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2018-01-04 12:07董淑兰邹安妮刘芮萌
会计之友 2018年21期
关键词:社会信任企业绩效

董淑兰 邹安妮 刘芮萌

【摘 要】 立足于绿色低碳发展和高污染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选择润灵环球发布的2011—2015年的社会责任评级中高污染、高碳排放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地区社会信任水平对企业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与碳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间的正向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碳信息披露对于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关键词】 社会信任; 碳信息披露; 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21-0074-05

一、引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企业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经营理念。2016年4月22日,175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巴黎协定》,中国政府承诺至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将下降60%~65%,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碳减排长效机制。面对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传统产业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偏低,去除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也已经展开。面对绿色低碳的国际共识和高污染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压力,处于国际环境和国家战略包围下的微观企业特别是高污染排放企业如何处理好节能减排投入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可以促进产业的低碳化转型,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可以提高环境绩效、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1]。当前学者对公司治理特征、媒体关注、外部压力等与碳信息披露的关系,以及碳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企业绩效或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2-5],但企业碳信息披露内生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碳信息披露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必然会受到所在地区社会信任水平的制约,那么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何种作用?对此鲜有学者关注。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一是在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研究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为高污染、高碳排放行业节能减排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提供实证依据;二是基于中国经济转型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研究区域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社会环境的整体信任水平,提高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绩效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信任与碳信息披露

合法性理论从一般性认知的角度假定企业的行为是合适的或恰当的,即只有企业的行为与社会主流的观念、价值要求保持一致的时候才具有合法存在的理由并有了获得成功的可能[6]。公司治理的合法性特征引导管理层的关注点,有效地驱动高管了解社会公众对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关注,促使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以平衡企业财务和社会目标,而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低碳”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碳排放量大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还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必须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责任,有动机主动披露更多的碳信息,维持合法的持续经营条件,并秉持外部责任原则创造合法性以获取在社会公众意识中的合法性地位,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2]。这些来自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压力、来自传统规范的期望压力以及来自社会文化的舆论压力都会影响企业的行为,即企业从事某一行为的动机和决策偏好往往内生于环境,是在既定社会规范、价值观和社会期望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企业涉及社会责任的决策不仅基于经济上的最优决策理念,而且还被认为社会评价为是适当和合法的,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企业在自觉适应既定环境下所做出的理性选择[7]。

制度理论也认为,企业的行为受管制、规范和文化认知三方面制度环境的约束,企业的活动和决定由社会制度环境安排和界定。企业所处区域越发达,市场化程度越高,相关的制度越完善,外部监管越能发挥增量作用[8]。企业经营所处的综合环境不仅仅是有影响力的各种成员的简单集合,实际上它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对话机制的核心,而综合环境中的成员影响力集聚效应也决定了相关行动者将这些制度环境一同形成施加于企业的能力。社会信任水平对于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社会信任能够帮助企业克服在制度环境进程中出现的极端自利行为,以声誉的“连坐机制”驱动企业以高质量的管理体系赢得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赖和尊重,旨在获得良好的企业信任资本,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9],这种显著影响在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表现为企业基于经济理性自主履行碳信息披露责任与信任环境所提供的声誉保险机制不谋而合,即社会信任发挥社会良性运行的“润滑剂”和影响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决策的社会控制工具作用[10]。基于此,提出假设1。

H1:社会信任环境有利于企业履行碳信息披露责任。

(二)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信息经济学理论及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投资者对环境政策、环境责任、环境成本和环境损害等相关信息特别感兴趣,对此提供详细的信息披露将有助于减少投资者对于管理层操纵盈余的怀疑,借助有关环境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的叙述和数字信息披露来提供相关估值和预测的判断,并确保自身财富最大化[11]。碳信息披露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具备非财务信息独特的信号传递优势,避免了外部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取企业碳排放的真实情况和无法预测企业环境状况的风险,为外部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提供了条件,进而降低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环境监管成本,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高交易效率,同时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还有利于企业树立节能减排的正面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在影响利益相关者选择偏好的基础上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长久契约关系的建立和企业可持续发展[5]。计划行为理论和合法性理论认为,企业要在战略上实现合法管理就需要借助信息披露回应外部社会环境的压力,而较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能够提高企业非财务信息质量和财务透明度,其作為企业回应外部压力的管理手段,在满足碳信息需求者环境风险感知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辅助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长远发展做出合理预测,降低企业与外部投资间的隔阂,赢得投资者的信任,这种社会环境赋予企业的合法性地位是企业社会担当意识符合公众价值观的结果,公众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等社会行为的认可无形中为企业积累可以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使企业更易获得外部融资,进而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3]。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控制和利用独特资源的适当组合能力,环境信誉良好的企业具备向市场参与者展示其未来前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持续性有利于企业产生卓越的长期财务业绩。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所体现的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实力,在增加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好感的同时也会对提升企业价值产生积极影响[12],即企业通过提高碳信息披露质量、缓解信息不对称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代理成本等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13]。基于此,提出假设2。

