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述略?

2018-01-04 11:04马祥涛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书院图书馆

摘 要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集藏书、教学与研究活动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承担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的社会功能,两者在文化传承、人才培育、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成为可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既源起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籍资源研究整理与开发利用等理念,同时又产生了明显的现实成效:有效挖掘和整合文献资源、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合作、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未来“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发展应注重明确发展方向、加强整合与共享、探索“互联网+图书馆+书院”模式。

关键词 图书馆 书院 图书馆+书院 图书馆服务模式

分类号 G252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Library + Academy" Service Mode

Ma Xiangtao

Abstract The academy is a unique cultur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tegrating colle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public library undertak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reserving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carrying out social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intellectual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similarities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between library and academy make the service model of “library + academy” possibl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 academy” service mode root i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arrying forward and passing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promoting the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resources, and produce obvious practical results: effectively excavate and integrate the literature resources, mobilize th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cooperation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efficiency of public library.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 academy” mode should focus on clear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and “Internet + library + academy” mode.

Keywords Library. Academy. Library + Academy. Library service mode.

0引言

古代書院在我国文化史、藏书史以及图书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书院”一词最先使用于唐朝,最初仅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及至宋朝,书院因受私人讲学的影响而逐渐成为兼具聚徒讲学色彩的教育机构。古代书院具备诸多基本功能,如搜集与收藏图书、开展讲学或学术研究、开展祭祀活动等[1]。以现代眼光来看,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集藏书、教学与研究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与图书馆不仅在藏书职能上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在社会教育、传承文化职能上也十分相近[2]。

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会,党中央强调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开展全面阅读活动,并相继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通过自身资源优势和专业技能推动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的社会职责和义务,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的社会职能。与此同时,现代图书馆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突飞猛进,自媒体与全媒体异军突起,数字出版与开放获取进一步发展,这一切都对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内容与形式提出挑战,倒逼图书馆进行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将现代图书馆与传统书院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建立起“图书馆+书院”创新服务模式,一方面能为图书馆的转型创新和升级改造提供可行思路,有利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推动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场所的现代意义,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经典诵读、国学讲堂等活动。因此,本文基于“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剖析该创新模式的理念缘起及服务成效,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1 “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图书馆+书院”的内涵即是:着眼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核心,以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为依托,在借书藏书功能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凸显成风化人的功能,把图书馆建设成为文化重镇和精神殿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3]。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庋藏典籍和教化育人的文化教育机构,现代图书馆则承担着文献收藏整理与社会教育等职能[4],两者在机构性质及职能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如此,有关图书馆与书院的研究探讨才备受学界关注。1983年,桑榆[5]首先对古代书院的图书馆职能及其在图书馆史上的地位展开研究,这也是有关该主题的最早研究成果。此后,有关图书馆与书院的研究发展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研究者主要关注古代书院的藏书功能、藏书特点与藏书功能,以及书院藏书与图书馆之间的简单比较,如罗春兰[6]、罗立与罗晓鸣[7]、陈林[8];21世纪初至2010年,在这一时期,学界开始更加重视研究图书馆与书院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已经开始出现论述“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雏形,如辛欣[9]、閔晓莲[10]、彭一中[11]以及邹淑红[12-13];2011年至今,研究内容得到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如华东杰[14]认为“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同时兼具了图书馆和书院的优点,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许嘉璐[15]强调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的建设是在探索如何让中华文化落实到群众生活中去,并发表了对图书馆和尼山书院建设的想法和期望;刘雪飞[16]对“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内涵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王建萍[3]从背景、价值、机制、成效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图书馆+书院”模式,提出坚持正确方向、健全政策保障机制、构建共建共享格局等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一模式的思路与措施。刘岩、崔为[17]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图书馆+书院”模式的特征与优势,对“图书馆+书院”模式在未来发展的政策、资金、文献、标准化、技术、社会力量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应对措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形式的丰富和延伸,它依托图书馆已有馆藏资源和服务体系,借助书院形式,通过开展培训、讲座、论坛等活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与此同时,各级实体图书馆也纷纷开展“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实践工作探索。其中,大连图书馆作为该模式的先行者,最早于2000年8月正式创办白云书院,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品位为宗旨,以全力打造图书馆社会教育品牌、创新图书馆社会教育思路、探索图书馆社会教育新模式为目的[18]。2011年,吉林省图书馆长白书院成立,致力于长白山相关文献的整理保护以及长白山文化的抢救挖掘。2014年,上海图书馆东方书院、国家图书馆文津书院、山东图书馆尼山书院等纷纷成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国学普及、技艺演示、书画展览等活动探索学习传统文化的全新模式,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效能。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要求,严格按照“六个一”设施布局标准和“五个板块”活动内容要求,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19]。2015年,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依托省馆宏富的馆藏资源,努力建设成为普及国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同年,常熟市图书馆成立维摩书院,并将其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书香城市创建的新尝试。近两年来,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学院通过技艺公开课和国学培训课传承龙江文明记忆,打造传统地域文化教育品牌;北京朝阳区图书馆金台书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等理念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图书馆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推动作用;辽宁省图书馆萃升书院积极开展体验、演示、展览、讲座等活动,提升古籍文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相关创办情况及其机构定位/功能详见表1。

