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综述与评析*

2018-01-04 05:4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龙 跃

(1.重庆工商大学 商策学院,重庆 400067;2.四川大学 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成都 610064)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综述与评析*

龙 跃1,2

(1.重庆工商大学 商策学院,重庆 400067;2.四川大学 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成都 610064)

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主要路径。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产业技术储备不足与市场培育相对滞后并存的问题,从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等理论以及与生态学融合发展视角,综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探寻现有理论研究的一般规律以及存在的“缺口”,并分析了下一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即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特点,将生态位理论嫁接、融合到产业集群理论中,重点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协同跃迁的作用机理,由此提出相关的机制、政策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态;协同发展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增长势头良好,已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发展过程中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如依靠低廉劳动力、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大量产业在全球价值链配置中处于中低端配置,存在大量低端和无效供给,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1]。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聚焦点,在此背景下,国家及地方纷纷出台各类相关“红利”政策,培育、发展并壮大新兴产业,力争抢得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先机[3][4]。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5]。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导向性、长远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的新兴产业”[6]。近年来,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先后出台系列政策对该产业的发展目标、概念、内涵以及实施路径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旨在推动该产业快速向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力争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的先导性、长远性和支柱性产业。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与刺激,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总量与规模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创新成果低下、核心技术缺失、条块分割、缺乏协调、多头管理等关键问题[4][6][7]。因此,不断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路径就成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具有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并广受关注的焦点。

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主要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是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其兼具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特征,除了地理临近性、关联性与互补性等传统产业集群特征外,还具有显著的产业指向与放大、创新驱动、技术与市场不确定等特征[8][9]。然而,作为后发国家,一方面,我国的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存,传统产业不但尚未形成对新兴产业的有效资源(如技术、知识等)支持,而且其自身的转型与升级还需要从外界获取资源[10];另一方面,在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初期,技术成熟度不高、稳定性差以及产品价格高等因素又影响用户接受新产品。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还面临产业技术储备不足与市场培育相对滞后并存等诸多问题,阻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纵深推进。因此,探索同时提升产业技术储备、培育市场的有效路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支撑理论及其方法进行了持续研究,在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等理论以及与生态学融合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解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产业技术储备不足与市场培育相对滞后并存等关键问题提供了一定研究基础,也为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经验启示和思路。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和综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与生态学融合研究成果,探寻现有一般研究规律,剖析现有研究存在的“缺口”,揭示下一步可以拓展的研究方向。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

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定义来看,该类集群属于一类特殊的产业集群,它是指某一区域内,处于核心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发挥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聚集更多的新兴企业或机构形成的新集群[9],知识密集、创新驱动、社会化分工与协作、生态发展等特征明显,因此,该类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拓展和延伸,相关的理论基础涉及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以及向生态方面的延伸与融合等方面(如图1),以下分别综述上述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一)产业集群及生态视角研究现状

产业集群指一组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内,因相似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集合(Porter,1990)[11][12]。集群化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培育产业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和普遍手段[12]。产业集群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每个阶段形成机制也存在一定差异(Capello,1999)[14]。阮建青等(2014)基于产业升级路径和集群演化理论,将产业集群分为数量扩张期、质量提升期、研发与品牌创新期等三个动态演化阶段[15]。Feser(2000)等基于时间、联系、地理等维度,将集群分为潜在集群、现有集群、技术集群和新兴集群[16]。除了区域、时间等研究视角,不断有学者拓展研究视角。古典经济学奠基人马歇尔曾强调经济学更接近生物学而非力学[17]。产业系统构建应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产业内各组织间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复合的大系统[18]。产业系统中的组织行为与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活动具有相似性,产业生态学及产业生态进化理论将在未来产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19]。

近年来,产业生态学逐渐被用于指导产业发展,该理论旨在借鉴对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获得的一般规律,有目的针对某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产业系统进行耦合、融合等优化[20][21]。周浩(2003)基于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卫星式产业集群、网状产业集群的企业共生模式[22]。Chen(2010)指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方式指产业集群在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影响与驱动下,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实现生态发展[23]。随着生态学在产业集群中研究的深入,将生态位思想融入到产业发展管理和技术发展政策制定中得到了重视,由此,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被提出并得以发展[24][25][26]。Schot(2007)等将技术生态位概念定义为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建立的一个避免与主流竞争的保护空间[27]。叶芬斌等(2012)在技术生态位和技术演化的相关分析方法等方面开展了持续研究[28]。

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相关的理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将生态学原理嫁接、融合到产业集群理论中,有望丰富和拓展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生态视角研究相关理论

