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莹莹
摘 要 本文针对青年教师在备课中的对教材吃不准、对课程理论内容参不透的问题,克服高校课程种类的复杂性及其各课程的理论方向和理论体系的相互差异性障碍,抽象出了“将知识点置于教材的整体框架思路中去研究和理解”的参透教材的一般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操作途径。这种途径方法,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准确理解教材、保证备课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课程 吃透教材 方法 途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50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iming at analysing the problems that young teachers have in understanding the main theme of the course standards and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books while preparing lessons. Meanwhile, proposing the solutions to overcome the complexity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and tackle the obstacles between theoretical directions and theoretical system.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method that placing the knowledge and ideas in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extbooks can be easier to research and understand the theme deeply". Specifically, by the research of this operation method, there is much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young teachers to achiev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textbook and guaranteeing the quality of preparing lessons.
Keywords curriculum; dige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methods; solutions
高校中的課程设置因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而异,课程种类十分复杂,且各自均有着独立的理论研究方向和独立的理论体系,这给教师的备课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中,一些青年教师的讲解不到位和讲不到点子上,一般都与老师在备课中对教材吃不准、对课程理论内容参不透有关。而教师的备课,所面对的教材,是教师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了的相关知识,只是过去的学习往往停留在一般的了解上,而现在是要从更高要求上去吃透它。故在方法要求上——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再深入研究的一般方法——是要将知识点置于教材的整体框架思路中去研究和理解它,这一方法的有效途径是要由纲到目地从明确课程的任务使命入手。
1 从明确课程使命入手
课程与教材,在日常的口语中两者的指向常常是同一的,教材也即代表课程。其区别,前者是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或说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而言;后者是对教科书的称谓。两者的关系,是先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而后有教材。老师在备课中,要立足于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认识去参透理解教材,又要以教材为依据去理解课程的具体理论内容。
所谓课程使命,是指单个学科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计划中肩负的任务使命,也即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明确课程使命,是强调老师在接受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将这门课程与别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不同作用方向区别开来——即具体认识这门课程是要具体承担向学生传授哪一方面的知识或培养何种技能,是通过哪些理论内容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师在备课中,只有先明确课程使命,才能准确认识课程的理论研究方向,为后续的认识教材的理论体系构成特点、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吃透教材的理论内容作铺垫。
2 认识课程的理论体系构成特点
明确了课程的任务使命后,第二个步骤要做的就是认识课程的理论体系构成特点,这对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很重要。
2.1 关于课程的理论体系特点
所谓理论体系,所反映的是人们关于某一方面的研究所形成的系统理论成果及其成果内容间的系统构成关系。课程的理论体系特点则是指单个学科课程关于系统描述其研究成果的理论内容组织体系构成特点。对课程理论体系特点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方向是研究什么;其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的;其三,其基本理论框架是遵循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来构建起完整理论体系以实现课程任务使命的。教师是依据对教材的理解来实现对课程理论体系特点的认识。
而人们研读活动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关注内容及内容的理论指向,再去关注内容间的逻辑联系。由于我们在备课中对课程理论体系的认识意义是要能将该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而这种区别的关键是由课程理论内容的基本研究方向所决定的,因而我们对其特点的认识重在是明确课程理论内容的基本研究方向及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依据。
2.2 认识方法
老师拿到一本教材,往往是先通过书名初步明确其理论研究方向;再通过流览目录和章节内容可了解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的;继而由章节标题的有序性规律去辨析出所概括内容间的逻辑联系;再去认识其逻辑关系构成的依据是什么,从而完成对课程理论内容整体构架的认识。
课程的理论方向与课程使命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两者都体现了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论意义,但课程使命是相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肩负的任务而言;课程的理论方向则是相对理论内容所指向的研究对象而言。在教材编写中,首先是根据课程使命来明确理论方向,再依据其理论方向及其理论内容构架的逻辑关系来组织理论内容和语言表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先明确课程使命,再依据课程使命去认识课程的理论方向及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依据,从而完成对课程理论体系特点的认识。
2.3 课程理论体系特点的基本类型
各门课程的理论内容构成反映在教材中的理论体系特点千变万化,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甄别其共性特征的方法,将它们大致归为三大类:
其一,史学类——反映历史发展进程及规律,其理论体系的构成特点是以历史发展进程及事件为主线。
其二,理论类——描述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所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其理论体系的构成特点是以理论内容间的逻辑联系为依据。
其三,操作类(经验类)——关于某种(或某类)实践活动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的总结和描述,其理论体系的构成特点是以实践运作的程序内容和逻辑联系为依据。
我们有了对课程理论体系的基本类型特征的认识,在备课中,老师先对所讲课程是属于哪一基本类型有所认识,再由该类型特征去具体认识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的构成依据是什么就较为容易了。这对在各章节理论内容的教学中准确理解各知识点内容“所要阐述的是什么”,从而在对各章节及知识点內容的讲解中准确把握“是要重点把什么东西讲清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领悟教材编写思路,参透课程理论内容
人们研究问题一般是先明确问题、界定清楚研究对象是什么,再展开深入研究,才能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前述的二个步骤就是完成对研究对象——课程的基本认识。而教材编写者对该目标对象的研究的发现和见解,是通过全书内容来表述,作者如何表述的思路是体现在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上。所以,教师在完成前述二个环节的工作后再深入的工作就是理清理论内容间的逻辑联系。
3.1 教材理论体系构成的层次性特点
教材,既要完成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描述,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进程安排,其理论体系构成呈层次性的特点。
全书是依据课程使命形成基本理论目标(或称理论研究方向),又依据基本理论目标实现的表达要求展开成若干单元——即成“章”(或“篇”);“章”有章的理论目标,又依据其表达的需要展开成若干子单元——即是“节”;节又可展开成要点,每要点又可展开为若干自然段的内容。下一层次内容的表述要遵循上一层次理论目标实现的需要。
教材理论体系构成的层次性特点,是课程理论内容间构成关系的外在形式体现。
3.2 依据这一层次性特点去认识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思路
这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依据教材的上述层次性特点、结合课程的任务使命和课程的理论体系特点去理清各层次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完成对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思路的认识。其基本方法是由纲至目。
(1)在前述明确了课程的理论研究方向及各篇章的基本理论目标的基础上,理清“章”与“章”间的逻辑联系;
(2)继而理清各“章”中的“节”与“节”内容间的逻辑联系;
(3)再去认识每“节”中的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
各层次内容间的逻辑联系,反映的是教材编写者关于课程理论内容间构成关系认识的思维轨迹。
3.3 再把每一知识点放在整体框架思路中去研究和理解它
立足于对课程任务使命和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思路的认识再去研究其中的理论内容,其认识理解的准确度和深透的程度是大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或理论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在对研究对象已有表象的或概貌性认识后,首先借助分析的方法将对象的整体逐层分解分别研究,直至完成对最小结构单位的认识;然后进行概括和抽象,依据其构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去认识研究对象的质定内涵及整体特征。课程,也是先有计划和整体构想,再展开深入研究形成教材。所以,只有逐一地把知识点置于在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思路中去认识,才能理解“这一内容为什么要放在这一位置”的意义,从而明确“这一知识点的理论内容之所以是这样”的理论含义,实现对理论内容的透彻理解。
遵循以上途径,由纲到目的有序地去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将教材吃准参透。吃透了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了自己的认识,才能思路清晰,奠定讲好课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凌霄.应用型高校国贸专业课程编制体系研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J].现代商贸工业,2017(36):40-41.
[2] 侯君英.关于普通高校化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8):53-54,65.
[3] 楊鸣.论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