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行事态度。
有的家庭父母可能比较专制,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对孩子采取“棍棒式”的教育,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人格,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单亲家庭等给孩子带来极大的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关键环节,离开了家庭教育或家庭教育不足,那么孩子选择暴力的可能性极大。
有的家长处理孩子问题方式缺乏理论指导,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暴力产生。还有在有些家庭中,虽然父母很有文化,也没有反社会情绪,但是自身性格高傲,总是瞧不起人,父母的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这就影响到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
三、学校因素
1.功利主义教育盛行。学校教育一味追求成绩。成绩好则一切都好,成绩不好就否定所有,这对于一些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尤其一些不会考试的孩子逐渐厌倦考试,考试让他们失去信心。考得不好会受到同学的嘲笑,不被重视甚至受歧视,在感情的冲动下,心里积蓄的情绪容易借暴力渠道发泄。
2.学校的惩戒机制不健全。在不少的学校里,体罚学生依然存在,这对于学生的影响有害而无利,学生之间也会简单地用暴力解决问题。其次学校治理不善,校风校纪松散,使得学生日常性行为随意,不受管束,很多施暴者都是来自一些管理不善、校風校貌很差的学校。学校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学生机制,管理方法粗暴,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原因。
四、社会因素
目前在很多学校周围存在着大量的娱乐场所,如歌厅、游戏厅等,这些严重污染了校园周围的环境。首先,社会、媒体、游戏等一些影视游戏作品宣扬暴力,中学生追捧的明星歌星在很多电视电影中扮演了具有暴力倾向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难免会受到其影响。其次,学生世界观中的暴力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影视作品在现实世界的投影。再次,对于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也是抑制校园暴力的有力方法。
五、法律因素
在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惩戒手段方面,目前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不足。《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偏轻。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是14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16岁才开始负刑事责任。依据现行法律,中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最多以严肃批评教育、责成家长严加管教结束,这恰恰也是很多中学生对其他学生动辄暴力的原因。因为施暴者没有被法律所慑服,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意识不到法律的威严,法律知识淡薄,从学生角度宣传法律、普及法律势在必行。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