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创新驱动发展等新特性[29]。该类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多种要素的累积性影响(岳中刚,2014)[30]。Sun等(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存在不确定性[33]。由于技术、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溢出性,相关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将面临市场失灵、投资不足等问题[31][32]。另外,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往往存在技术与市场风险高、资金不足等问题,需要政府对产业发展各环节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34]。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适合该类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通过差别性政策引导、资源投入、组织协调等调控,有利于降低该类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许箫迪等,2014)[35]。除了政策的支持外,集群化发展思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但是有别于传统产业集群的资源特征,技术与知识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喻登科等,2012)[36]。另外,集群化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和有效模式,是研究该类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张治河等,2014)[37]。由此可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基于多种理论、多个视角研究该产业集群发展特性,推动其快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生态学理论在产业集群中的研究推进,学者们逐渐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的技术、知识、产品、市场等新要素及其作用,并逐步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研究推进集群发展的有效路径:生态位的引入拓宽了研究视野和研究路径,运用技术生态位研究技术范式的变迁,是技术创新及其演化研究的有力工具(孙冰等,2013)[38]。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有利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创建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39](王启万等,2013)。打造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协同创新,也是推动该类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吴绍波等,2014)[40]。生态位理论在集群中的应用和研究表明:技术生态位与市场生态位紧密的联系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孙晓华等,2014)[26]。

研究表明: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何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如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存在的产业技术储备不足与市场培育相对滞后并存等)及发展特点(如技术、知识等基础作用),融合生态位、产业经济学、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推动产业集群的技术、知识、市场等方面协同发展,促进集群快速发展,还存在理论“缺口”,而这对于系统、全面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德国学者哈肯首先提出协同概念,指出通过相互协调系统内各子系统,发挥同步或合作的联合作用以及整体行为,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41]。Mowery等(1979)认为产业的形成、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42]。在产业集群内二者协同作用明显,一方面,作为一种有效的载体和组织形态,产业集群为科学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其能够发挥外部经济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科学技术创新,为产业集群的升级演化注入动力,推动和拉升产业集群发展,是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3]。通过产业聚集能够构建紧密相连的创新网络关系,获得创新优势,如企业利用集群创新网络,搭建协同创新系统,共享与整合信息、知识、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开展协同研发和成果转化,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达到单一企业无法获得整体创新效应[43][44]。Heriberto(2005)从系统角度分析工业、农业、自然的关系,并指出产业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强调工业生态化发展需要与工业、农业、自然等进行协同发展,在整个系统内保持稳定的“食物网”关系[45]。Long(2011)通过研究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共生关系,指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加强,而逐渐减弱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46]。喻登科等(201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可以分为单核、多核和星形模式,以此从价值链角度提出了促进协同发展的策略[36]。Karim(2013)通过探讨产业集群与集群中小企业的关系,指出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部协同发展,有望推动集群可持续发展[47]。阮建青等(2014)基于产业集群演化模型和产业升级路径理论,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数量扩张期、质量提升期、研发与品牌创新期三个阶段[15]。

由此可见,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整合产业集群内外的各种资源,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该模式逐渐被大量学者、企业认同,成为推动集群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但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情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中技术、知识、产品、市场等新特点,协调好各种要素(尤其是知识、技术等基础要素)的生态位关系,甚至培育新的创新种群,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的新型关系,以此推动集群协同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分析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以及与生态学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不难发现:上述理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经验启示,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间相对较短,虽然现有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等理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构建及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从生态位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得到普遍关注,但是现有产业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系统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的导向性与辐射性、知识与技术密集性、创新驱动性等新特征,全面、系统融合产业集群、生态学、产业经济学、协同学等理论,提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

2.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互动关系还缺乏相关研究。虽然有学者开始重视从生态学角度定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技术、市场培育等要素及其关系,逐渐重视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技术、知识、市场等关键要素及价值,但少见从生态位角度,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揭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技术与市场协同发展的生态位因子及其关系,未能完全揭示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等协同演化机理,不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的联动效应。因此,在研究视角和方法方面,还有待于从生态学理论、演化经济学、系统自组织及复杂系统理论等多学科中吸取营养、借鉴方法。

3.对后发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政策等研究还存在“缺口”。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这些经验和理论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观点和结论依赖的研究对象、背景等与后发国家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提出的相关机制、政策缺乏实证,不能简单移植到后发国家或地区。因此,针对后发国家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制、政策等还存在“缺口”,对于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健康成长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下一步应针对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以及具体产业的实施路径指导,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将生态位理论嫁接、融合到产业经济中,全面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联系,重点考察技术、市场、知识、产品等关键要素的影响机理,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协同跃迁的作用机理,开展实证研究,从生态位培育角度探索促进集群协同发展路径,由此提出相关的机制、政策,对于丰富和发展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推进产业生态位理论研究,培育并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而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周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J].统计研究,2012,29(9):24-30.

[2] 王伟光,马胜利,姜博.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3):70-82.

