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传红 李杰 丁海奎
[摘 要]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功能的潜力、支撑和保障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确方向,还可以活化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本文以两者的契合关系为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1-006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形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世代智慧的结晶,其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几千年来不断发挥着德育功能。
高等教育肩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十分必要,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求,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一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由此看来,传统文化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二者在功能、目标、内容、原则等方面存在着的契合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正是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之所在。
(一)教化功能相似
教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功能,通常指社会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思想的教育和行为的规范。以儒家思想为例,它强调“仁义礼智信”,以“修身”为根本,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的爱国精神、贵德重义的义利观念、贵和持中的和谐观念等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授于他人。哲學著作《论语》作为中国早期学校的雏形,正是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化功能方面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进行教育和培养,而这其实也是一种教化过程。
(二)教育目标相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是引导大学生知荣辱、懂礼节、明国法、有道德、身心健康的实践过程。《礼记?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并影响他人,最终达到“善”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了这种教育目标。由此看来,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相近。
(三)教育内容互补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要想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吸收融合当代先进的思想理念,革故鼎新,做好扬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念为指导思想下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其指导思想作用于传统文化中,把继承传统与实践创新结合到一起,才能形成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爱国精神、道德情怀、高尚品质等,这些不仅有力地补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増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教育原则相通
在长期的道德教育活动中,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指导体系,凝练出了一些具有实效性的教育原则,具有代表性的有“言传身教”和“循序渐进”原则。言传身教,是着眼于教育的广度而言的,包括有言的因材施教和无言的身正为范两个方面。循序渐进,是着眼于教育的深度而言的,主要是指教育活动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两大教育原则仍然适用于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还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既不能懈怠轻视,也不能急躁冒进。
二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传统文化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辅助与效用,这便是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一)文化引导价值
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导,集中表现在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一方面,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具体体现在: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行为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校园文化要素校训为例,据调查统计,高校校训的高频词均与传统文化相关,如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厚德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指导。比如,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高校人文制度建设;以诚实守信的理念,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
(二)方法借鉴价值
传统文化包含着示范教育、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丰富大学生的道德践行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借鉴意义。
示范教育法。《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形象地说明了教育者自身的示范效应,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注意运用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慎独自律法。《礼记?大学》中“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说明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自我反省和行为自律。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反省、对照的良好习惯,不断促进自我人格修养的提升。
知行合一法。孔子通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运用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理念,形成课上、课下的良性互动。
(三)实践规范价值
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实践资源,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规范。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节庆礼仪是大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风俗习惯、节庆礼仪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外化表现,如高校可通过组织大学生瞻仰历史遗迹,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模范人物可以为大学生道德实践提供直接参照。卧冰求鲤的王祥,展示了孝心的可贵;以身殉国的屈原,提供了爱国的典范等。
三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析
高校大学生是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然而据调查发现,传统文化在教材中“失踪”、学科中“失语”、论坛上“失声”,青年学生尤其是“95 后”大学生文化失衡现象尤为严重。
(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95后”大学生为对象,主要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影响力评价、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在传播传统文化中所占比重、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等问题展开,共发出调查问卷 600份,收回572份,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回收541份,有效回收率94.6%。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来看,14.4%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很深”;认为“一般了解”的有36.2%;而认为“基本不了解”的只有5.5%。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影响力评价来看,38.4%选择“比较大”。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较多,如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网络媒体等,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高达97.6%被调查者通过课堂教育接触传统文化,但效果并不显著。以《论语》为例,受访者只有7.2%表示“从来没看过”,高达68.1%表示“看过一部分”,这一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典籍还是有一定兴趣。
由此来看,虽然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遭受冷遇,但是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同时,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感兴趣的,只不过兴趣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解析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在传承上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从教育对象本身来讲,认知匮乏,中华传统美德观念欠缺;认知狭隘,对传统文化认识有限,甚至误读误解;理解偏差,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对传统文化态度偏颇;实践滞后,文化断层现象严重。从教育机制来看,教育内容固定化,教育形式单一化,教育目标功利化。从社会环境来看,主要是因为西方价值观的冲击,虚拟世界发展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形势。
四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路径
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多措并举,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拉伸高校思政教育的“度”
一要完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关于传统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计划中,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广泛开展传统文化讲、授、传模式,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
二要改进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教师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形势需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开创了“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中,开设了如《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苏格拉底、孔子及其门徒所建立的世界》《修辞与论理》等内容涵盖艺术、法律、环境、哲学、心理学、国际关系、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28门传统文化课程,并通过“名人讲堂”和“名师课堂”等选修课模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管理方面,通过“辅导员说完满”、年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弘扬传统文化。
(二)挖掘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牢铸高校思政教育的“魂”
从内容上看,传统文化涉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风俗等多方面,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用18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期的许多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均有体现,如:整体主义精神,体现了国家意识;仁义礼智信,体现了道德取向;自强不息,体现了精神动力;天人合一,体现了和谐观念;追求大同,体现社会理想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效”
一是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结合。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创建了“信院思讲家”“红色光影学堂”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牌。“信院思讲家”通过某一个年级或班级票选产生“信院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思讲家”,以从古到今的激励事例、题材走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堂。利用学校自有的“中影信院影城”,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讲授内容的需要,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如《建党大业》《建军大业》《厉害了,我的国》《红海行动》等红色电影,在观影结束后组织学生撰写影评、观后感、制作微视频。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理想信念题材、忆苦思甜题材、革命精神题材、铭记历史题材、反腐倡廉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将传统文化与校园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平台的作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充分运用“两微一端”以及传统的宣传栏等多种渠道,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进而增强文化认同。
三是将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刘胡兰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等,通过“追思先烈遗迹、传承革命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以完满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分为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竞技体育、艺术实践四大模块,各志愿服务队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奉献爱心,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正是对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有力践行。
四是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音乐节、戏剧节、社团文化节等多项完满教育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磁性。另外,还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需要,还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条件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文化的自信、民族精神的传承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两者的有效结合,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又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责任编辑:姜海晶)
參考文献
[1]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2]宋元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3]陈爱爱,李婷婷.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逻辑起点与当代审视[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
[4]陈少平,陈桂香.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