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视角

2018-01-04 13:05曹婷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2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

曹婷

[摘 要]本文在阐释精准就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精准就业的3个特征及其在个人、高校、国家3个层面的价值及意义,并提出实现精准就业的路径,即树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新理念;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大力拓展精准就业服务模式;加强精准就业全过程动态管理。

[关键词]精准就业;就业指导;毕业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4.158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4-0-02

顺利实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和成果的重要指标。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总体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弹性系数变小。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高校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至关重要。教育部2016年的工作要点,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中提出,全面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亟须提升质量和效率,精准就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

1 精准就业的内涵

所谓精准就业,就是院校中负责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在满足国家号召和政策需要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性、人文性、专业性的工作思维和方式方法,实现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和高度契合,从而实现高校就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其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阐述。

一是人员配备的精准。高校以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来指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这是保证精准就业顺利实施和实现的前提与基础。高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人员,既要准确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本校毕业生就业所涉及主要行业的发展状况等宏观信息,也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和基础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和商业常识,能够高效辨别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好把关工作。

二是需求的精准识别。即高校一方面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立体化、全过程的就业指导,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防止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准确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和招聘需求。这里既包括毕业生求职地域、意愿、薪水等就业意向,也包括用人单位的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学历要求和招聘条件等招聘信息。需求精准既是精准就业实现的前提,也是精准就业实现的目的。

三是滿足需求的方式精准。方式精准是就业指导工作在精准识别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不同的就业需求需要不同的指导方式来实现。这里的方式精准一方面指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匹配的方式要精准,另一方面指将这种数据库中双方需求信息的匹配转换为现实中需求实现的方式要精准。

四是精准就业评价指标的精准。即精准就业是否实现,需要具体的、量化的指标来考核和衡量,就业率不是衡量精准就业的唯一指标,高就业并不一定等同于精准就业。精准就业既要实现量上的高就业,更要实现质上的高匹配。高匹配既包括供需双方需求的匹配,也包括学生需求与其目标职业的匹配。这里的评价指标既涉及就业率,也涉及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满意度、学生就业后短期内的离职率等量化指标。

2 精准就业的特征和价值

精准就业是当前高校就业模式的升级版,根据其内容,笔者将它的特征做如下概括。一是信息化。精准化就业是精细化、集约化的就业模式,它通过全面调查毕业生需求和企业需求,建立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实现双方需求的信息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供需双方需求的精准匹配和对接。高校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需求管理手段,实现精准的就业指导,并进一步达到精准就业的目的。二是专业化。促进精准就业的整个过程需要专业化的人员参与,包括心理学专业人才、熟悉国家相关政策的人员、拥有人力资源知识的专业人才、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等。三是人性化。精准就业注重把握毕业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改变了以往以发布就业信息为主的就业指导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就业信息转变为双方互动参与。学生在针对自身需求的差异化信息提供中,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到满意的工作。

促进精准就业,参与这个过程的各方都能够从中获得好处。首先,精准就业强调精准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期望,并且能够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需求的高度匹配。这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招到符合企业价值观、愿景和要求的合格员工,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在供需双方要求均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毕业生初次就业后短期内的离职率会显著降低,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雇佣关系和状态。在这种稳定的状态中,学生心态平和,有助于其在较短时期内完成由一名学生到一名社会人、一名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同时,精准就业能够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员工的潜能。

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看,相对于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精准就业更具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粗放型就业指导向精细化就业指导方式的转变,其对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要用系统性的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这有助于推进高校管理工作思想转变,推进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现代化。

最后,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来看,高校实现精准就业保证了当前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顺利实施,保证了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质和量。精准就业有助于实现稳定就业,同时,稳定就业能够较快开发毕业生的工作潜能,为企业创造财富,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作是就业难群体中的主力军,高校通过精准就业能够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此举对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通过精准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准扶贫。

3 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实践路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促进精准就业已成为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和新导向。

3.1 树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新理念

精准就业是新阶段、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方向,要开展好就业工作,高校首先要树立与精准就业相匹配的新型工作理念。

首先,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理性工作需求为导向的就业理念。高校要强调以学生理性工作需求为导向,原因在于学生有限的工作阅历、偏理论的知识储备和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过高期待,容易导致自身定位与现实的强烈冲突。高校以理性需求为导向,能够提高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需求的匹配度,实现精准就业。高校要将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分类,性格、家庭情况、个人能力等的不同都会导致学生需求的不同。性格开朗的学生适合与人打交道,内向的学生适合技术性工作;家庭情况差一些的学生对薪水相对比较看重等。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好就业单位与意向职位的甄别与筛选,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其次,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反馈与修正的就业理念。高校要用精准营销的理念开展精准就业工作。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对于自身、用人单位、校方提供的服务等都有切身体会。高校应充分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反馈,从需求者的要求出发,才能更好地推进和改善就业工作的质量。

最后,与时俱进,树立信息化的的工作理念。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高校应建立校园人才信息系统,涵盖学生的专业、求职意向、家庭状况和在校表现等基本情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信息的准确性,方便及时储存、更新;另一方面,查找方便,节省人力,方便在大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并降低信息传递的成本,从而用科技手段高效率、高精度的推进精准就业。

3.2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首先,建立职业化、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宏观规划全校范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央、省关于就业政策的领会和传达;招聘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建立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管理数据库;建立精准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加强专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专职资助工作队伍包括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学院的教师和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应由心理学专业人才、熟悉国家相关政策的人员、拥有人力资源知识的专业人才、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等组成。学员的教师和辅导员,应熟练掌握国家、学校的相关就业政策与措施,了解学生心理并熟悉学生基本情况,能够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最后,高校应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将主要针对第4学年的实用性、被动式的就业指导转变为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启发式、主动式就业指导。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通过个性心理测试和就业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适合的职业;通过介绍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或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自身经验,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前景、所需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这方面的就业;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鼓励实习,并将实习经历作为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树立主客观相契合的正确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簡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的指导;指导大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提升应对职业生涯危机的能力,提高就业后的稳定性。

3.3 大力拓展精准就业服务模式

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信息化的数据管理系统,涉及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并将两个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比对,智能化匹配学历、就职意向、专业、地域等关键信息,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推送符合要求的供需信息。同时,高校要指定专门团队或人员负责服务平台的维护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发布供需信息,做到定期维护、适时更新、即时统计。

另一方面,高校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投其所好,发掘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沟通方式,不断丰富精准对接服务的方式与内容。同时,高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意愿和求职需求开展定制化的一对一服务,精准推送相应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指导服务。

3.4 加强精准就业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首先,事前准备与督促,主要涉及就业准备工作的管理。前3个学年的主要工作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培养职业心理、职业意识、就业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督促负责相应工作模块的各部门按时完成本部门的工作,并注意总结反馈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完善。

其次,事中把关与协调。高校要审查、核准用人单位的企业资质,积极协调、解决用人单位在校招聘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同时,高校还要处理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矛盾,注重维护学生的正当合法利益等。

再次,事后服务。在学生顺利完成就业这个环节后,高校要做好后续的服务工作。档案、报到证、户口的签转,都需要校方的协助才能完成。同时,高校要做好本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工作,毕业去向、就业人数、待业人数都要做好精准记录。

最后,全过程监督。要实现精准就业,高校要用法治思维指导就业工作,依靠法律、制度来规范具体工作流程,确保落实国家的各项促进就业政策。高校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徇私舞弊、消极怠工的责任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成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