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血压与局灶性脑缺血发病及早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雷靖安1,韩琦1,刘忠志1,周玉涛1,郭晓红1,张俊声1,闫平建1,刘仁斌2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局灶性脑缺血发病及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4年2月—2014年11月就诊的局灶性脑缺血脑梗死病人150例,根据既往血压高低情况分组,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作为高血压组94例,既往无高血压者作为血压正常组56例。将两组病人预后情况(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早期发病严重程度比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同时分析结果。结果血压正常组病人预后情况优于高血压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内高血压组病人NIHSS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病人(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的脑梗死病人是否存在高血压病史,对病人24h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影响;临床应重视高血压病,生活中早期预防,避免并发症发生,。
高血压病;局灶性脑缺血;早期;预后;相关性
局灶性脑缺血多由于严重脑血管狭窄、痉挛、阻塞所致[1],多数入院治疗者为脑梗死病人,本研究以脑梗死为例进行论述,脑梗死主要以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形式出现。有研究表示,脑卒中80%是脑梗死[2],其与病人机体状况(肥胖、脱水等)、既往疾病史相关,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血压水平也逐渐升高,但50岁后舒张压出现下降趋势,脉压随之加大,血管弹性逐渐降低。临床控制血压能一定程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为明确高血压与局灶性脑缺血发病及早期预后关系,以期通过控制病人高血压情况,降低脑缺血发作发生及预后严重程度情况,本研究选择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4年2月—2014年11月的局灶性脑缺血脑梗死病人150例,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4年2月—2014年11月局灶性脑缺血的脑梗死病人150例,根据既往血压高低情况分组,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作为高血压组;既往无高血压者作为血压正常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病人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血压正常组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45岁~68岁(54.37岁±7.88岁);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对照组94例,男67例,女27例;年龄45岁~65岁(54.50岁±7.48岁);依据我国高血压分级标准,1级高血压14例,2级高血压29例,3级高血压45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例。
纳入标准:经颅脑CT检查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病变范围2mm~4mm。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②病变范围过大或过小者;③心源性脑梗死、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其他脑栓塞;④发病超过24h入院者。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法,处于急性期病人行降颅压、脱水治疗。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低流量吸氧,若无消化道出血及严重感染等并发症,进行激素治疗。应用常规脱水剂,主要包括:20%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等,脱水剂一般使用1周~2周[4]。同时行氧自由基清除和改善脑循环治疗,应用脑细胞保护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房颤病人采用抗凝治疗;非房颤病人行抗血小板凝集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病人血糖及血压情况,将血糖和血压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并积极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5]。
1.3 评价标准 预后评价: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6],治疗前满分28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18分,基本痊愈:≥85%;显效:≥50%;有效:≥20%;无效:<20%。早期发病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7](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进行评分,病人入院24h、48h行生理、生化实验室检测及神经系统检查,由专业人员进行NIHSS量表评分。
2.1 两组病人预后情况比较 血压正常组病人预后情况优于高血压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预后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病人NIHSS评分比较 经统计,24h内高血压组病人NIHS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48h内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NIHSS评分比较(±s) 分
局灶性脑缺血作为一种缺血性脑病,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对脑组织的影响加剧[8]。临床对小面积脑梗死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在短期内缓解梗阻灶是治疗关键;长期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血管脆性增加,出血梗死几率增大。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9],有效控制血压程度及维持血压平稳,是有效避免脑血管意外的治疗手段之一[10]。
本研究表明,高血压组病人94例,占所有病人的62.67%。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可作为降低心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一个重要指标[11]。血压正常组病人预后情况优于高血压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前循环脑梗死发作和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存在相关性[12]。颈动脉长期高压是形成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原因之一。24h内高血压组NIHSS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48h内两组NIH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显示,血清白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高血压致急性脑梗死损伤存在相关性[13]。也有文献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高血压病人在长期患病过程中,增加脑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管狭窄甚至闭塞的发生风险[14]。有研究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病人进行血压控制和自我管理行为、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病人脑梗死发生率及发病严重程度[15],高血压与非高血压病人发生脑梗死的预后情况存在差异。临床需要提高对高血压病病人重视,有助于降低病人局灶性脑缺血的早期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发生局灶性脑缺血的脑梗死病人是否存在高血压病史,对24h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影响。临床提高对高血压病的重视,生活中早期预防,避免并发症发生,对局灶性脑缺血的预防及降低发病严重程度和改善预后情况均有帮助。
[1] 冯泉.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77-79.
[2] 裴晓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9):36-38.
[3] 李勤.血栓通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4(1):144.
[4] 王凯,赵津京,王晓东,等.急性脑卒中后DTI成像与运动神经损伤康复疗效的预测研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2,6(4):16-19.
[5] 刘威,李江涛,王润青,等.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0):3344-3346.
[6] 沈彦明,尹彦亮,李霞,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3):299-301.
[7] 米国青,李青,阚艳敏.老年“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2588-2589.
[8] 田作军,黎宣谷,陆亚琴,等.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336-2339.
[9] 邰炜彦,王蓓蕾.血清中IL-6、IL-8及TNF-α水平与高血压致急性脑梗死损伤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3):269-272.
[10] 李金兰,张小宁,戴黎,等.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1):40.
[11] 王小辉.糖尿病、高血压及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特点及与预后关系[J].中外医疗,2012,31(15):20-21.
[12] 徐素华.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压控制与自我管理行为、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0):16-18.
[13] 矫黎东,贾建平,赵洪波,等.急性期升高血压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1):19-21.
[14] 贾建平,矫黎东,周冀英,等.急性期升高血压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6):1813-1815.
[15] 王志善.不同血压水平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溶栓治疗的影响[D].北京:首都医科大学,2009.
R544.1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23.037
1672-1349(2017)23-3061-03
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湖北十堰 442000);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闫平建,E-mailyanpingjian62@163.com
信息:雷靖安,韩琦,刘忠志,等.高血压与局灶性脑缺血发病及早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3):3061-3063.
2016-12-25)
(本文编辑 薛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