[3] 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

[4] 洪勇,张红虹.新兴产业培育政策传导机制的系统分析——兼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政策[J].中国软科学,2015(6):8-19.

[5]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N].北京:科技日报,2009-11-24.

[6] 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12-14.刘铁,王九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2):115-127.

[7] Liu Fengchao,Simon D F,Sun Yutao,et al. China′s Innovation Policies: Evolution,Institutional Structure,and Trajectory[J].Research Policy,2011,40(7):917-931.

[8] 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26-34.

[9]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J].改革,2010(5):36-42.

[10] 陆立军,于斌斌.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演化及政府行为: 理论与实证[J].中国软科学,2012(5):28-39.

[11]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a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0.

[12] Porter M.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 in Global Ee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terly,2000(14):15-20.

[13] 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1998(11/12):77-90.

[14] Capello.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m: 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J].Regional Studies,Cambridge,1999,33(4) : 353-365.

[15] 阮建青,石琦,张晓波.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79-91.

[16] Feser J,Renhki H.High Tech Cluster in North Carolina[R].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2000.

[17]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绪论.

[18] Frosch R A,Gallopoulos N.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 , 1989,261(3):144-152.

[19] Korhonen J,Snakin J P. Analysing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2:169-186.

[20] 布林尼.生态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6-7.

[21] 袁增伟,毕军.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J].生态学报,2006,26(8):2709-2715.

[22] 周浩.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3(4):33-35.

[23] Chen L., Wang R., Yang J, et al.Structural Complexity Analysis for Industrial Ecosystems: A Case Study on Lu Bei Industrial Ecosystem in China[J].Ecological Complexity,2010(7):179-187.

[24] 张炎炎,张锐.战略生态学:战略理论发展的新方向[J].科学学研究,2003(1):35 -40.

[25] Kemp A, Schot J.Constructing Transition Paths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Niches[M].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26] 孙晓华,王林.范式转换、新兴产业演化与市场生态位培育[J].经济学家,2014(5):54-62.

[27] Schot J,Geels F.W.Niches in 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Technical Change 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7, (17):605-622.

[28] 叶芬斌,许为民.技术生态位与技术范式变迁[J]. 科学学研究,2012,30(3):321-327.

[29] 薛澜,林泽梁,梁正.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3(5):18-26.

[30] 岳中刚.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2):154-161.

[31] Tassey G.Underinvestment in Public Good Technologies[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1):89-113.

[32] 邵敏,包群.政府补贴与企业生产率——基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经验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2,(07):70-82.

[33] Sun Yutao,Liu Fengchao.A Reg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ince 1999[J].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0,14(9):1311-1321.

[34] 李奎,陈丽佳.基于创新双螺旋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2):179-187.

[35] 许箫迪,王子龙,张晓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理与政策博弈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1):1-12.

[36] 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4):114-120.

[37] 张治河,黄海霞,谢忠泉,孙丽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32(1):24-28.

[38] 孙冰,龚希,余浩.网络关系视角下技术生态位态势研究——基于东北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31(4):518-528.

[39] 王启万,王兴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0):153-160.

[40] 吴绍波,顾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治理模式选择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1):13-21.

[41] Haken H.Synergetics: An Introduction[M].Berlin:Spring-Verlag,1983.

[42] Mowery D,Rosenberg N.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Demand upon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1979,8:102-153.

[43] Britton J..Network Structure of an Industrial Cluster:Electronics in Toronto[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3,35(6):983-1006.

[44] 万幼清,王云云.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企业竞合关系研究[J]. 管理世界,2014,(08):175-176.

[45] Heriberto C,Christopher W.Pawlowski, Audrey L. Mayer, N. Theresa Hoagland.Simulated Experiments with Complex Sustainable Systems: Ecology and Technology[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5(44):279-291.

[46] Long.C, Zhang X. B..Cluster-base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Financing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4):112-123.

[47] Karim,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Renovation of Small Industries[J].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13,5(3):889-897.

[48] 李莉.基于特征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探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0):39.

ReviewandCommentsabouttheCooperative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alClusters

LONG Yue1,2

(1.BusinessStrategicPlanningCollege,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2.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ResearchInstitut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4,China)

Clustering is an important mode and main path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inadequat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rves and lagging market culti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supporting theori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luste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luster, industrial cluster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o-development of ecology, explores the general law of the existing theories and their shortcomings, and then analyzes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 and direction.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 will be the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grafting and then integrated into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based on the combin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ve transition of “technology niche-market niche”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mechanisms, policies, etc..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luster; ecology;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672- 0598.2018.01.010

2017-05-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L0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M572482,2016T90865);重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cstc2014kjrc-qnrc00003);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5305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SKH17)

龙跃(1979—),男,重庆北碚人;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四川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

F124.4

A

1672- 0598(2018)01- 0092- 06

(责任编校:杨睿)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