H2:企业更好地进行碳信息披露有利于企业提高绩效。

(三)社会信任水平、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

企业所在地区的信任程度越高,企业有可能面临的公众压力越大,从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非强制性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作为一种信号传递行为,就越容易被资本市场和社会公众识别,从而提高企业的声誉,以便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企业所在地区碳信息披露约束环境越好,越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与加强利益相关者保护,将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治理行为[14]。企业治理层通过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政策和环境信息等相关碳信息,应对来自公共期望的压力,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环境风险和环境成效的额外关注,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风险评估,降低企业重大环境行动相关支出管理政策的信息不确定性风险,这些定性和定量的碳信息提高了管理层的道德水准、企业生产率和法规遵从性,促使利益相关者增加对企业的良好意愿,在各种利益相关者中成功地传播企业战略的可信度,提升投资者对企业前景的评价,企业在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基础上提升企业正当性和维护企业获取资源的渠道,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地位[10]。在主要资本市场的利益相关者(如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优先获得企业环境中重要利益相关者的承诺或支持。更具体地说,碳信息披露通常被认为是减轻未来不利的监管或立法压力的先发制人措施,通过预测可能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行动来更全面地处理风险,从而更好地管理声誉风险,降低因不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安排可能会损害未来投资机会的风险,同时动员外部支持资源识别新的商业机会,在社会关系和合法性方面为公司带来关键资源[15]。基于此,提出假设3。

H3: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尚未对碳信息披露形成独立的报告,碳信息主要作为社会责任报告中的重要环境信息对外披露。因此,本文选择2011—2015年间润灵环球评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碳信息披露的行业特殊性,参照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从润灵环球评级企业中选择交通运输、石油化工、金属非金属制造、采掘业、电力煤气、建筑业、造纸、服装纺织8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剔除部分数据缺失的公司后得到共计1 067个样本。社会信任水平指标来自于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官网,碳信息披露指数通过阅读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报告书手工整理,其他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

以往研究公司业绩的文献主要采用Tobins Q和股东权益报酬率ROE,考虑到现阶段中国股票市场尚处于发展期,参照部分学者的研究倾向于采用会计数据来测量企业绩效[16]。本研究选择股东权益报酬率ROE作为企业绩效的替代指标。

2.解释变量

(1)社会环境信任水平。依据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基于层次分析所构建的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是反映一个城市的市场信用交易环境优劣和信用体系运行效果的综合性的信用经济指数,可以作为判断各城市相对的信用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17]。本研究借鉴宋健[18]等对于区域信用环境的研究,参照钱先航等[19]和张樱[20]等运用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研究区域社会信任水平的观点,选择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经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官网(www.chinacei.org)披露的CEI指数作为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信任水平的替代指标,选择样本企业注册地作为替代指标的城市来源。

(2)碳信息披露。鉴于国内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及環境报告书,因此,本研究借鉴李慧云等[21]自愿性信息披露评价中常用的内容分析法,参照CDP(碳信息披露项目)调查问卷中对于国际碳信息披露内容的描述和陈华等[4]对于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的界定,结合我国碳排放和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将年报中的碳信息披露内容分为碳排放治理机制、碳减排实践和碳减排绩效三个主要部分,通过直接阅读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及环境报告书的形式从中获取直接反映企业碳信息的信息条目,借鉴陈华等[4]和沈洪涛[22]采用打分法构建碳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式,依据报告的描述情况,将企业碳信息分为3大类8小类构建企业碳信息披露指数,按照数字描述、文字描述和无描述分别赋值2、1、0,采取直接累加的方式总得分区间为0—13,如表1所示。

3.控制变量

本研究基于企业规模、发展能力、财务杠杆、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等影响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六大公司特征,分别选择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作为控制变量的替代变量[23-24]。同时,考虑到地区制度环境压力对于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借鉴肖华等[8]的研究,选择手工整理中国发展简报网各省份环保NGO名录数量和中国市场化进程指数作为制度环境压力的替代变量。主要变量及定义见表2。

(三)模型设计

利用模型1驗证假设1,检验社会信任水平与企业碳信息披露正相关;利用模型2验证假设2,检验企业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利用模型3验证假设3,检验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只需证明碳信息披露指数与社会信任交乘项(CDI×Trust)的系数为正,即可证明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股东权益报酬率最大值为0.6179,最小值为-2.0517。社会信任水平指标的最大值为0.8686,最小值为0.6360,反映出样本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存在差异。碳信息披露指数最大值为13,最小值为0,反映出样本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