辽宁省图书馆萃升书院 2017 举办传统文化体验、古籍修复演示、讲座、展览等系列活动,让读者感受中华古籍之魅力。

2 “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理念源起与现实成效

“图书馆+书院”创新服务模式的本质在于融合共享理念的运用,即融合书院的传统教育形式与文化底蕴,共享图书馆的现有馆藏资源,而这种理念源起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以及推动古籍资源研究、整理与开发利用的迫切需要。

2.1 理念源起

2.1.1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既面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外在社会环境的挑战,同时在资金投入、设施管理、场所布局、人才队伍、产品供给、需求表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指出,要以“坚持改革创新”为原则,“全方位推进文化创新……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将传统书院引入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充分依托其已有的设施网点、空间场所、运行经费、服务受众,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供给内容和提供形式,能够实现图书馆与书院之间的优势互补[14],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有效尝试和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2.1.2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放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此同时,国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重点实施“国家记忆工程”和“‘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设施,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社会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正是对中国特色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承,是对中华文明优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弘扬”的具体实践。创新“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推动珍贵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振兴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理念和精神财富。

2.1.3 推动古籍资源研究、整理与开发利用的迫切需要

古籍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不仅是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内涵与精华,是促进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珍贵文献资料。推动古籍资源的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在第五部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中以专栏形式强调“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继续实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整合图书馆与书院收藏的历史典籍、地方文献等资源,通过传统文献的借阅、展示、研讨等形式,并结合针对古籍资源的诵读、交流、讲座等活动,激发社会公众对传统古籍的兴趣,进而带动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2.2 现实成效

2.2.1 有效挖掘和整合文献资源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和传播中心,收藏有数量繁多的古代典籍,它们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献内容价值。但囿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手段较为单一,服务项目吸引力不强,这些文献资源远未被社会公众“普遍知晓”,更未被“深度开发”,导致其利用率令人堪忧。“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借鉴书院的教育形式,依托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通过开展国学讲堂、经典诵读、传统文化体验等类型丰富的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挖掘和整合古籍文献,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教书育人功能。同时,图书馆作为展示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文化服务窗口,势必收藏有特殊的地方文献,如方志、家谱等,而各种不同名称、不同年代的书院也代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和教育特色,因此,“图书馆+书院”模式能够有效地挖掘地域传统文化,保护和整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大力发展地域文化事业,推进地方文化发展和研究。例如,吉林省图书馆依托长白山地域优势,设立长白书院,大力发展长白山文化事业和文化研究,对有关长白山的文献进行整理和保护,推动以长白山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挖掘;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书院开设龙江地方技艺公开课,传承龙江文明记忆,打造传统与地域文化教育品牌。

2.2.2 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合作

201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经审议通过,该法明确了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包括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0]“图书馆+书院”模式作为图书馆对外服务的创新手段,能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构建图书馆与文艺院团、文化单位、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宣传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发挥知名专家、学者、志愿个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辅助作用。例如,吉林省图书馆《长白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书院的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和吉林省文化厅,书院的举办者是吉林省图书馆和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围绕长白山文化合作开展相关业务。山东省图书馆成立尼山书院理事会,组织文艺院团、文博单位、非遗传人等与尼山书院合作,推进山东人文社科研究协作体与尼山书院统筹发展,签订《关于共同推进尼山书院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书》,实施“大师引进工程”,引导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书院建设[21]。

2.2.3 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

“图书馆+书院”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和内容的丰富发展,不仅拓展了图书馆服务领域,扩大了图书馆读者群体规模,而且健全和完善了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强化了图书馆的育人教化功能,使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效能明显改善。山东省图书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图书馆+书院”模式的过程中,将尼山书院建设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企业图书馆、民间图书馆建设相联系,与全省基层地区的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村文化大院建设相结合,形成覆盖全省、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2017年1月,《山东省文化厅2016年工作总结》中提到,全省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乡村(社区)儒学讲堂达到9200多个,举办各类活动4万余场次,参与群众500多万人次,并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八项主要任务中继续强调“推广图书馆+书院模式,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更好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3 “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未来发展

