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8-01-03 10:19赵建辉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办学

赵建辉

[摘 要] “双一流”建设政策的颁布实施,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办学保障、目标定位、学科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但应当主动破解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抢抓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机遇,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全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关键词] 地方高校;“双一流”;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1-0006-0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党代会报告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双一流”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入新阶段,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开启新征程。“双一流”建设不仅部属高校要主动参与其中,地方高校也应审时度势,主动担当,抓牢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

地方高校,从广义上理解,是与“中央部属高校”相对,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由地方行政部门能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1]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应当抢抓机遇,积极投身“双一流”建设,奋力拼搏,主动作为。创建“双一流”过程中,这是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给予地方高校的使命责任。

一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一致表决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陈述了建设的要求、任务、支持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等内容。方案一出台,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加入“双一流”的建设之中。

2016年伊始,教育部公布《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时,相应地制定“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

2016年6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包括一系列与“985工程”“211工程”相关的382份文件被宣告废止,持续了20余年的两大工程正式成为历史。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联合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办法明确了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017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名单中部属高校居多,地方高校寥寥无几,这无疑对地方高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地方高校不该退却,应主动参与到“双一流”建设之中,当然,各地方高校究竟凭何、如何有效有度参与,是所有的地方高校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

二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根据《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达到2596所。地方高校2000多所,占全国高校约90%。地方高校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按照科研规模和研究生比例可分为研究型、研教型、教研型和教学型四类大学;按照学科分为综合性、多学科性和单科性大学;按照层次可分为本科和专科大学;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公立和民办大学。地方高校具有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层次不一等特点,这是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现实基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行分类推进和差别化发展[2]。“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强调动态管理、能上能下,解除了“211工程”“985工程”以来的等级束缚,鼓励高校之间公平竞争,利于地方高校重新洗牌、获取社会资源和公众认同。地方高校希望以此为契机,打破身份固化,加强自身建设,从中央财政中获得支持,这对地方高校来说是重大利好政策。

三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瓶颈

我国高校自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以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多地方高校在“做强、做大、追趕一流”的浪潮中逐渐迷失办学方向,盲目追求“贪大而全”,出现了盲目改名风、升格风等不良的发展势头。北京大学教育学学部陈学飞教授曾经提到,在中国大约有80所高校明确定位要创办研究型大学,这其中也不乏地方高校在大张旗鼓地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明明客观条件不具备,基础很差,也要提很高的目标,容易造成学术上的“大跃进”、本科教育被忽视、高校同质化等问题。

再者,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外部和内部两方面面临诸多瓶颈。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工程、研究生推免指标、博士点评审和招生指标等方面不均衡。二是投入:生均经费偏低,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显示:2014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16713元,部属高校24920元。内部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吸引优质生源能力较弱;高水平师资相对偏少;教育国际化水平偏低;优质教学支撑平台偏少;大学文化的感召力较弱。

因此,“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难得发展机遇,但无论从学校办学实力还是政策扶持倾向来说,目前的地方高校在综合实力上都难与部属高校一争高下。

四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顶天立地”的系统性工程。“顶天”就是要紧跟、甚至赶超国家先进水准,对标世界领先水平。“立地”就要接地气,体现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顶天”对地方高校而言,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但可以做很多“立地”的工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应着眼现实问题,立足地方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输出高水平成果。虽然地方高校情况差别很大,但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精确定位求发展。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办学定位不再是一句口号或者“文人的游戏”,而应该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具体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尺子”。“不同类型的高校各有所长,都有争创一流的潜质。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可以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在某些领域具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同样有望办成世界一流大学。”[3]因此无论规模大小、层次高低、建校时间长短,都应立足自身实际,形成自己的办学定位。如麻省理工学院,在建立之处就仅开设土木、机械和化学三个系,其办学目标定为在有限的领域培养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变革的先行者。再如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印度理工学院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虽然规模不大,但都目标清晰,定位准确,并将办学定位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行动指南,经过多年的积累,这些学校成为成绩斐然、享誉海内外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特色发展助超越。“双一流”是指地方一流、学科一流、教学一流等不同层次的“一流”,而不能将一流大学看成有固定模式、唯一标准的“一流”。地方高校可以建成“双一流”,关键是要体现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所谓的特色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人无我有和人有我优。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相比,除极个别高校的少许学科“人有我优”之外,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生存之道就是要坚持特色,即“人无我优”。地方高校的变革发展就是要多走那些“荒无人烟的地区”,并一以贯之,努力开辟、形成学校的空间领域。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院校的希望与其说产生彼此间的共同点,不如说产生于相互之间的差异。”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是采取“专业凝练提升”的手段,形成专业特色,最终成为“世界最好的国际酒店管理人员的高校”。同样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富兰克林欧林学院采取“革新课程组织变革、转变教学方式”等有效方式,树立教学管理特色,使得工程技术享誉海内外。

(三)突出应用强根基。大多数地方高校隶属于应用型院校,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过程之中,要把“应用”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上,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讲授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造就创新性人才。三是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尤其是发明专利授权、科研成果的转化。四是突出实际应用,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一般而言,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合作等五大基本职能,不同种类的院校可以有所倾斜。“地方高校要使其应用落地,就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在服务中体现应用”。[4]由此推之,地方高校应打破身份固定化、标签化的思维,根据区位优势,激发地方政府、行业参与“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彰显高校的应用性,做好服务社会的功能。

(四)开门办学促交流。开放是大学的组织特征,也是大学昌盛的基础。[4]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哪一所不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香港大学原校长徐立之和原副校长李焯芬分別在不同场合讲到国际化问题,强调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地方高校应抓住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机遇,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走出去、引进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国际竞争,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进来营造多元环境。上海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虽然成立时间极短,但是迅速发展为知名高校,其关键因素就是秉承“开放包容、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吸纳各国人才,倡导学生跨国交流。

(五)校城融合促飞跃。习近平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总书记的话语高屋建瓴,给地方高校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扎根地方办大学,就是在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服务地方就是在服务国家;坚持地方特色就是坚持中国特色,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原则,高校可以根据所在城市的需求及时调整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甚至调整学科专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进而主动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最终,能够为地方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实现“双赢”。

地方高校若要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冷静分析现实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扎根地方办大学,深抓内涵建设,力求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责任编辑:张宏玉)

参考文献

[1]杨旸,吴娟.地方高校“双一流”发展路径探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6).

[2]朱秀林.地方高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

[3]潘懋元.双一流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2017-11-19.

[4]侯长林,罗静,陈昌芸.地方院校的“双一流”机会在哪儿[N].光明日报,2017-08-15.

[5]马陆亭.开放是大学昌盛的基础[J].中国高等高等教育.2016(6).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办学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