(二)多元回归分析

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模型1检验社会信任与碳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Trust的系数为5.052,在1%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证明社会信任与碳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假设1成立。模型2检验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CDI的系数为0.003,在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证明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2成立。模型3检验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碳信息披露与社会信任水平的交乘项(CDI×Trust)的系数为0.081,大于0,且在1%水平上显著,因此,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之间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3成立。

(三)稳定性检验

为了验证以上结论的稳定性,本研究继续进行如下检验:

(1)将代表企业绩效的指标用“托宾Q值”替换“股东权益报酬率ROE”。

(2)将代表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的“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同样按照省市注册地划分用《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13—2014)》中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综合得分”替代。

(3)为了验证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是否会受到指数强度的影响,本研究将样本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指数以平均值作为标准分为高强度和低强度两组,依次进行回归检验。

稳定性检验的回归结果与前面一致,证明原假设正确,由于篇幅所限,稳定性检验结果未能列示。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择2011—2015年期间润灵环球评级公司中的高污染、高碳排放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碳信息披露、企业绩效以及所在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社会信任环境有利于企业履行碳信息披露,而企业进行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有利于提升绩效,同时,地区社会信任水平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亦即在社会信任环境越好的地区,企业碳信息披露对提升企业绩效的效果越显著。

研究启示:企业践行环境责任,积极进行碳信息披露,是一种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借助在绿色项目上的投资,发挥“绿色商誉”效应,迎合相关利益相关者偏好,满足更多潜在客户的需求期望,通过可靠地向其传达关于减少未来能源和生产成本或未来环境负债的信息来提高企业市场价值,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地位,这种“绿色商誉”在高污染企业表现更加明显。通过战略碳管理来降低能源成本、增加盈利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平衡企业节能减排活动和获取经济效益的目标,将低碳生产和节能减排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的新发展理念,配合国家绿色发展需要[25]。

【参考文献】

[1] 刘文玲,王灿,GERT S,et al.中国的低碳转型与生态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5-19.

[2] LOURENCO I C,BRANCO M C,CURTO J D,et al.How does the market value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ethics,2012,108(4):417-428.

[3] 何玉,唐清亮,王开田.碳信息披露、碳业绩与资本成本[J].会计研究,2014 (1):79-86.

[4] 陈华,王海燕,荆新.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18-24.

[5] 李秀玉,史亚雅.绿色发展,碳信息披露质量与财务绩效[J].经济管理,2016 (7):119-132.

[6] 彭贺,苏勇.也从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视角看“管理学在中国”[J].管理学报,2009,6(2):160-164,186.

[7] 周中胜,何德旭,李正.制度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2(10):59-68.

[8] 肖华,张国清,李建发.制度压力、高管特征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J].经济管理,2016 (3):168-180.

[9] 方健,徐丽群.信息共享、碳排放量与碳信息披露质量[J].审计研究,2012 (4):105-112.

[10] 黄荷暑,周泽将.女性高管、信任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基于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 (4):30-39.

[11] SIMNETT R,VANSTRAELEN A,CHUA W F.Assuranc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84(3):937-967.

[12] CHEN J C,CHO C H,PATTEN D M.Initiating disclosure of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form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irm choi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4,125(4):681-692.

[13] 杜湘红,伍奕玲.基于投资者决策的碳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6,30(9):112-116.

[14] FISHER-VANDEN K,THORBURN K S.Voluntar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and shareholder wealt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1,62(3):430-445.

[15] MALLIN C,MICHELON G,RAGGI D.Monitoring intensity and stakeholders orientation:how does governance affect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14(1):29-43.

[16] 尹開国,刘小芹,陈华东.基于内生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4 (6):98-108.

[17] 林钧跃.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研制与分析[J].财贸经济,2012 (2):89-97.

[18] 宋健.基于AHP和因子分析的地区信用环境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111-119.

[19] 钱先航,曹春方.信用环境影响银行贷款组合吗: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4):57-70.

[20] 张樱.社会资本,产品市场竞争与银行贷款融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1):28-39.

[21] 李慧云,符少燕,高鹏.媒体关注,碳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J].统计研究,2016,33(9):63-69.

[22] 沈洪涛.绿色金融政策、公司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502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财贸研究,2011(5):131-139.

[23] 黄,周春娜.股权结构、管理层行为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2 (1):133-143.

[24] 阚京华,董称.独立董事治理、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J].会计之友,2017(18):80-87.

[25] DHALIWAL D S,LI O Z,TSANG A,et al.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The initi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1):59-100.

猜你喜欢
社会信任企业绩效
石油石化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中央房企国家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分析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社会信任、合作能力与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
基于网民应对的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