3.1 明确发展方向

“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兴起与实践,是源于将现代公共图书馆和传统书院相结合的理念创新,而理念创新又源于责任担当、文化底蕴和现实需求[3]。步入二十一世紀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新的高潮。在这种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设备设施、服务网络、资源体系、技术应用、空间利用等内容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示范区项目建设不断成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日益彰显并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文献典籍、传统美德、国学经典、文明礼节等优秀传统内容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浓厚兴趣。基于此,未来“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完善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保持一致,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充分挖掘和转化应用国学经典的内涵文化和时代价值;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丰富活动形式和创新活动内容,逐步建立资源、资金、人才等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图书馆+书院”模式的促进作用。

3.2 进一步加强整合与共享

《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图书馆+书院”模式的未来发展要依托省、市、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嵌入县域总分馆制建设过程,充分利用行业图书馆联盟、区域图书馆联盟、各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科研院所的资源、组织、人才,借助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以及各项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推动实现组织协调、人才培养、活动内容的共建共享与融合统一。同时,重视平台建设,加强各书院之间的文化的交流,既要重视各地“图书馆+书院”的因地制宜,也要注重他们之间的共享共通,实现“图书馆+书院”的“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

3.3 开拓“互联网+图书馆+书院”模式

信息化时代,信息处理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被广泛应用,网络通讯工具如新媒体、多媒体日益普及,这为各个行业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也使得社会公众的生活学习方式广受影响。基于“互联网+”的多业态融合发展背景,图书馆界同人相继探讨提出“互联网+图书馆”“图书馆+”等发展理念和服务方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设计纲领、功能体系与保障体系。在這种背景之下,“图书馆+书院”模式的未来发展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连接作用,利用新媒体渠道开展宣传推广,开拓“互联网+图书馆+书院”模式: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多媒介形态宣传介绍活动内容、形式与效果;将传统文化艺术的讲授演绎、成果展示、技艺操练等进行数字化,并以专题、话题、主题的形式进行轮播;构建传统文化学习感受和体验的网络交流平台,分享文化知识的同时扩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线下参与与线上体验的有效结合;广泛收集、有序整理、合理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数据库和资源库建设,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转化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远璐.古代书院对现代图书馆的启示[J].学理论, 2012(10):144-145.

[2] 夏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图书馆+书院”模式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J].人文天下, 2016(12):36-39.

[3] 王建萍.“图书馆+书院”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110(2):57-62.

[4] 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3):4-6.

[5] 桑榆.古代书院与现代图书馆[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120.

[6] 罗春兰.试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图书馆要素[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3(4):54-56.

[7] 罗立,罗晓鸣.古代书院的藏书制度[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21(4): 50-56.

[8] 陈林.中国古代书院藏书与西方中世纪大学图书馆之异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99-117.

[9] 辛欣.试论新时期图书馆创办书院的必要性[J].图书馆学刊,2004(2):27-30.

[10] 闵晓莲.中国古代书院的图书馆要素[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4):93-94.

[11] 彭一中.书院文化开发利用与先进文化建设及图书馆发展的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141-144.

[12] 邹淑红.图书馆公益性讲座的专业化发展与社会化运作:以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文化讲座为例[J].图书馆学刊,2009 (4):49-50.

[13] 邹淑红.公共图书馆讲座选题探析:以大连市图书馆白云书院开展文化讲座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2):90-91.

[14] 华东杰.“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9):81-83.

[15] 许嘉璐.深化山东省“图书馆+书院”模式 争当全国文化建设的领头雁[J].人文天下,2015(11):2-6.

[16] 刘雪飞.“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J].科技视界,2016(21):198,215.

[17] 刘岩,崔为.图书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探究——以“图书馆+书院”模式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5):68-74.

[18] 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情况介绍[EB/OL].[2017-08-01].http://www.dl-library.net.cn/baiyun/baiyunzixun/20080626/987.html.

[19] 山东启动“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8):16.

[20]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EB/OL].[2017-08-10].http://www.china.com.cn/news/2016-12/25/content_39981273.htm.

[21] 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EB/OL].[2017-08-12].http://www.ccdy.cn/xinwen/qilu/xinwen/yaowen/201410/t20141013_1007523_1.htm.

马祥涛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员。北京,100081。

(收稿日期:2017-09-09 编校:谢艳秋)

猜你喜欢
书院图书馆
致知书院间
图书馆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