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污染与生态治理之探析

2018-01-04 08:06徐龙雷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

徐龙雷

【摘 要】:我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加之人口基数过大,人均拥有的水源更加缺稀。这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值提高的障碍物。由于水源的不当使用,在这有限的资源中,水污染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

【關键词】:河道污染;水体恶化;生态治理

水污染目前已受到人类高度重视,如今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一个严肃问题。在河水中,受污染的底泥会对小型动物的生存形成威胁,一些有较强毒性的底泥还能够轻而易举的杀死深海有机物,使食物链部分断裂,水污染已严重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1、 河道污染形式

河道受污染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因水中营养物质过剩,譬如氮磷化合物,导致河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发生赤潮现象,而藻类腐烂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形成氮浓度过高,对水体中的动植物造成伤害以及碳水化合物、有毒金属、重金属等。

2、河道污染原因分析

2.1 河流不成系统,互不串通

一方面,由于部分河道多年没有疏浚,加之部分单位和居民向河内倾倒生产、生活、建筑垃圾,致使河道狭窄,河床普遍增高。另一方面,由于乱填、乱封城区水体,少数单位和居民在河道两侧违章乱搭,侵占蚕食,使许多河道不再畅通,甚至断流,难以成网,再加上缺乏必要的配套建筑物,城区河道与外河也无法连通。

2.2 水体问题严重,水质恶化

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并且经常有严重超过现有河道的纳污能力的现象出现,造成河水浑浊、渠水乌黑、蚊蝇滋生,臭不可闻,使得原本体现城市“灵性”的水系,变成了城市肌体的“毒瘤”,这也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鱼虾绝代”是对近郊河道生态演变过程的生动描绘。进入21世纪,各级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污水处理率得到不断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仍保持增长势头,导致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畜禽养殖污染也成为影响郊区河道水环境的重要因素。加之水源条件不足,来水季节性较强,水体自净能力较低,水体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2.3 防洪意识与综合规划不足

在城区段的很多河道都是年久失修、淤泥严重、河堤残缺,导致在靠近城市的河道边缘不同程度出现涝灾,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河道的防洪问就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城市河道是在农业灌溉供水系统上形成的河道,几乎都存在上游宽、下游窄的畸形现象。加之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综合治理,河道被随意覆盖、行洪断面萎缩,造成河道行洪能力严重不足,同时,给今后河道的整治增加了难度。

2.4 破坏和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生态

河道水系是农村和城市的血脉与灵魂,优美的生水体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内容。可是,目前对于弯曲河道的整治习惯上实施裁弯取直,把其弯曲形状改变成直线或折线,改变了河流自然状态下的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而且改造过程中多采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或矩形等规则断面,使得水流状态改变。这些均可能使栖息于河道中的水生动植物丧失生存条件,改变了河体的生物多样性,则净污和纳污将大大降低,最终造成水质污染。并且,这种状态一旦破坏,便很难恢复。

产生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多样,污染是最关键的原因,所以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严格禁止点源污染的直接排放,严格控制农药、肥料、饵料等污染物使用。

3、关于河道污染的生态治理

对于水环境已经恶化的水体,应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技术加以治理,利用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技术,活化水体;利用微生物技术消除水体内的污染物质,利用曝气技术增加水体的含氧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利用植物技术吸收污染物,利用疏浚技术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这些技术措施只有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治理中应该采取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

自然生态型治理是选择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对植物结构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控制沉积,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景观生态型河道治理模式主要是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和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多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将各种独立的人文景观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将美学作为一个和谐和令人愉快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一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居住区内的河道治理中。

总之,在我国,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这些污染充斥在城镇、农村各个角落,目前还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修复,可是,我国从没有停止生态修复的步伐,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更在不断提高,相信在多少年后,农村水利环境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的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再受到污染的威胁。

【参考文献】:

[1]石焱.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污水治理方案[J].江西建材,2016(10).

[2]赵天义,王昊,姬瀚达等.黄河下游畸形河势治理研究[J].人民黄河,2014,36(01).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阈下的互联网与生态治理
浅析轻度盐碱地整治生态工程技术
城区河道现状及生态治理途径分析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定位
德国生态治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迪
政府协同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